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
1月1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强调,政府要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更加有利的就业环境。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突破130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目标。去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就业都面临巨大压力,而中国在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的背景下,能够实现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1月18日中国政府网)
@师者之惑:民生、民生,人民群众要有依赖生存和生活之本,这个生活之本就是经济条件。而经济条件的来源,必须依靠创业和就业。可见,就业实是民生之本,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从根本上关注民生。
@陈翰咏:政府的就业政策不断迈向更加积极的方向。通过持续不断拓展创业就业岗位.不仅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也为更多人、特别是为年轻人打通向上成长的通道,充分释放个人的潜能与创造力。这无论对个^还是对社会,都是活力之源,也是稳定之锚。
@猫了一个瞄:对于缺乏足够社会保障的低收入群体来说,一旦失业,将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因此,失業者生活压力非常大,对未来能否及时找到工作这种不确定性感到焦虑,积极推行就业政策,就是化解这种焦虑的最好手段。
@小皂角:脱贫攻坚是中央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往往起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作用,因此,就业就能脱贫,就业就能增收,就业增收是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民生难题。
路省异地就医结算迈出了关键一步!
日前,吉林省参保人李女士在解放军总院海南分院办理出院手续,通过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完成医疗费用即时结算。李女士医疗总费用6145.09元,个人现金支付235元,系统从其个人账户自动扣款779.62元,其余报销金额也全部由系统自动结算。这是全国第一例通异地就医平台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案例。(1月17日新华网)
@阳春白雪: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全国联网第一例的实现,标志着全国跨省异地就医结算工作正式落地,迈出关键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例,第二例、第三例……更多例的到来指日可待。破解就医难题,切实改善民生,老百姓就想听到更多这样的好消息!
@常青树:改革开放以后,相当多的劳动者由于跨州过省地打工,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努力降低农民融入城市的成本,才是真正实现城镇化的根本。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城”,不是简单地把人圈到城里面,而是要让“城里的人”感受到“城里的好”。
@许诺:真正实现城市梦,就需要国家从制度上为流动人员亮绿灯。从制度的层面上保障他们不仅能够在城市生存生活,而且能够与都市人一样享受各项权利与福利待遇。如此才能让流动人员通过自身的努力,有尊严的享受城市生活,完成其城市梦想。
@路过: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为城市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筑起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构筑了美丽的家园,他们才是这个城市的功臣,如何对待城市建设的功臣,还需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视野
职业信用档案是信任的“润滑剂”
2017年将迎来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高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18日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要以信用记录为基础,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反映个人诚信情况,信用记录要准和全。包括律师、教师、医师、执业药师、会计审计人员、房地产中介从业人员、金融从业人员、导游等14类从业人员。(1月20日人民网)
点评:“信任”也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并不仅仅体现在市场交易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换,互相知根知底,也就少了“猜忌”、多了“透明”。
然而信用体系的建设,仅仅通过加强记录、完善信用档案还不足够。如果不能对那些“失信者”施加惩罚、严肃后果,“信任社会”的理想就只能停留在空想。
无论是“信用黑名单制度”,还是近些年对“老赖”的高压政策,都是我国失信惩戒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构建起“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社会心态,更营造出“人人守信用,事事诚为先”的社会氛围。
让“跑断腿”的异地身份证办理成历史
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的户籍居民在辽宁省均能实现异地受理制证。辽宁全省已设立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点501个,其中有73个户政办证大厅和428个户籍派出所具备全面受理条件,已受理制发跨省居民身份证1.5万余张,签发外省居民身份证9800余张,制发省内跨市居民身份证3600余张。(1月17日《光明日报》)
点评:“丢啥也别丢身份证”,过去身处异乡的人对身份证保管的重视远超常人,身份证一旦丢失,无论工作再忙、离家再远,为了办理一张身份证也要返回户籍办理。
“让信息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是一项便民利民的服务举措。但我们知道,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文件打架”、“公章旅行”、“奇葩证明”等等让群众跑断腿、磨破嘴也难以完成的“艰巨任务”还有很多。
现在,公安部门的这一做法,就是在身份的“去异地化”方面迈出了一步,这无疑利于增强公民的“国民意识”,而不只是哪个地方的人。
杜绝各类“浪费合理”的行为
日前,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课题组公布的一项从2013年至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餐饮食物浪费量约为每年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到5000万人—年的口粮。自2013年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光盘行动”以来,全国范围内粮食浪费现象已有所收敛。(1月20日《南方日报》)
点评:就餐者在食堂大量倾倒未吃完的食物,自助餐消费者毫无节制地取餐等,节约粮食常常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口号。
或许正是由于这些零星的感觉不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许多人并不明白全国范围内因浪费食物造成的巨大损失,当然,造成浪费的原因很多,餐饮业和消费者在不知不觉间加剧了浪费的发生,甚至在许多情况下让浪费显得“合情合理”。
珍惜食物、杜绝浪费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义务,餐饮业经营者在这个基本的责任面前也应该适度让利,消费者更应该自觉培养珍惜食物的好习惯,坚决向浪费说不。
共享单车重在“共享”
近年来,互联网自行车在国内多个城市蓬勃发展起来,不仅为百姓解决了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交通拥堵,推广绿色出行理念,有人甚至将它评价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只需借助手机APP扫一扫二维码,便可随意借取,随借随还。这种“随意性”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但随之而来的乱停乱放亦“引人瞩目”。(1月22日新华网)
点评:共享单车的问题集中爆发,乱停放,人为破坏,影响交通,与各地城管的冲突,甚至与小区保安的博弈。
一边是“低碳出行”“便民”的赞美之辞,一边是“乱停乱放”“缺乏管理”的质疑之声。共享单车究竟怎样才能既便民又不乱停乱放?
任何新的事物出现的初期,都会出现类似的乱象。这种现象会随着共享单车的成熟,政府的介入,市场的自然调节,最终走向会和网约车一样,逐渐成熟,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