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明珠
【摘要】本文论述网络的普及给语文课堂带来契机,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对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语文教师要将网络应用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过程联系起来,跨越“超文本”,实现“大语文”学习;将教材文本与网络文本相链接;启发联想和想象,丰富阅读教学内涵,实现“超文本”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网络 超文本 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035-02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教师的讲授,忠于课本学习,注重语文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长期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造成师生被禁锢在课堂和书本这个小小的时空中,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大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既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更重视指导学生用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去体验、感悟课本内容。网络时代的到来为语文学习创造了全新的环境,注入新鲜的血液,为语文课外阅读打开了新的局面。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现以文本为基点,能够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束缚,将阅读教学辐射至语文课堂教学、课外语文活动和社会语文生活,以新形式、新模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跨越“超文本”,实现“大语文”学习
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学会感受和品味,语文课要引导学生们通过诵读、品味提炼语文素养,升华语文学习。随着多媒体的引入,语文课堂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有所加强,教学容量和信息量不断加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而适量地运用多媒体,将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材不乏文质兼美的绘景篇章,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自然能够受到美的教育、獲得美的感受。但对于这些美景如果仅仅靠想象,学生的感受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教师如果将实景、图片与文本巧妙结合,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激发想象,促使语文课堂跨越“超文本”,实现“大语文”学习。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五彩池》一文中,作者抓住藏龙山上五彩池的大小、数量、形状、色泽等进行具体描写,并揭示了同一条溪流流经不同的池子,却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原因。经初读课文品析文字后,笔者将事先收集与五彩池相关的图片、录像资料综合成课件,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欣赏五彩池的美景。这样学习,激活了课堂的探究气氛,学生们不由得想跨越文本进一步探究。笔者引领他们浏览有关五彩池的网页,其中有彩池奇观、彩池美文、彩池探究等相关链接,学生们自由点击,轻松完成课文的学习,真正得到美的阅读和享受,实现由文本向“超文本”的跨越。又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趵突泉》一课,同样可以将文本与多媒体巧妙结合,实现“超文本”的跨越。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进入《趵突泉》学习主页,通过浏览、欣赏与之相关的图文资料,初步感知“泉美”,然后导入新课学习文本,在品味中感知作家老舍笔下的《趵突泉》,不仅用准确的语言文字写出泉美,也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让人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师接下来引导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制作介绍趵突泉的导游词,在小组内讨论、补充并通过网络交流、点评学习收获。这样教学,运用网络辅助教学的媒体功能,如上网查资料、媒体播放课件、自制演讲、网上邻居互相浏览、点评等,让学生们在文本内外游弋,跨越了“超文本”。
二、将教材文本与网络文本相链接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有着其他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教师可以将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同时展示给全体同学,并利用网络管理的平台,让学生及时进行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把材料作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部分,应以教材为依托,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教材文本与其他文本的对接。语文教师都深有体会,对于不少文本的学习需借助课前的预习铺垫,才能加深理解,有的则需要在课后让学生拓展阅读,延伸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还有的应当将补充的材料导入课堂,以促进对课文的感知与学习,而网络环境下的评议学习,顺畅地打通了文本与课堂的超链接。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这篇文章,作者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具体描绘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观。赏读品味之后,学生们不由产生疑问:为什么钱塘江会形成这样的奇观呢?此时,教师要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资料搜索,帮助学生揭开钱塘江大潮之迷,引导学生广泛参与阅读实践,为后续学习打开新的层面。又如《蟋蟀的住宅》一文,昆虫学家法布尔生动地介绍了蟋蟀的巢穴及巢穴的建造,把学生带入到神奇的昆虫世界,课文的学习内容简单易理解,教师就可以将课堂引向课外,在网络平台下尽情浏览蟋蟀的相关知识,欣赏蟋蟀的住宅图片、住宅建造的经过,对比人类住宅与蟋蟀住宅,思辨“伟大的工程”的含义。可见,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用一种更宏观的思维方式俯瞰文本,以达到深刻理解文本,改变阅读质量的目的。学生们在手指轻触键盘的同时,也实现了在书海中游弋的理想。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丰富阅读内涵
教材即课本,学生们能够从一课之中获取养分,练就流畅的表达能力,将在从课本里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感受语文的内涵,实践读书的“呼吸”法。所谓“吸”,就是指导学生们去读书而获取本课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重点,认清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呼”是指导学生感悟课文,从本文中获得哪些教育,悟出什么道理。“呼”是语文学习中的重点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产生各不相同的感受。教师在语文学习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们以文本提供的内容为依据,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读中感悟,从而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章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隐藏的部分,为学生创设想象的空间。例如《穷人》一文中,桑娜和渔夫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收留了西蒙的遗孤,这样的生活对于渔夫一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今后他们是怎么过的,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呢?教师引导学生顺着《穷人》一课反映的善良品质,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思想,让学生续编故事,在网络平台下自编自写,并利用“网络邻居”互相浏览,点评故事,交流阅读感想,实现文本阅读的升华。再如《小珊迪》一文,小珊迪为诚实与守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文中对故事的发展虽然做了介绍,但点明小珊迪是怎么换零钱的,又是怎么被车轧伤的,小珊迪向小利比交代了什么等等,这给予学生广泛的想象空间。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合理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根据故事的发展补写空白之处,让学生们的叙述充满感情,带着对小珊迪的同情和关爱,将他们的叙述连贯成文编排课本剧。学生们有的写剧本,有的利用幻灯片制作场景,将故事编成生动感人的剧目。在《趵突泉》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动感画面,通过屏幕显示趵突泉大泉翻滚、跳跃的样子和小泉眼不断冒泡的情景,使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形象的描述,如“……有的像一串明珠……有的像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从而深刻理解作者的感叹“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失去她一半的妩媚”,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同时让学生想象小泉还有什么姿态,冬天来到趵突泉将会是怎样神秘的境界。
总之,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全新的教学途径,对网络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研究,既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发展趋势。语文课堂上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为“超文本”的语文学习搭建了有利平台,让学生们利用网络学习语文,获得更大的自由、快乐的学习空间。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