任思龙
摘要:当前,精准扶贫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识别模式中的瞄准偏差、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贫困户参与度不足、内部分化导致的成本激增、管理机制中的效率低下、资源链接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欠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精准扶贫脱贫作用的发挥、为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障碍,以增进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和提高其扶贫的有效性。
关键词:准扶贫;内部分化;识别误差
准扶贫思想是党和政府未来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对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起关键性作用。就精准扶贫的内涵来讲,差异性是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精准性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系统性是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发展性是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托底性是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
一、精准扶贫的内涵阐释
尽管我国众多地区已经在探索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但是如何全面地、深入地理解精准扶贫的深刻内涵,学术界仍未达成广泛共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全面理解精准扶贫的主要内涵:
(一)精准扶贫的基本前提
精准扶贫思想及其政策的提出是源于我国的反贫困实践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
(二)精准性: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
精准性的极致就是以贫困户为基本单位来解决贫困的相关问题。
(三)系统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
精准扶贫是一个完善的系统,系统性是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
(四)发展性: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
发展性是精准扶贫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其本质属性。
(五)托底性: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
托底性应当成为精准扶贫的政策底线,精准扶贫政策所发挥的作用应当不低于这个最低目标。
二、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识别模式中的瞄准偏差
对象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识别模式直接影响着扶贫对象识别的精度和效度。现行的“规模控制下的程序识别法”会导致弃真型和存伪型两类误差,使得精准扶贫的对象识别存在面准偏差和精确度降低等问题,这也会对精准扶贫的实施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人口流动背景下的贫困户参与度不足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和流动人口已经成为社会常态。在人口流动背景下,贫困家庭的更加弱势化使得其信息获取能力更低,以及导致精英俘获现象的加剧等,会直接导致贫困家庭在精准扶贫中的参与度不足,制约了政策作用的发挥和造成效果低下等问题。
(三)内部分化导致的成本激增
贫困家庭的内部分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规模、人口结构(劳动人口、残疾和大病慢病人员、在学学生、性别构成、年龄分层)、人力资本、经济来源和负担、致贫原因、家庭支持网络、社会资本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性上。
(四)管理机制中的效率低下问题
扶贫相关机构部门众多,且各项审批权较为集中且层级较高,使得扶贫工作从申请阶段到真正获得帮扶的过程较长,耗时较多,不仅使扶贫资源在传递过程中内耗较大,而且也会由于组织运行惯性和部门之间的协作问题导致精准扶贫管理的效率低下。
(五)资源链接中的社会力量参与欠缺
精准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但需要巨大的经费资金,而且也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必须广泛链接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以最大限度地促进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实践证明,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相关工作具有筹集资金快、力量动员迅速、专业水平较高、方式多样灵活等优势,但是,现实中其在资源链接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受到制约。
三、增进精准扶贫实现的具体路径
精准扶贫将是我国未来反贫困和贫困治理的主要方略,对解决我国贫困人口问题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必须采取相关措施,消除障碍,以增进精准扶贫的顺利实施和提高其扶贫的有效性。
(一)开展全国性贫困普查,建立贫困户信息系统
将贫困家庭、贫困边缘家庭、低收入家庭等全部纳入普查范围,从家庭规模、人口结构、经济状况、致贫原因、从业经验和技能、帮扶需求、发展期望等各个方面来全面地收集相关人群的信息,建立信息比较完善的贫困户信息系统,彻底解决贫困户底数不清以及扶贫目标不准的问题,同时也能够为探索完善的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提供实践基础。
(二)展开贫困成因系统研究,健全多层次政策体系
全面组织经济学、社会学、法律、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依托全国贫困普查及其相关信息库、结合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等,对贫困人口的现状及问题、致贫原因及其诱发机制、地区和城乡差异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
(三)健全扶貧管理机制,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精准扶贫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使得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较为低下,严重制约着精准扶贫实施效果的提高。可以通过对涉及扶贫工作的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避免扶贫工作扯皮和推诱现象的发生。
(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社会力量的参与不足,不利于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必须完善扶贫信息服务系统,并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五)全面宣传和落实政策,增进贫困户参与的积极性
贫困家庭是精准扶贫的目标主体,只有其全面参与到精准扶贫的工作中来,才可能全面实现精准脱贫和全面小康。
参考文献:
[1]莫光辉.大数据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应用及实践创新[J].求实,2016(10):87-96.
[2]洪名勇,洪霓.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6):1-5.
[3]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2015(2):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