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沃土绽放惠民之花

2017-03-31 20:50张志初
湘潮 2016年12期
关键词:惠民老区党史

张志初

湖湘大地是一片红色沃土。在这片洒满烈士鲜血、谱写红色传奇的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关于“花”的记忆。毛主席喜爱芙蓉,曾以“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朱总司令酷爱兰花,曾写下40余首“咏兰”诗,寄托对生长于耒水河畔的妻子伍若兰烈士的怀念;老区人民钟爱杜鹃,对歌曲《映山红》《又见映山红》和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情有独钟……今天,我们在追梦路上,让这片红色沃土绽放出彰显文化自信的党史惠民之花,不仅是时代所需、人民所盼,更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所在、使命所系。

党史惠民是一个贴近时代的“双富”命题

党史不是静守书斋的“冷”学问,而是面向社会的“实”课题,她不仅可以发挥资政育人功能,而且具有利民惠民功效。党史惠民是党史工作贴近时代的新命题,是党史文化服务大众的新概念。

党史惠民,说到底是红色文化惠民,就是通过开发利用党史等红色资源,推出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和文化产品,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生活需要,从脑袋和口袋“双富”层面惠及广大人民。从湖南这方红色沃土的实践来看,党史惠民有以下几个特征:

。党史资源包括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的遗址、遗存以及纪念碑亭、纪念场馆、纪念园地、纪念作品、纪念活动等。党史资源具有物质与非物质并存、历史与现实对接、红色与特色相依、固定与移动互补等形态。湖南是党史资源大省,从这里先后走出了从毛主席到雷锋等一批又一批著名党史人物,诞生了一大批开国领袖、开国将帅和英雄模范,还发生了秋收起义、湘南起义、平江起义、桑植起义和通道转兵、芷江受降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红色资源都是特定的、独有的,是党史惠民赖以实施的重要基础。

。党史惠民是以红色产品研发为基本手段的。以重大党史题材为内容的红色产品研发,既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又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同时具有学术权威和政治权威,以保证内容的科学真实和导向的鲜明正确。也就是说,只能由党和政府的各级专门机构实施权威研发,提供精品力作,推出的必须是经过审定批准的“正史”文化产品,而不能是猎奇的“野史”。

。党史资源是文化资源,党史产品是文化产品,党史活动是文化活动,党史惠民说到底是文化惠民,其业态具有强烈的文化性。

。党史研究的成果往往是以文章、专著和学术研讨、纪念活动等形式呈现的,而某些文章和专著又往往摆在书架上少人问津。党史惠民,要求将这些成果进行再开发、再包装、再转换,使之变成旅游线路、景点、工艺品、文艺作品以及休闲服务等。转化了的党史研究成果,便能更好地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双富”就是既可富“脑袋”、又能富“口袋”。富“脑袋”,这是党史工作的根本目的,体现在经过红色文化的熏陶,铸思想之魂,补精神之“钙”;富“口袋”,这是文化惠民的直接目标,体现在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效益,吸引投资,增加就业,促进扶贫,改善民生,创造经济实惠和物质财富。

党史惠民是一项不忘初心的温暖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中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忘初心,最重要的就是要铭记血脉和根基,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永远怀抱赤子之心。革命战争年代,湖南参加工农红军的有40多万人,参加革命斗争的有1000多万人,英名在册的烈士有15万,牺牲的革命群众达100多万。“最后一口粮,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块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伤员的担架上;最后一个儿子,送到部队上战场。”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老区真情。党史惠民,就是不忘初心,知恩图报,用党史文化资源惠及老区百姓。

。“得民心者得天下”。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党史惠民,承载着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理想,寄托着老区人民的热切渴望,凝结着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

。我省不少革命老区发展相对滞后的現实,已成为决胜小康的“瓶颈”,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党史惠民,就是要把党的惠民政策与弘扬老区精神、开发老区资源结合起来,帮助老区人民精准脱贫奔小康,兑现党对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如果没有精神文化上的充实和丰盈,就不能说有真正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人生。党史惠民以其特有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品位,成为文化民生的有效举措。

党史惠民是一种具体可感的文化自信

习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主要是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因而最重要的就是红色文化特别是党史文化自信。党史惠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的过程。

