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言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2017-03-31 05:13孙启祥
陕西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俗语方言语言

文/孙启祥

论方言与历史文化的传承

文/孙启祥

方言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即存在的区域性语言,在沟通思想、唤起亲情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并体现和记录着历史文化的连续性。文学作品采用方言,使内容丰富、语言变幻、妙趣横生;史学著作保留方言,使历史现场感增强,史料存真度提高。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注重方言的保护和研究,从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系统全面储存方言,从而保持语言的丰富多彩和修补再生能力,传承历史文化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踰,渗惿随河湖。

这是上古时的《越人歌》。楚国的王子鄂君子皙乘船在越溪游玩,船夫“拥楫而歌”。歌的是越音,鄂君听了,一句不懂。他将记录下来的文字请人翻译成楚国语,才知道是一首旖旎缠绵的情歌: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音就是越地的语音,用当今的话说就是越方言。大概越人觉得王子不懂越音,所以才直白地表达爱意。这首《越人歌》,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记录在西汉末刘向编辑的杂史小说集《说苑》中,它反映了方言艺术的悠久历史,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方言的特殊价值。

一、方言源远流长,功能独特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以中国地域之辽阔、山川形势之复杂、人口分布和习俗之多样,吴歈蔡讴,"南腔北调",各种方言异彩纷呈。除了普遍认同的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等七大方言外,还有所谓五大、六大、八大、九大、十大方言等之说。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方言,构筑了现代汉语的丰富性和语言文化的多样型。

自有文字始,就有方言见诸记载。有人研究认为,甲骨文时代的汉语即含南北方言,殷墟甲骨文中一些字词只有用河南方言才能准确理解。鲁迅先生曾说:“《书经》有那么难读,似乎正可作照写口语的证据,……至于周秦古书……作者也用一点他本地的方言”,正好说明了方言进入文人笔下的久远。古代中国,尽管有“周尚雅言,秦法同文”之说,但存在“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的问题,以致于“诸子之言纷然殽乱”。这里的“殽乱”,主要指文本不一,也含有语言杂糅之意。诸子之言尚如此,普通书籍和一般语言交流,必然是“古今言殊,四方谈异”。因此,直到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仍有吴歌楚舞、“代赵之讴”、“秦楚之风”。汉代以降,各个朝代、各种政权,都忘不了推行“官话”、通语、国语、普通话,但始终未能消灭方言。千百年来各种方言俗语的存在,使汉语具有了强大的修补再生能力,使语言在发挥人际交流、信息传递基本功能的同时,还起到了联络感情、丰富生活、美化创作、沟通古今、传承文化等多方面的作用。

方言最直接的作用莫过于消除心里鸿沟,引起情感共鸣。几句相同的方言土语,使离乡多年者找到知音,羁旅千里者唤起乡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古人靠乡音、方言表明身份,引发同感;今人更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之俗语,这激动的“两眼泪”,来源于共同的语音唤起的怀乡思亲之情和自然认同感。因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当今台湾领导人为何以讲闽南语而自重,而香港领导人以说粤语赢得人心。这是方言的魅力,也是方言在文化传承上的独特作用。

史载,十六国时吴越王钱鏐衣锦还乡归临安(今浙江杭州),他仿照汉高祖刘邦回乡唱《大风歌》,也高歌一曲,炫耀功业,抒发豪情:“三节还乡兮挂锦衣,吴越一王驷马归。临安道上列旌旗,碧天明明兮爱日辉。父老远近来相随,家人乡眷兮会时稀。斗牛光起兮天无欺!”父老闻歌即进酒祝贺,但听不懂何意,难以尽兴。于是,钱鏐“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歌曰:“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永在我侬心子里!”三句浓浓乡音的山歌,产生了巨大的感染力,现场立即振奋起来,“合声赓赞,叫笑振席,欢感阊里”,其乐融融。

