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红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与阐述,为优化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推进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旅游文化。文章通过分析旅游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初步探讨了《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
[关键词]文化自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探讨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76
1 文化自信与旅游文化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尤其是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的“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并进一步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由此,文化自信已经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事实上,早在2014年4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所谓“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得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我、兼收并蓄,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旅游业是展示中国实践、诉说中国故事、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旅游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繁荣进步,还要发挥好广泛传达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自信的作用与职责。从国家文化传播大视野看,旅游业是深度传播国家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最为生动有效的途径,在传承、激活、弘扬、创新国家文化资源价值和构建国家文化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旅游是一项具有双层结构,即经济学外表和文化学内蕴的事业,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实质或目的。民谚云:“行千里路,破万卷书”,旅游和读书天然地融合为一体。旅游本身就是文化,文化更是“旅”和“游”。
中国旅游文化拥有漫长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涵、优雅的品位,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旅游文化中,有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和玄奘、徐霞客式的“知行合一”的实践,也有汗牛充栋的旅游文学作品,尤其是历代游记,乃是博大精深文化遗产中之珍奇异宝。认真挖掘,往往有获;煮海为盐,披沙拣金。
中国旅游悠久的发展历史,积累了大量的旅游文化体验,也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底蕴深厚的旅游文化遗产。中国自有历史以来,祖先们的出行和旅游活动从未停止,随着这一活动的渐次展开和发展,旅游文化日益丰富,旅游审美愈益提高,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财富。
今天,中国的旅游业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为旅游研究提供了丰厚的沃土。中国学者需要坚持文化自信,摒弃在西方强势文化语境背景下的自卑心理,努力增强旅游研究的文化自信,用自己的优秀文化进行旅游科学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的旅游事业。
2 《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教学建设
21 课程教学理念
“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优化中国文化的旅游表达、开拓中国旅游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而《中国旅游文化》课程侧重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职能。我国诸多院校开设旅游学专业后,旅游文化是一门较早受到关注的课程,如果将旅游者作为观赏者来看待,旅游文化转变为旅游审美的一部分,即旅游审美对象的展开,也就是说,旅游文化通常可以延伸到文化的审美。
《中国旅游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主要受众对象是该专业本科生。而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交流,旅游是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因此,《中国旅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受众面广泛,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可以作为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不再局限于旅游专业学生。
通过《中国旅游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掌握旅游文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重点培养学生文化识别与审美的能力素养,并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训练达到以下具体目标:①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发展的浓厚兴趣,领悟勘探民族文化珍宝、捍卫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理解旅游文化的脉络和知识点;②使学生从文化学的角度掌握旅游文化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知识体系,提高文化认知和品位,对学生今后文化交流与文化消费产生积极影响;③使学生们掌握一定的文化美学基础知识,了解旅游过程中的文化特点,熟悉各类景观的审美价值,注重塑造大学生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
22 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力求以开放的胸怀吸收、借鉴业界最新研究成果,以身边发生的典型行为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制定教学模块,设计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除了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介绍外,要加强“文化交流”和“生态文化”两部分的内容。首先,按章海荣先生的解释,“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可见,文化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也是我们学习旅游文化的意义所在。
此外,在传播中国旅游文化的同时,添加“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旅游目的地)理论环节。今天,在货币利润和短期效益的驱动下,从事旅游开发的地方政府和大小商家,每每以各自收益为重,几乎是不經思考地就把每一处具有特色的地方当作可任意经营的“旅游地”资源。这种外来式开发不顾当地民众的权益和生存远景,未经许可就自行动手,结果是造成本土文化的急剧改变,甚至导致众多珍贵的地方性传统的永久性破环和丧失。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生态思想的实际价值,如东方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
23 课程教学模式
文化的目的是交流和消费。教育的手段、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了文化传播与创新。“中国旅游文化”课程更应该加强文化的体验,可以推广体验式的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转变单一教学方式,将旅游体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将课堂讲授、情境模拟、案例讨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集中时间在课堂上,重点讲述教材的理论,可以集中传授知识。但是旅游文化的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除了理论性之外,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具有情境教学效果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旅游学习兴趣。
2015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意见,指出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课程平台,旨在尊重教育教学内在的科学规律,加快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手段两者间的进一步融入发展,为学习者积极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
随着互联网体验时代的到来,借助在线开放课程融入体验式教学的新模式逐渐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喜爱。目前微课、慕课这些教学模式的革新方兴未艾,它们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网络传播与教育传播的新方式,在选择传递、创造、文化方面,发挥出特有的作用,也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李萌坚持文化自信优化旅游表达[N].中国旅游报,2016-10-14(003).
[2]曹诗图试论我国旅游科学研究的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
[3]章海荣旅游文化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