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付红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在这个教学模式下,师生关系发生了转变,学生变成教学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活动围绕学生展开,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开发.
一、合理设计数学探究任务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第一步就是设计探究任务.有了探究任务后,教师在教学中才能有针对性,学生的学习目标才能更明确.在设计探究任务时,教师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探究任务有一定的层次性,由基础向有难度延伸,保证大多数学生从中受益.其次,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剖析课本、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外,还要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补充学生的知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例如,在讲“轴对称”时,为了让探究任务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轴对称的概念,而是让学生根据“轴对称”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有的学生说:“既然有个‘轴字,就代表肯定有一‘轴将图形分割开.”又有学生说:“对称这个词应该说明了被‘轴分开的两部分是相同的.”学生虽然没有用比较标准的学术语言进行表达,但是通过学生的叙述,我能明白学生的意思.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联系课本中对“轴对称”这个概念的描述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没有直接向学生灌输概念,而是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数学概念,探究数学原理.虽然他们的话不是十分准确,但是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就要鼓励他们去表达、去探究.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探究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探究欲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将重点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消除错误的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数据的集中程度”时,我先讲解了一些重点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统计方法.然后让学生依次报出自己的身高,并找一个学生进行记录,再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身高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平均数、中位数等相关值.数据都是来源于学生自身,提高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在讲“一元一次方程”时,我以我们班和隔壁班的人数设计问题,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数学就存在于生活中,進一步加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结合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与中心对称图形进行对比,然后说出在教室中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并举行了一个小比赛,男女分别为不同的组别,最后看哪个组说出的最多.在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收获了快乐,而且在无意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他们明白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三、优化探究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开展探究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完善,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优化探究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关键,要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现在有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新的正方形,应该如何拼呢?很快就有学生将其拼好:将四个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对在一起,斜边为正方形的边长.我让学生观察这个正方形和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这四个三角形面积之和就是正方形的面积.我继续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将三角形的直角边的长度看为1,那么你们根据三角形的公式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学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问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用口算告诉了我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对一些潜在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探究结果.有个学生回答: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和正方形一样,我求出了正方形的面积,进而求出了正方形的边长,而这个边长恰好就是三角形的斜边,根据直角边为1,我得出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公式,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通过设计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层层引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总之,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重要性,还要认识到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探究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