当然,乡音土语引起的并非皆喜剧结果。楚汉相争时,项羽的军心和斗志就被这种无形的武器而击垮。刘邦进攻项羽的最后关头,“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军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楚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颜师古之语曰:“楚人之歌也,犹言‘吴讴’、‘越吟’……”吴讴、越吟即吴、越之地的民歌,楚歌即沿用了荆楚方言特点的歌声。一代枭雄项羽这时已方寸大乱,他听到四面楚歌,就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却忽视了他和刘邦的军事主力基本上都来自楚地这个事实,刘邦、韩信的楚地士兵完全可以带领秦、蜀、齐各地士兵共同高唱楚歌。纵横一生的项羽最后被一曲家乡之音击溃心里承受,自刎乌江,后人在欷歔叹息的同时,也为方音古乐的巨大能量而啧啧称奇。

二、方言俗语使文史作品绚丽多彩

从古至今,诗歌、散文、小说,甚至史学著作,因为采用方言俗语而绚丽多彩。中国是诗的国度,而诗词中使用方言是中国诗歌的传统,古代诗歌的开山作品《诗经》和楚辞中就有大量方言。早在战国时,《吕氏春秋》就用《诗经》中的篇章对应东、南、西、北四方之音,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在拟定《国语文学史》纲目时,就有“二千五百年前的白话文学——《国风》”之内容;当代则有人按照方言的语音规则,以“双音取韵”法来研究诗经中诗篇的押韵问题;《诗经》开篇“关关雎鸠”中的“关关”,一般注家皆以为鸟叫声,也有人认为其乃关中方言,为“共同,一起”之义。楚辞中的方言则更多,楚辞代表作《离骚》中的“扈”、“宿莽”、“羌”、“女媭”等即系楚语用词,有人甚至认为“离骚”二字本身就是方言。林庚先生则认为,与《诗经》和其他诗歌中“兮”主要表情不同,楚辞中的“兮”字“成为一切文字之外的一个新字”,用来“构成节奏”,这充分显现了楚辞语音的特殊性。

中国诗歌的巅峰作品唐诗宋词亦多有方言。初唐僧人王梵志、寒山就是用方言俗语作诗的代表。诗仙李白虽然有西域血统甚至生活经历,其诗歌却以当时的通语为标准,但也不排除方言。其《金陵酒肆留别》诗有“风吹柳花满店乡,吴姬压酒唤客尝”句,注家多以为此句精华在“压”字,但宋人赵彦卫却考证“压酒”乃吴人方言,唐人罗隐《江南行》诗“水国多愁又有情,夜槽压酒银满船”,宋人陆游《道中累日不肉食》诗“栈馀羊绝美,压近酒微浑”亦用此方言。而李白著名篇章《蜀道难》开篇叹息语“噫吁戏”,就具有蜀地方言特点。杜甫诗中采用方言俚语更引起从古至今学界的关注。《邵氏闻见后录》云:“南人谓象牙为白暗,犀角为黑暗,少陵诗云‘黑暗通蛮货’,用方言也”;杜诗《重过何氏五首》:“花妥莺捎蝶,溪喧獭趁鱼”,“花妥”为关中方言,即花堕、花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雨脚如麻”即用方言,《齐民要术》有“种麻截雨脚”语。其他如唐岑参《原头送范御史诗》“别君只有相思梦,遮莫千山与万山”,“遮莫”为唐时方言,为“尽管”之义;宋陆游《戏遣老怀》诗“阿囝略如郎罢老,稚孙能伴太翁嬉”,囝、郎是闽方言对子、父之称等等,不一而足。

