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学习经验交流会”上,小明说,高考之路是用试卷铺出来的,多做题,熟能生巧;小华说,做题固然重要,但方法更重要,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小敏说,只有练就强壮的体魄,才能应对高负荷的学习,加强锻炼,积蓄体能,才是王道……
你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声音?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与高考题型紧密接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论题是关于“学习经验”,对此考生大都有话可说,具有广阔的开放性,可以有效避免空洞的杜撰和宿构。三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孰是孰非不能简单而论。论题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题海战”看似勤奋刻苦,但物极必反,如果不懂“游泳”技巧,只是蛮干,浩瀚的题海照样会淹死人;只讲方法缺乏操练,难免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也很难取胜;而一味强调体格的健壮,把汗水大把洒在运动场上,也有可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因此,三种方法各有利弊,选择其中一点行文未必不可,但综合立意,三管齐下更为严密,辩证色彩更浓。另外,根据题目的要求,写作务必注意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
可从以下角度构思:1.常规角度。多做练习,熟能生巧;科学有效的方法是高考制胜的关键;强壮的体魄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障2.核心角度。强健的体魄、适当的练习、科学的方法三管齐下,才算是真正的高效学习。
例文
体魄+方法+训练=高效学习
□孙正航
应对高考我们应当如何高效学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高考的成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因此我认为,真正的高效学习,应当体魄、训练和方法兼顾。
朱颜白发方强壮,要看梧孙长碧枝。
拥有强壮的体魄会给学习提供有力支撑,使我们在激烈的拼搏中轻装上阵,恣意挥洒。相反,倘若没有好的身体作保障,再宏伟的蓝图也不过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即。在紧张的备考中,我也深感早起的无奈,熬夜的疲惫,因此常常感冒发烧,身心俱累。长此以往,如何应对高强度的学习,怕是只能面对高等学府望洋兴叹!
当然,强健的体格为更好地学习提供了体力保障,但绝不等于有了这个先决条件就打开了成功之门。试想,体格强健者千千万万,事业成功者又有几何?具备了过硬的体质,再辅以适量的训练,你就离成功的彼岸更近一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平日里适当的训练,要想在考场上力挫群雄,拔得头筹,只怕是痴心妄想。很多自以为熟悉的知识,在应考中还是屡屡出错。这就是因为平时训练不到位,导致做题审题不清、方法不当,或者计算出错。因此,适量做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唯有如此,才能胸有成竹,在考场上游刃有余,独占鳌头。
不可忽视的是,练习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注重方法的探究。如果不加选择盲目做题,最终可能被题海淹没;假使不讲方法“死做”,其结果可能会“做死”。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方法笔有神。
小到修身养性,大到国计民生,世间万事都应遵循规律,讲究方法。倘若主次不分,思路不明,方法不当,其结果必然事倍功半。唯有抓住本质,找到方法,才能下笔如有神。2016年陕西省高考状元成大立曾说,“从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就是成功的秘诀”。阮元《吴兴杂诗》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种花种粮有道,方能因地制宜,各得其所,别有一番風景,学习何尝不是如此!真可谓题海茫茫,唯方法是岸。
由此观之,高效学习应兼顾体魄、训练与方法。有道是,“道义平生无捷径,风波随处有虚舟”。三管齐下,平衡发展,才是高效学习之道,事业成功之道。
评点
文章标题新颖别致,表意一目了然。论点扣题缜密,主旨凸显。主体部分,引用、化用诗词名句,彰显出较浓的文化底蕴。并列的三个部分之间,运用巧妙的过渡,上下文无缝连接,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述中心论点,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编辑: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