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春燕,高丽萍
伯克“同一理论”视角下的央视春晚小品修辞分析
邢春燕1,高丽萍2
(1.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运用肯尼斯.伯克新修辞学中的“同一”理论,从同情同一、对立同一以及不确定同一三个方面对春晚小品所运用的修辞方式进行分析,阐释了央视春晚小品是如何运用这种修辞手段,达到与观众“同一”从而实现其修辞目的。研究发现:在伯克三种内容同一中,不确定同一是最有影响力的,对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是获得理想修辞效果的关键。
伯克;同一;修辞;春晚小品
自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晚开播,春晚已成为国人庆祝春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4年春晚总导演吕逸涛表示,春晚不仅仅是一台娱乐节目,还积极地展现了国家的民族精神。Zhao(1998:54)认为,春晚是展示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最好的机会。很多学者从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角度对春晚进行了深入研究(Huang and Zhan 2008;Lu 2009;Sun2007)。Zhao(1998)从意识形态角度,包括民族团结,民族自豪感及歌颂中国共产党等方面对1997年央视春晚进行阐述。Huang and Zhan(2008)在对2008年央视春晚进行分析时发现,民族语篇的构建需要通过四种技巧来实现:建构国家的繁荣形象,将个人与国家目标相连接,突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通过娱乐形式揭露社会问题。上述研究大都是从宏观角度对春晚进行系统研究,而从微观层面研究相对较少。国外对于伯克“同一”理论的研究很多,国内对其理论的研究也有不少,而将其理论用作理论分析框架及工具的研究主要是从演讲、文学及学术语篇等体裁角度进行,对于春晚小品的分析鲜有涉及。本文拟从2017年央视春晚小品谈起,从伯克“同一理论”视角分析春晚小品的修辞功能,从而阐释这种艺术作品形式是如何达到与观众“同一”效果并实现其修辞目的的。
根据伯克的观点,修辞是使用符号(即语言)去诱发合作的行为。修辞毫无疑问是基于语言的基本功能之上的(Burke,1969:p43)。伯克修辞理论的核心是“同一”。修辞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象征行为,是旨在影响、说服他人,消除社会隔阂,促进合作的行为。正如伯克所说,古典修辞学的核心术语是劝说,而新修辞学(即伯克所建立的修辞学)的核心术语是“同一”。同一是劝说的起点,也是目的,伯克的“同一”是根基于“质”。
在伯克的修辞体系里,根据乔治·切尼(George Cheney)《认同修辞与机构交流研究》(1983)、索尼娅·福斯等《当代视角下的修辞学》(1985)、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2011)与鞠玉梅《社会认知修辞学》(2011)的相关总结,伯克的“同一”由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组成。内容同一共有三种同一策略:同情同一(identification by sympathy)、对立同一(identification by antithesis)、不准确同一(identification by inaccuracy)。形式同一则主要有“规约形式”、“重复形式”和“递进形式”(本文主要从内容同一纬度来分析研究央视春晚小品)。所谓“同情同一”,是指在思想、情感、价值、观点等方面的相同或相似。“同情同一”强调说话者与受话者间的共同情感与共同体验,强调因产生共同的情感而取得同一。比如,某个远离故乡的旅人在外地遇到一个来自故乡的陌生人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种暂时的友好感,是基于某些共同点产生的“同情同一”。如果两人心理相同,双方就取得同一。这些情况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共同利益的认同方式来实现劝说的。在修辞互动中,修辞者不一定总是明确表达与听众相同的情感,而是蕴含于话语中,并能被听众领悟。春晚小品的修辞表达效果就是蕴含于话语中让观众从中领悟其所要表达的情感及修辞目的。