在诗词之外,其他文献和作品中往往也离不开方言。学术界研究认为,“春秋三传”、《战国策》等先秦典籍都有方言,而《论语·乡党》中“沽酒市脯不食”的“食……酒”就是古人语言习俗和闽南方言的反映。汉宣帝时西蜀文人王褒《僮约》(买奴券)序文,可视为早期的白话方言散文。魏晋唐宋小说笔记、志怪传奇如《世说新语》、《搜神记》、《幽明录》、《玄怪录》、《酉阳杂俎》等,都充斥着方言俗语,最著名的莫过于《世说新语》中以钱为“阿堵物”、《酉阳杂俎》中以病瘦为“崔家疾”。陆游的《老学庵笔记》,则记载了许多方言故事。史学著作或为存真,或为求异,也不乏方言俗语。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中就有大量关中方言;《史记》中陈胜对乡人所言、刘邦与项羽的对话和《汉书》的《外戚传》,也有方言俗语;而《汉书·地理志》中的“明猪”,即《史记·夏本纪》中“道菏泽,被明都”,以“都”为“猪”,系南方方言。《魏书》还记载了借方言口语嘲讽他人的有趣故事:“(萧)衍每募人出战,素无号令,初或暂胜,后必奔背。景宣言曰:‘城中非无菜,但无酱尔’,以戏辱之。”其中“无菜”,是侯景巧妙地借用秦陇地带读“贼”如cai(菜)音,而“将”、“酱”谐音之实,以“城中非无贼,但无将尔”贬损萧衍。

元明清以后,杂剧、散曲、小说占据舞台和文坛,方言俗语大行其道。元曲、杂剧中的许多方言俗语现在仍存在于各地方言中。《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等文学名著中大量的方言土语,不光增强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文学趣味,还为后世提供了研究其语言艺术、文学造诣、作品背景、作者身世的直接素材。拟话本小说“三言二拍”和通俗小说《说岳全传》中的方言俗语,则强化了读者的阅读趣味。近世,更是出现了方言小说,如北京话的《儿女英雄传》、扬州话的《飞跎子传》、苏州话的《海上花列传》等。鲁迅先生曾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着也觉得趣味津津。”没有方言,历史文化宝库就会显得单调,斑斓多彩、妙趣无穷的文学创作就会黯然失色。方言于文学作品的魅力于此可见一斑。

三、方言体现和记录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方言的流变反映着文化的传播和延续。今人口语中的一些方言,古已有之,从中不难发现古今文化之间的脉络。当今一些地方谓后三日为“外后天”、“外后日”,毫无疑问属于方言,但此方言却由来已久。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南宋时有俗语“外后日”,而其起源至迟在唐代:“偶读《唐逸史·裴老传》,乃有此语。裴,大历中人也,则此语已久矣。”同时他还说:“蜀人见人物之可夸者,则曰‘呜呼’,可鄙者,则曰‘噫嘻’”,今天四川和陕南人仍用此类语言。以“寻常语”入词著称的李清照,词中多用齐鲁方言俗语。其《行香子》:“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莫是”为宋时口语词,即或许是;“霎儿”为齐鲁方言,即一会儿。《永遇乐·元宵》:“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怕见”为方言,“怕”作“懒得”解,“见”为语助词,无义。此类方言俗语,在今天山东一代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透过方言土语,能够追溯一些原始文化习俗。今人以旧历一年的最后一晚为除夕或除夜,而古人称十二月最后一晚和冬至前夕皆为“除夜”,但“除”音为直虑反(住),《诗·唐风·蟋蟀》有“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之咏。闽地方言以冬至前一日为“冬住”,即源于唐宋前的“冬除”,这种因发音不同而导致的用字错误从宋代即已出现;尽管误“除”为“住”,但却保留了“除”的古音和冬至前夕为除夜的习俗,反映了文化习俗的连续性。

一些方言为民族演变、迁徙和文化传播留下了印痕。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为官戎州(今四川宜宾),作乐府:“老子平生,江南江北,爱听临风笛。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时人以“笛”字太不入韵,作出各种解释。后南宋陆游仕宦蜀地,“及居蜀久,习其语音,乃知泸戎间谓笛为‘独’。故鲁直得借用,亦因以戏之耳。”原来“笛”在此按方音读如“独”,作者为逗趣有意为之。陕西汉中一带是古代羌人、僚人生活的地区,而羌族与藏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僚人又有自西南向成都平原、汉中盆地迁徙之举,所以今天汉中的一些习俗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相通之处,这从方言习俗上能得到印证。1929-1930年,任乃强考察西康,其所记巫觋、赘婿、“活鬼”等习俗,亦可见于今天的汉中。其表示生活习俗的歌谣:“乱石砌墙墙不倒,闹倌进门狗不咬。□□□□□□□,本身丈夫替他跑”,与当今汉中略阳县歌谣反映的风俗习惯类似;而指女性婚外情人的方言“闹倌”,亦曰“佬倌”、“野老倌”,广泛流行于汉中西部一带。

