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尝试

2017-03-31 08:22成美兰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1期

成美兰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在全面实行新课程的过程中,农村基础教育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影响到了自身的健康发展。严格控制城镇、农村及私立中小学办学规模及班容量,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系等,是农村教育摆脱目前困境的希望所在。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教师在职培训;改革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1-020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130

一、背景及现状

改革开发二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验收阶段,国家政府投巨资,社会各界搞赞助,平民百姓出大力,使农村基础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发生了世纪性的大飞跃。在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已经成为现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绝大部分的中小学校点,其“软硬件建设”实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彻底的改善,为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鼓励、提倡社会力量办学,各级各类私立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扩展到国家保障的义务教育阶段,呈现了基础教育面向多元化、市场化、竞争化的发展趋势。

2000年以来,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经过试点实验后在全国全面展开。这是为了使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而进行的二次深刻变革,是为了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现代化建设人才而采取的有力举措。

二、 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无序,流动严重,导致农村“普九”工作出现了新困难。由于私立学校招生的生源绝大部分面向农村,再加上县城中小学办学规模的扩大,也把生源面向农村,使农村的中小学生自主择校,无序奔向私立及县城中小学就读而无需任何手续,也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形同虚设。自2000年起,由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和传统观念的改变等原因,农村学校的生源也在逐渐减少。生源的减少及一费制的实行,对农村基础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是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编制的设置;二是影响了学校经费的收入,造成经费开支的紧张,同时也使农村中小学原有的教学设施和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三是生源的减少导致合校并校,使原本就居住分散、距校点相对较远的农村中小学生入学距离进一步加大。就近入学学习发生困难,成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及少部分厌学的学生辍学的新理由,给农村“普九”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混乱,师资力量匮乏,严重影响到了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由于私立学校高薪招聘,使得城镇、农村中小学校的部分中青年骨干教师离岗而走;另一方面,为了补充城镇中小学缺编教师,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公正”的多种途径或方法,在农村中小学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入城作为补充。这样,在无形中提高了县城教师的整体水平,而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进而影响到了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城乡教师的福利待遇不同、地位差别很大等方面的不良影响。

县城、农村中小学的班容量相差悬殊,县城学校教学质量相对偏高。县城小学平均每班学生不少于60人,中学平均每班学生不少于70人;而農村小学平均每班学生不足10人,中学平均每班学生不足20人。在农村,班容量不足10人的小学比比皆是,出现大量空壳学校、空巢学校。城镇和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相差无几,但教育行政部门从不向社会以及考生家长发布有关小考、中考教学质量分析或通报,农村学生家长怨声载道,农村学校的教学愤愤不平,难说公道。其结果是学生家长盲从择校,浪费精力和财力,农村学校的教师因尽了最大努力而得不到相应的待遇,产生了不满情绪,影响到了以后工作。

农村中小学合校并校,对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影响严重。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原有的校点大多数是小学以村、中学以乡为单位而建。现在因为生源的减少,行政部门采取了合校并校措施,并称之为“个人以上的规模”,这对义务教育普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问题一是小学生上学困难,适龄生入学率达不到“普及”标准,问题二是绝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庭只是生活在“小康”水平的下限,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宽裕。学生因距学校远需要在校食宿,这就增加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此而辍学,同时这也是少数厌学学生退学的借口。

对农村教师培训、补充力度不够。尤其是近年以来,由于小学阶段英语的开设,原本就缺少的符合学历要求的外语教师更加紧缺,再加上私立学校的招聘、县城学校的调入,导致农村中小学原始英语专科学历以上的英语教师被一扫而空。农村中小学阶段现任课的英语教师虽然经过两三个月的短期培训,但完全能胜任此项教学工作的寥寥无几。

三、 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困境的策略

教育行政及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所辖区域的教育发展实际普查,根据人口数量,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决策,控制县城国办中小学规模的再扩大,宏观调控、均衡城乡师资力量,保证农村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加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力度及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补充建设。首先,要做好农村缺编教师调查,分出轻重缓急,尽快解决燃眉问题;其次,要根据教师队伍现状,制定出长远的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并认真执行,做到既能尽快满足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又能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实际能力,这符合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增加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扩大学前教育的限度,弥补现阶段生源的暂时不足,从而为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改革农村学校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实行教师、学生、家长民主推荐,演讲竞选的农村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制度,使有实力、会管理、正直公正的教师站在校长岗位上,让学校里的教师、学生口服心服。这也是农村基础教摆脱目前困境的希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卢红.新时期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研究座谈会纪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3):63.

[2] 李国仿.统筹农村基础教育的科学发展青年与社会[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114.

[责任编辑 房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