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独特贡献

2017-03-31 15:04金钟哲刘晓东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33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陈云工业化

金钟哲 刘晓东

摘 要:陈云同志是我党历史上著名的经济工作专家,他对东北工业基地建设的贡献是巨大的和独特的。回顾和总结从社会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从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到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发展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陈云同志对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在老工业基地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继承和发扬陈云同志的品格和精神对振兴东北意义重大。

关键词:陈云;东北工业基地;工业化;计划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065-03

东北是我国现代工业形成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抗战胜利后我党重要的根据地之一。抗战胜利后,陈云兼任新成立的中共东北局常委,主抓东北根据地的建设工作。在他的领导下,东北的经济迅速恢复,并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后方,为日后东北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基础。

一、陈云坚持和确定东北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基地的作用功不可没(1949—1952年)

1948年11月2日,我党领导人民取得了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随着历经十七年战火的东北再次回到人民的怀抱,建设东北成为了党在东北的首要任务。

(一)整顿与恢复东北工业

随着辽沈战役的胜利,中共东北局及时地做出了《关于全东北解放的形势与任务决议》,其中提出东北局肩负着巩固东北解放区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双重历史使命,党要带领人民把东北地区建设成为解放全国的大后方,因而“东北全党今后必须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放在压倒一切的地位”。在这种情形下,陈云立即主持展开了东北工业的整顿与恢复工作。

在整顿与恢复东北工业的过程中,陈云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首先,他對东北各厂矿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摸底工作,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企业去了解、记录他们实际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组织情况,全面掌握恢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同时,陈云还亲自带领相关干部和技术人员到第一线进行调研,督促工业生产的整顿与恢复工作,了解了当地工业的发展前景,并考察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其次,陈云采取“依靠广大的工人阶级、团结进步的管理人员”的方针,号召职工回到工厂,通过教育引导的方法来慎重处理企业内部的一些矛盾。这样,工人们感到自己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管理人员也感到了新政权对于他们的信任,增强了他们的使命感,调动了企业各方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生产整顿与恢复工作的进步。最后,面对原料和器械零部件的严重匮乏,陈云一方面号召全体职工集思广益,修缮改造旧厂房、旧设备,使其再次投入到生产当中去;另一方面严厉打击盗窃工厂生产设备的行为。就这样,在陈云的领导下东北工业步入了轰轰烈烈的整顿与恢复的正轨,它不仅为失业工人提供了工作的机会,稳定了群众的思想,还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快速恢复,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必需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品短缺和民生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坚持和确定东北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建设基地

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又是工业化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尤其是在关系到国防安全的问题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陈云在领导恢复与建设东北工业的过程中,对东北重工业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发展也尤为重视,在他的领导下,东北成为了建国后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

第一,恢复重工业,东北基础雄厚是前提条件。据中财委的统计,建国前后,发展重工业的基础如煤炭、钢铁、电力等产业基本上都位于东北地区,尤其是钢铁生产方面,东北在炼铁、炼钢及轧钢方面的生产量分别占全国的71%、91%及50%。因此,东北最有条件成为优先恢复和发展钢铁等重工业的地区。第二,发展重工业,技术人员必不可少。1949年5月初,陈云同志来到鞍钢视察工作,通过调研发现,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匮乏成为阻碍企业恢复生产的最大障碍。在同年年底全国首次钢铁会议上,陈云在讲话中将技术人员比喻为“国宝”,并提出要集中力量在东北建设钢铁工业,指出:“这是国家大事,各地区要克服本位打算,动员专家去东北。”因此,重工业部组织对全国的技术人员进行统一分配,集中力量支持东北钢铁工业部门的生产。第三,建设工业基地,政府支持是重要保障。1951年11月和1952年年初,陈云同志两度到鞍钢视察,告诉大家当前最重要的革命任务就是大规模地搞建设,激励广大职工干部努力工作,尽快地完成鞍钢生产的恢复与设备的修缮工作,多生产钢铁,为巩固国防、促进经济形势的良好恢复与发展多做贡献。他的这一重要指示,为鞍钢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整个东北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科学的规划。

由于国家在政策、人员和投资方面的倾斜,东北地区的工业生产恢复得很快,尤其是在陈云同志的领导与关照下,东北地区迅速成为了全国的重点工业建设基地。

二、陈云全面推进东北工业化的功劳名垂青史(1953—1957年)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国家开始制订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通过执行“一五计划”,我国基本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为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陈云为东北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一五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1952年,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基本恢复,国家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我国没有过全国性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一五计划”只能采取一边编制一边实施的方式来进行。这一历史任务自然而然地就落到了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全国经济工作的陈云肩上。