四、研究保护方言就是传承历史文化

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的土壤,它不会也不宜被消灭。如前所述,我国古代的许多历史文化典籍,都是在语言未能充分统一的上古时产生的,其中不乏“齐东野人语”、“南蛮鴃舌音”。赵振铎先生论曰:“汉语方言复杂,特别是南方方言保留了比较多的古语成分。如果研究调查比较深入,收集的材料更多,利用这些材料来印证古书里面词和意义,将会有不少收获。”只有认真研究和保护方言,才会避免“郢书燕说”,张冠李戴,古代科学文化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今人的智慧创新才会有效地传递延续,所以,方言在传承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

对于方言进行研究,是先秦时即开始的一项学术活动,当时主要是派遣使臣到农村采集民歌、民谣和方言,进行集中整理和存档。成书于西汉之前的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就具有方言研究性质,“尔雅”的本义就是“接近(或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西汉末年,在朝为官的成都人扬雄用27年时间,搜集研究各地同物异称的方言词,编成13卷(一说15卷)1万多字的方言学著作《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记录反映当时秦晋、周韩郑、赵魏、卫宋、齐鲁、东齐海岱、北燕朝鲜、楚、南楚、南越、吴越各方言区的语音实际情况,对语言研究的领域和方法做了启迪后世的探索。自此,方言成为人们关注的一门学问。宋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于方言研究也颇有建树。他说:“四方之音有讹者,则一韵尽讹。如闽人讹‘高’字,则谓‘高’为‘歌’,谓‘牢’为‘罗’;秦人讹‘青’字,则谓‘青’为‘萋’,谓‘经’为‘稽’;蜀人讹‘登’字,则一韵皆合口;吴人讹‘鱼’字,则一韵皆开口,他放此。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然谓‘絃’为‘玄’、谓‘玄’为‘絃’,谓‘犬’为‘遣’、谓‘遣’为‘犬’之类,亦自不少”,论述了方言形成的规律。明清以降,对方言俗语的探究更是代不乏人、成果丰硕。

前人的事业不应在后世中断,而应得到延续、扩展。在信息传递快捷、语言交流频繁、文化融合加剧的今天,语言的统一毫无疑问是必要的、必须的,但方言的研究和保护也不容忽视、不可荒废。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方言俗语和雅言通文的“地位”是可以互换的。钱穆先生曰:“有俗语而上跻雅言之列者,有通文而下降僻字之伍者。故中国文字常能消融方言,冶诸一炉”,赵振铎先生曰:“在语言发展的进程中有些存在于方言的词,后来进入了全民语言;有些曾经在全民语言存在的词,后来却消失了,而在个别方言里面还保留着”,论述的就是这种变换关系。作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方言是普通话健康发展的资源和保障;如果一旦忽视方言这个语言文化的源泉,文化资源就会枯竭、苍白,缺乏生气以至没有生命力。囿于科学技术水平,古代方言未能以音像形式保留下来,当今方言俗语词典琳琅满目是一种可喜的现象,但以声音、图像的形式保护方言更不容忽视。一种方言体现着一个族群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效果,一种语言消失后,与之对应的整个文明也会消失。只有语言世界的争奇斗艳,才有文化天地的生机勃勃。

(作者单位:汉中市档案局)

猜你喜欢
俗语方言语言
方严的方言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方言
与人名有关的英语俗语
语言是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客家俗语巧诵读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数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