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蓝
满屏尽是真人秀的年代,既说明了潮流指向,也意味着人才辈出。而对于已逾知天命之年的李媛媛来说,则是一次挑战——作为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绿野寻踪》栏目的主编,她需要做出与同业晚辈完全不同的“另类”选择:这个潮流,追还是不追?
答案就是事实——自2014年开始,大型户外体验类儿童真人秀《最野假期》,已经在央视连播三季。而从央视一套到四套的频道绿灯大开看,不仅说明了《最野假期》作为央视暑期龙头节目的地位,也意味着节目质量的良好口碑。而作为担纲者,李媛媛也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领域的“阿姨”级制作人。
如今,回过头再看当初的选择,李媛媛的“另类”挑战,就显得格外清晰,和尤其困难。个中奥妙,看似细枝末节,但对她来说,却不啻为一道道险阻。
仅举一例——不许用明星,你说怎么办?大多数情况下(其实是不存在的前提),不许用明星即意味着给真人秀节目判了死刑。绝对一点儿说,真人秀=明星秀。舍明星不用,相当于自我放弃了真人秀最重要的构成元素,相当于两军相搏要求一方必须赤手空拳。那么,这个潮流,追还是不追?戴着紧箍咒追吗?
好在李媛媛的生命哲学里,还有一条豁达的坚忍作为教条。忍字第一,接受第一,这是体制制造的生存术,并不希奇。忍字之下,则有多种选择。更多的人,选择了消极和懈怠,结果就是让自己无所作为,牺牲于体制。李媛媛则选择了豁达的坚忍,换成俗话,就是“夹缝里求生存”。再俗一点儿,就是“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份笃信,首先源于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至少,在国内同业的竞争中,她相信,一条不许用明星的科律,还不足以扼杀她的创造力。她说:不许用明星,咱就靠剧情呗,影视作品又不是没这个先例。于是,她和她的团队,从编导变身成了码农,把制造真人秀的程序,摘除明星元素后,重新进行拼装组合,增减添削,直到他们认为剧情足以令人满意为止。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像说的这样轻描淡写。用李媛媛手下编导的话说:“怎么也得累脱了一层皮吧”。不过,李媛媛和她的团队非常清楚,也是他们经常共勉的——电视,是个只重结果的行当。事实也的确如此。当每季《最野假期》最终呈现于屏幕时,当业内的好评和网上的追看如期而至时,李媛媛团队对艰辛的记忆,只有等到来年重操旧业时,才会恍然降临——“靠,又要开始了”。
一名电视人身上的必然故事
熟悉或者不熟悉李媛媛的人,都会对她身上曾经发生的诸多转变心存诧异。但仔细琢磨,这些转变,一方面可以视为暗合她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中国社会的变迁折射在一名电视人身上的必然故事。就拿《最野假期》来说,以50多岁的“高龄”拿下这个项目,并刷新了央视真人秀节目的若干纪录,这与李媛媛一贯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正相匹配,同时也是中国娱乐电视发展的一个小缩影。也可以说,央视贵为国字号第一电视媒体,如果坐视真人秀浪潮而不闻不问,是不科学的,反逻辑的。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为什么机遇挑选了李媛媛?或者,为什么机遇总会挑选李媛媛?