所谓“对立同一”,是指修辞者与听众虽然在某个方面是对手,又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而同一。共同的敌人可以使原本对立的双方搁置争议,转而凝聚起来一致抗敌。例如,在海湾战争时期,伊拉克总统呼吁伊朗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联合起来对抗美国。众所周知,在此之前,伊朗与伊拉克之间曾爆发过多年的战争。但对于伊朗而言,美国也是敌人。所以,在美伊战争中,伊拉克和伊朗具有美国这个共同的敌人而同一。对立同一思想进一步说明伯克的新修辞学有别于传统修辞学,体现了他的新修辞学思想。
“不准确同一”(有些笔者将其译作“误同”),是指修辞者使用包括听众在内的词语或手段,如“我们”,使听众无意识或潜意识地认同修辞者,想象自己成为修辞者或如修辞者描绘的那样。也可以采用为受众欣赏的形象、姿势、声调等非语言或副言语手段来获得。伯克本人举了泛称“我们”在取得无意识微妙认同中的作用;福斯(Foss et al.1985:159)等则举了一个非言语的例子:购买万宝路香烟者可能会无意识中将自己与烟盒上的潇洒男子形象同一起来。这种同一的无意识,主要指受众方;修辞方则往往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策略来获得受众的不确定同一。“不确定同一”是伯克同一理论中最深奥、最富有创新性、最具有哲学意义的一种观念,这种认同最有影响力但又最不容易被人有意识地注意。伯克认为,不确定同一能够将人们带到修辞情景的根源,它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春晚小品中不确定同一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通过使用包括受众在内的话语不断地感染受众,使他们感觉自己或自己的经历就像修辞者所描绘的那样,这种修辞最终达到与受众“同一”的效果,从而实现其修辞的目的。
2017鸡年央视春晚如期和观众见面,此次春晚以“大美中国梦、金鸡报春来”为主题,凸显“春晚是人民的春晚”,把晚会中心让位给百姓最关心的主题。老百姓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重大事件,以及今年社会发展中将要出现的亮点,都是春晚舞台反映的主题。这种反映不是直观地显现,而是通过高度艺术化的作品去表现,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春晚小品传达的精神客观上与国家主流文化及意识形态一致,是大众精神与国家意识形态结合,即主观与客观双重认同的结果。而这些艺术作品中,小品是最能体现社会热点及社会问题,也是最能达到修辞目的的艺术作品。这届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一大特点,是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家庭关系的题材。其中有小品:《大城小爱》《老伴》《真情永驻》《一个女婿半个儿》,有相声:《姥说》。这些作品的人物关系涉及未婚和已婚的年轻恋人与夫妻、老年夫妻,以及翁婿、祖孙之间的亲缘关系,表达了当今家庭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基本内容与积极的修复方式,展示了社会进步的正能量。以下以2017年央视春晚小品《老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伯克内容“同一”理论视角来分析小品是如何使用修辞策略达到与观众“同一”效果并实现其修辞目的。
伯克(1969b:55)说过:“劝某人时,只有用他那样的语言说话,使用同样的手势,运用相同的语序比喻,持有相同的观点和态度,在以上诸多方面与他同一,才能劝说他”。小品《老伴》说的是老潘的老伴蔡阿姨得了失忆症,老潘与敬老院院长大潘共同设计了唤醒蔡阿姨记忆的动人故事。为了帮助老伴恢复记忆,在大潘的配合下,老潘假装自己“失忆”,巧妙地选取了几十年来两人共同生活中经历的既艰辛又心酸、既难忘且温馨的一桩桩往事:“结婚第二天出差去外地”“热带鱼被烫死了,身无分文,老伴取下结婚信物镯子给他,鼓励他变现继续创业”等,经过两人精心引导、循循善诱,蔡阿姨的记忆之门终于被打开了,记忆开始恢复,两位老人不禁抱头痛哭。小品中老潘选取两人的共同生活经历,就是在暗示听话人与说话人有相同的喜怒哀乐,是利益的共享方。与听话人建立起同体的认同感,对于劝说听话者接受其随后的劝说内容有重要作用,使听话者对劝说有了较好的忍受力和接受力。老潘选用两人共同生活中艰辛心酸的经历,其目的就是唤醒蔡阿姨的记忆,在情感上拉近两者的距离,从而实现同情同一。这种方式使观众很容易站到说话者的立场,接受说话者的修辞方式,达到同情同一的效果。