1951年,陈云组织领导中财委首次进行了“一五计划”的编制。但是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形势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计划大纲只能是一个设想,而并不能成为一个正式的实施方案。1952年全国经济形势好转,国民经济恢复到了较好的状态。陈云再次领导开展了“一五计划”草案的编制工作。同年8月,中共中央派出了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以及30多名专家组成的访问团前往苏联。这次访问之后,苏联决定帮助我国设计一批企业而且还承诺提供一批机器设备。陈云根据苏联的经验和建议开始了第三次“一五计划”的编制。也是从这时起,全国开始按照之前拟定的时间表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一五计划”进入边实施边编制的形势之中,有人形象地称“一五计划”为“五年计划,计划五年”。1953年4月,苏联政府就中国“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意见。于是党中央又开展了“一五计划”的第四次编制工作,但是结果仍然不尽人意。直到1954年初,中共中央组织了以陈云为组长,包括习仲勋、邓小平、高岗、李富春、邓子恢、贾拓夫、陈伯达等人在内的八人工作小组,领导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进度。终于在1954年6月,编织出了一个较为完善“一五计划草案”,并在1955年7月,正式通过了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

第一个五年计划作为新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如何选择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因此,党中央做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决策,拥有雄厚重工业基础的东北再次站在了历史的最前沿。

(二)东北工业化的全面推进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任务是要初步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其重点就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作为“一五计划”建设重点的东北地区共获得了苏联援建的58项重大建设项目,占全国总数的37.2%。在整个“一五计划”建设期间,国家对东北三省的投资远远超过了其他地区,其中仅对辽宁一省的工业投资即达65.1亿元,为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11.8%。

在东北建设的58项工程都是以重型加工工业为主的重大工程,随着这些项目建设工作的逐渐开展及限额以上项目和地方建设项目的多项配套工程相继投入实施,到“一五计划”完成时东北重化工业基地已然形成。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成为了当时我国唯一能够生产国产汽车的工厂;在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为我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各种生产和生活机械;在鞍山、沈阳,则成为了生产钢铁和飞机的中心。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东北的工业建设相对集中。在辽宁省主要集中于沈阳、大连、鞍山、本溪、抚顺、阜新等城市及其周围;吉林省的工业主要分布于长春、吉林、辽源、通化等地方;在黑龙江省则主要集中于哈尔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鹤岗、双鸭山等几个城市,大致上建立起了以若干城市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形成了較为合理的工业建设格局。

“一五计划”以后,新中国从几乎没有任何现代工业基础的情况下,实现了可以独立自主地生产如新式机床、重型机器、汽车、飞机等很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伟大目标。总之,“一五计划”建设期间,在中央的重点建设和全国的共同支援下,东北地区基本上具备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无论是在制订还是实施“一五计划”的过程中,陈云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他在全面推进东北工业化的过程中的功劳也堪称是名垂青史。

三、东北工业基地成为计划经济的典范不能忘记陈云

(一)东北工业基地成为了计划经济的典范

在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东北工业基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同时它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榜样和典范,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生动体现。在这种独特的政治经济环境中,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具有了明显的特点。

第一,东北地区的工业以前所未有的超高速度发展壮大。在当时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日益分裂并对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后发国家,必须尽快实现工业化,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才能稳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东北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是实现工业生产赶超战略的先锋,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国家在建设投资中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倾斜,使得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特别迅速。第二,重工业优先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东北地区工业建设的核心是苏联援建的56项重点工程,再加上限额以上项目以及各地方工业建设的配套项目,最终建立起了包括冶金、煤炭、木材、化工、电力、机械制造、军工、石油、电子等部门在内的产业集群。以辽宁为例,据统计,辽宁工业产值占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在1952年时为72.8%,至1978年,这一比值又上升到了88.1%,其中重工业比值为64.6%,可见重工业在东北地区的占比确实较大。第三,以外延型的经济发展为主。所谓外延型的发展,是通过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当时全国都缺乏资金和原始积累,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孤立的国内国际背景下,东北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工业生产发展上采取了快速外延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短时期内促进了东北重化工业的迅速膨胀。

(二)陈云为东北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计划经济体制促使东北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陈云正是这种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他在制定和执行经济计划的过程中既注意学习苏联的有益经验,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五”建设时期,陈云主张,将集中力量建设位于东北地区的由苏联援助的156个重大项目作为经济工作的基本任务。“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标志着我国已经初步地建立起了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从无到有的大跨越,同时也促进了东北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其成为了茁壮成长的“共和国长子”。

1957年底,党中央宣告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这个伟大成就的取得离不开陈云在工业化起步时的科学指导,他在东北工业基地建设过程中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陈云不仅参与创立了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还“较早地发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问题,并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力求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陈云“第一个提出计划经济应该包括市场调节的思想”,对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探索和实事求是的政策推进”,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渐进式的平稳转型做出了伟大贡献。

四、结语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陈云同志为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出了杰出贡献。”东北是陈云同志曾经生活、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工业基地的建设也曾倾注了陈云同志的心血。如今,东北工业基地正处于实现新一轮振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应该把陈云同志的好传统、好作风继续坚持并发扬下去,打赢东北振兴攻坚战,开创东北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陈云工业化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China
My plan for new term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陈云令人起敬的“脾气”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