文化自信,能够在党史惠民中更加坚定。从内在要求上讲,党史文化自信是铸“魂”、补“钙”的良方,可以通过打造优质的“健脑”文化品牌、独特的精神标示来具体实现。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韶山精神,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湘江之问;从文家市的“第一军旗”,到桂东的“第一军规”;从板仓的一棵“骄杨”,到望城的一张“笑脸”等等,这些融入血脉和灵魂的文化标志,早已成为筑梦中国的强大精神支撑。从外在形式来看,党史文化自信,融殿堂、课堂、观赏、体验等于一体,能够衍生出具体的文化产品。如韶山、花明楼、乌石“红三角”的精品旅游线路,铜像、湘绣、红瓷等可带走的文化产品,都是彰显文化自信的具体项目和产品。

党史惠民,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利用党史资源彰显文化自信,能够吸引众多的远方客人,甚至令人梦绕魂牵、流连忘返。据统计,仅2015年,到韶山参观旅游者就逾千万人次;一台《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实景演出,每晚就能为韶山留住数千名游客。另一方面,发掘党史资源,能够创造就业岗位和人生出彩的机会,让漂泊在外者回乡大显身手。即使在偏远的桑植洪家关,不少打工者纷纷回到家乡,有的讲述先辈故事,传播红色经典;有的兴办生态农庄,提供休闲观光;有的研发贺龙文化产品,让游客带回家……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党史文化自信,是具体可感而且能够富民惠民的。

黨史惠民是一条大有可为的希望之路

党史惠民的路径和举措,富有地域特色和自身规律。多年来,我省充分发掘和利用丰富的党史资源,不断探索党史惠民的路子,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近年来,我省相继成立苏区县认定工作领导小组、革命老根据地经济开发促进会、红色旅游文化节组委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等非常设工作机构,组织党史部门并动员社会力量全面收集整理老区历史资料,为老区认定提供扎实可靠的史料支撑,为加快老区建设积极争取必要的优惠政策。2014年,国家发改委把我省汝城、炎陵、浏阳、平江等18个县(市、区)列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联动发展区,享受相应的优惠政策。2014年,我省成功举办第三届湘鄂赣苏区论坛,搭建振兴苏区的省际平台,为共同争取和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还应看到,我省党史研究还任重道远,老区史料的征集、整理、研究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尚需我们继续努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史料支撑,为老区人民争取国家层面更多优惠政策。

党史惠民作为一种文化业态,精品和经典的打造不可或缺。近年来,我省韶山、芷江、通道等地纪念馆的提质改造,形成了一批高品位的红色经典。省委党史研究室推出的《毛泽东与蔡和森》《毛泽东与任弼时》《毛泽东与屈原》《红色湘女之情》《红军长征与湖南》《家规·家训·家风之湖南故事》《精神之“钙”》《湘江之问》《铸魂之钥》等研究成果,正在发挥潜在的惠民作用。我省文艺团队和文化公司推出的电视剧《毛泽东》《黎明前的暗战》,山水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已成为红色文化园地的一道道亮丽风景。但是,这些红色文化产品的研发,还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受众的需求,远远达不到党史惠民的境界。未来五年,要围绕建党百年、决胜小康、精准脱贫等课题,研发更多精品力作,让党史惠民真正“动起来、亮起来、活起来、实起来”。

党史资源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红色往往与绿色、古色、特色相伴相生,交相辉映。如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也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在这里,既有“生态绿”,也有“革命红”,青山绿水中留有贺龙故居、根据地遗址等红色景观。拓展党史惠民的路子,就要充分整合资源,科学规划,整体统筹,加强自主配合,着力打造五彩缤纷的锦绣潇湘。

红色旅游是党史惠民的重头戏。近年来,各地加大对重要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修缮和纪念场馆的提质改造力度,有力地促进了红色旅游的发展。比如,炎陵县建成了全国首家红军标语博物馆;汝城、桂东联手推出党性修养红色旅游线路;芷江、通道分别打造了抗战文化、长征文化基地。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我省在法国蒙达尔纪建成旅法勤工俭学纪念馆,打造了一扇党史文化走出国门、湖湘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为推介湖南、吸引投资、富民强省创造了对外开放的新湖南形象。全省现已推出8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60个红色经典景区景点。近年来,红色景区游客井喷,红色旅游势头强劲,拉动了景区周边相关富民产业的良性发展。红色旅游作为最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在党史惠民中必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龙头牵引作用。

综上所述,三湘大地这片红色沃土,不仅芙蓉争艳、芷兰吐香、杜鹃映红,而且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党史惠民之花!

猜你喜欢
惠民老区党史
“三抓惠民治村”工作法引领乡村振兴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四馆联动促发展 文艺惠民助振兴
发挥地方志作用抓好党史学习教育
纸游党史码上学习
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党史篇
2019年度广东省老区宣传工作 先进集体名单
革命老区展新姿
共同努力,为老区脱贫攻坚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