小品《老伴》的故事发生在一所敬老院,老潘和蔡阿姨老两口双双入住,是潘院长导演并出演了这出温情戏。在最初的印象中,很多人是排斥敬老院的,因为曾经有太多的关于敬老院的负面新闻,再加之中国赡养老人的传统观念,把老人送去敬老院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所以,这种心理与敬老院本身形成了对立。但是小品中潘院长为了帮助老潘却从老人角度出发想办法解决问题,就此看出院长做为管理者,对老人有着细腻的人文关怀,从生活关怀延伸到精神心理、以及促进老年夫妻情感与和谐方面的关怀,这在中国“敬老院”的工作管理内容上,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划时代进步,表达了现代养老机构应该秉承的多维度的人文关怀价值观。而这种同一使本来养老院与我们传统养老观念的对立,随着时代进步而逐渐取得对立同一。由此形成的对立同一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认知的方向,为受众构建了一个有倾向的认知世界,受众在接受其信息的同时,也认同其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构建一个共有的对立面成为达成认同的重要方式。此外,在小品中有“你干啥不吃饭呢?你饿死了我欺负谁去啊?”这几句话,最初体现了蔡大妈与潘叔的对立,但是最后一句讲出了老伴相互扶持的真谛,也实现了对立同一。老伴无论是甜甜蜜蜜许多年,还是相敬如宾几十载,甚至吵吵闹闹一辈子,他们之间都似乎存在着一条无形的链子,牵扯彼此。这种对立同一方式的使用,使观众进一步认同修辞者的修辞目的,也使修辞者与观众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从而实现同一效果。
不确定同一是伯克同一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也最不容易被人发现的方式,这种影响力都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小品能否达到劝说效果最有力的体现。这部小品结尾非常感人,剧终,缓缓地吟唱着:“当你老了,走不动了……”时直播镜头转向观众,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倏然泪下。不知道当时有多少人,在看直播的时候会问身边的那个人,或是没有陪在身边的那个他——当老得失忆了,当已经是满头白发,已然不再是当年最美的样子,你会这样努力地唤醒我吗?生死契阔,与子相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岁月流转,记忆难免出现断层,有些记得,有些忘记……或许从来都没有忘记,只是沉淀在了内心的最深处,只要你唱那首歌,只要你提那道美味,只要……,时间会检验一切。此时很多人都置身于小品情节中都在想象自己有一天是否也会如小品中所描述的蔡大妈与潘叔的情感一样,这就是不确定同一的体现,也是小品实现其劝说目的的最有力体现。这种体现无需直白的语言,此刻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实现潜在的认同与接受的效果正是修辞者的目的所在。笔者认为在伯克三种“同一”理论中,能否实现“不确定同一”是修辞者能否实现修辞目的的关键。因此,如何使观众达到“不确定同一”,形成潜移默化的认同与接受,是修辞者着重应该考虑的,也是修辞能否形成劝说最关键的步骤。
[1]Aristotle.The Art of Rhetoric [M].H.C.Lawson-Tancred(trans).London:Penguin Books,1991.
[2]Burke,K.A Grammar of Motives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9a.
[3]Burke,K.A Rhetoric of Motives [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nia Press,1969b.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邓志勇.修辞理论与修辞哲学-关于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的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6]邓志勇.徐是修辞批评:理论、哲学假定和方法[J].当代修辞学,2012 ,(03).
[7]鞠玉梅.基于伯克“同一”理论的人称指示语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05).
[8]袁影,姜严.论叙事的“认同”修辞功能——香港新任特首梁振英参选演说分析[J].当代修辞学,2013,(02).
H05
A
1008—3340(2017)04—0074—03
2017-05-08
邢春燕(1979-),女,硕士,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功能语言学。 高丽萍(1962-),女,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