《最野假期》的母体,是李媛媛担任主编的《绿野寻踪》节目。这是一档由央视少儿频道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制作的宣传类栏目,旨在倡导实施国家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这样的合作项目,一般会伴随两种评价:一是“甜活儿”——有人出钱,播出平台有保障,旱涝保收;二是“行活儿”——因为有人出钱,播出平台有保障,所以不用费心打理,既无须想法太多,也不必自造压力,一般三等,六十分万岁,就算交代。
如此驾御《绿野寻踪》的话,人选当然不用精挑细选。而《绿野寻踪》最终花落谁家的理由,则恰恰是能够对两种评价做出逆向行动的那个人,即:既不会拿它当“甜活儿”看待,又不会把它干成“行活儿”的那个人。而寻找这样的人,李媛媛就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这个以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而树立起个人专业口碑的女“拼命三郎”,一直是领导眼里最佳的救火队员。把节目交给她,的确是让人放心的选择。
于是,《绿野寻踪》就在人们的眼皮底下,从小专题到小游戏,从小卡通到小戏剧,一步一步演绎着平凡里的精致,常看常新,直到今天。这个历程,算来也有十年了,当初签字合作的双方领导已经退休,李媛媛也已步入知天命之年,而《绿野寻踪》却已成长为翩翩少年,它的观众,好多更已长大成人。这种岁月感曾是李媛媛始料不及的,现在却也慢慢变成她格外珍视的一种情怀。某种意义上说,《最野假期》就是李媛媛對《绿野寻踪》十年生命的一次艺术总结。她把《绿野寻踪》最富标志性的主旨、题材、故事甚至外景地,都重新装进了《最野假期》更为广袤而生机勃勃的创造空间,任它们在其中发酵酝酿,蓬勃而发,一如《绿野寻踪》诞生时的样子。
童心开始在每个人心里萌芽
如果说《绿野寻踪》为《最野假期》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那么,继续回溯,《智力快车》又是《绿野寻踪》的一本辅导书。在一位电视人的成长记里,作品永远是标识他(她)事业脉络的里程碑。
早期的《智力快车》是一档中学生益智竞赛栏目。李媛媛接手不久,央视少儿频道成立,《智力快车》一变而为低幼儿童的智力启蒙节目。这是李媛媛第一次真正接触儿童节目的制作,其中的难度,远非蹲下身去与孩子平视交流那么简单,它至少还要求你,你降低的不仅仅是身高,还有心智,和成人的“尊严”。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李媛媛的包里,总放着“蒙泰索立”的幼教书籍。无论什么场合,她经常像一名培训机构的导师,捧出圭臬,向编导们兴奋地复述着刚刚读过的内容,向这些还没做过父母的青年,不厌其烦地讲解着三个月的婴儿,应该如何锻炼手指的力量,六个月的婴儿,应该如何引导他爬行。这种唐僧式的说教虽然并不讨好,却是最有效的重复记忆训练。果然,没过多久,她的手下也开启了各自的自学课,童心开始在每个人心里萌芽。一直有一个说法,直到今天,李媛媛节目组的编导,仍是央视少儿频道最会挑孩子的。经他们手挑选的孩子参加节目录制,准确率和成功率也最高。这,恐怕正是当初李式童心培训班的成果吧。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李媛媛又多了一个称谓——“李奶奶”。这是她至今都不服气的——凭什么让孩子叫你们姐姐,到我这儿就成了奶奶呢?然而“李奶奶”就这样叫开了,连编导姐姐也叫她“奶奶”。
“奶奶”当然不能白叫。书读完了,用到节目里才算见真章。李媛媛依照儿童心理学总结的规律,把儿童观看电视的片段性和视觉敏感作为节目制作的突破口,发明了以“短”见长和频繁变换节奏的儿童节目风格,让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变成了节目的忠实观众。同时,她力邀国内最红的儿童节目主持人方琼加盟《智力快车》,并一反主持人定型化的常态,把她打造成了角色化的“百变方琼”,深受儿童观众喜爱。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奶奶+方琼姐姐”的组合,都被认为是国内儿童节目创作的最佳拍档。也是在那个时期,李媛媛作为儿童节目电视人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确立。曾经的“白纸一张”,成为了规则制定者。
这个时候,你很难想象,就在几年前,李媛媛还是央视《东方时空》节目的著名记者。犀利追问和缜密调查,曾经是她的标志性风格。如何在记者李媛媛和儿童电视制作人“李奶奶”之间找寻合乎情理的嬗变轨迹呢?
“不断地突破自己”,沉吟良久,李媛媛的思绪从记忆中缓缓走了出来:“干了这么多年电视,我才醒悟过来,自己真正执著的,是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无论何种题材和体裁,只要你想,你就会惊奇地发现,电视表达方式的丰富性,远比你想象的要多得多。可能,我的唯一优点,就是时刻在想,现在依然还在想。”
在今天,一个电视人的如此表白,竟像梦幻般的童话,纯粹,干净。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有不乏职业型的电视人,也曾诞生过事业型的电视人。而到了今天,还能坚守以电视为毕生追求的事业者,或许尚存,但已不多。李媛媛,就是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