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芳
变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任务的核心本质,设计样式丰富、变化灵活、思路新颖的表象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在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和“题海战术”的双重打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都大打折扣.这些老旧的教学方法背离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新课程的综合要求.变式教学作为一种教法创新,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地进行自由变换,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变式教学在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较多,初次接触难免让学生深感晦涩.概念和规律构建了整个“化学世界”,也是学生自主构建化学思维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变式教学“对比总结”的思路引入概念的讲解,辅助学生建立概念的认知过程,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概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前两个概念的基础性、实质性的内容,然后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发生“变化”的过程,针对具有代表性过程提问式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变化内涵,以对比的方式罗列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板书上,即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的生成,而物理变化没有.最后指导学生塑造属于自己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定义,并与教师之前给出的比较,强化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维中形成了“对比”习惯.教师还可以将“对比”引申,鼓励学生自主地给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下定义.这样,将课程内容紧密串联,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学习概念性知识提供了一种思考模式.
二、变式教学在化学例题和习题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科目中部分题型规律性强.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公式、化学方程式的灌输,往往导致学生对公式“会背不会用”.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考模式、综合运用能力是做到“活学活用”的基础.变式教学中“一题多变”的策略,能够促使学生对习题的理解以及解题方法的变通.例如,实验室用100g过氧化氢溶液和1.5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物的总质量为98.3g,求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式1:实验室中一瓶溶质质量分数为6.8%的过氧化氢溶液,欲用此过氧化氢溶液与1.5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生成不少于3.2g的氧气,则此过氧化氢溶液需要有多少克?变式2:实验室用100g过氧化氢溶液和1.5g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完全后精确计算收集的氧气的体积为2.24升,求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已知氧气的密度为1.43g/L,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即可)例题本身只需列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质量发生变化的情况,通过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即可得出结果.变式1,需逆向考虑,引入未知量x,计算需要过氧化氢的质量,再计算溶液的质量;变式2,需学生将氧气的体积转化为质量单位,再计算剩余物总质量,最后求出溶质质量分数.这样的“一题多变”的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对习题的综合思考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多个知识点的掌握.
三、变式教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实验是学生接触化学世界、理解化学变化、掌握化学知识的最好方式.通常的课程设计,实验与理论课程一分为二,使学生很难直观地通过实验理解课程内容.变式教學中的实验、理论“一体化”设计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参与实验的同时直观地学习相关理论.例如,在讲“碳和碳的氧化物”时,关于(1)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2)二氧化碳的性质、(3)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划分了三个课题内容,以往的教学方法是(1)(2)的内容在课堂讲解,(3)另开实验教学,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开设一堂“一体化”的内容为“二氧化碳及其性质”的综合实验教学,课时大约为两个小时,教室设在实验室.教学流程:实验装置的选取和搭建—二氧化碳的制备原理—气体制备实验—收集气体、开展性质实验—总结归纳二氧化碳性质.变式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课堂采用半开放模式,学生在实验操作阶段可以自主发问、交流.这样的课程设计,以劳逸结合的形式,化解了理论教学的枯燥,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理论介入,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变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合理的变式教学过程,能切合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规律,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有利于促进师生课堂的互动.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变式教学,不断探索新的变式方法,让变式教学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