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的力量

2017-03-31 15:07黄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育人学校课程

黄鹏

今天,走进三十五中高中部的校门,迎面而来的三江石上题写着“把三十五中办成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学校”,2009年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到三十五中调研时对中国教育提出的希望,已成为了三十五中的办学方向和共同愿景。

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我们认为它既是形式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重要特征是包容大气、勇于创新。所以,我们既要注重传承,也要面向未来、勇于创新;既要植根中国,又要放眼世界、兼收并蓄;既要提升自身,又要兼济天下、承担责任。关于“现代学校”,我们认为要改变传统学校存在的模式化和封闭性,以师生发展为本,推行开放的、个性化教育。

明确培育“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

目前,中国的经济正在转型,在经济转型背后,说到底是人才的转型。而人才的转型背后,是教育的转型。学校如何奠基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满足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兼顾教育的人文性与社会性?我们形成了共识——中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二三十年社会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高考时代拼的就是分数,但在后高考时代,拼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力、领导力、合作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经过梳理提炼,三十五中形成了“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即“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中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正义感与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和探究意识的创新型人才”。这些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和能力,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与依据。基于育人目标,学校推出“五证教育”的育人模式,即每个学生毕业时争取拿到“志愿服务证书、诚信证书、体育技能证书、个人才艺证书、创新素养证书”。此外,还有五大办学理念,即:“教师第一”的教师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人比成绩更重要”的教育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教学观;“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基”的学生观;“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也是一种鲜活的课程资源”的课程观。

建设选择丰富、特色突出的课程育人体系

世界上找不到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学校要为每一个不同的孩子创设自由成长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原则,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结合学生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发特色课程,努力构建兼具多元性、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以开放式课程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奠基”。

课程育人,不仅仅是课程的内容育人,课程的实施方式、评价方式和课程的结构体系都是重要的育人途径。我们的课程设置不能指向高考,而要把控住高考。课程体系要有向心性,这个心就是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向,落实学校的育人目标,凸显学校文化和学科教育价值,同时又能充分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升学需求。

所以,课程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要把目光投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选课方式不能单一,提供有宽度和有纵深的选择,有学科课程的整合和重组,但又不能放弃、重建所有体系。

对一所学校而言,只有所谓学科(分科)课程是远远不够的,而丰富多元的课程资源从哪里来?如何把众多的资源落地成为学生的课程?如何能把课程形成一个指向核心素养和育人目标的结构体系?这就要求学校从课程建设的设计开发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机制轉型,我们称之为制度的重建。

例如:三十五中成立了五个中心机构:科技中心、艺术中心、鲁迅书院(包括国学馆和志成书画院)、体育中心、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中心。这五个机构中心,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学校管理职能处室,而是五个课程资源挖掘整合,课程设计研发与直接实施的研究中心,直接负责学术引领,完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工作,着力打造六大系列校本课程:科技创新素养类课程,艺术与审美类课程,人文与社科类课程,国学类课程,体育与健康类课程,生涯教育与素质拓展类课程,达成在课程层面全方位的育人和最直接的课程供给服务。最重要的是这五个课程开发的中心所研发实施的课程都不是分科课程,而是跨学科融合,跨界衔接的整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策略上,我们同时下设三个学院:科学院、艺术学院、文学院。这三个学院是在科技中心、艺术中心和鲁迅书院指导和监管之下的学生团体,完全由学生自主管理,调动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性,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搭建更新更高的平台。

“五制”改革重建学校教育生态

选课走班制:当我们把选择的权力真正交给学生后,学生基于不同的兴趣、程度和目标自主选择课程,组成教学班,到不同教室上课。选课走班,重在选课,让学生学会选择,同时保证课程丰富、多元、多层、可选。学生可以选门类、科目、课题、项目,选起点、终点,选广泛涉及或一门精通,选时间和顺序,选课型和学习方式,选导师和学院。

学分制:对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德育课程等给予学分,给每一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对学生课程的学习进行记录、评价和管理。以学分记录学生成长的轨迹,以学分导引学生发展的方向。学分不再局限于课程成绩,探索日常表现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分化管理。力求评价要素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学部/学院制:设立高一、高二、高三和六年一贯制项目学部,实行学部主任负责制。同时依托科技、艺术、鲁迅书院成立学生的科学院、文学院和艺术学院,吸引有兴趣、有潜力、有志向的学生进入不同的学院,在学院里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获得归属感。学生可以学习不同的学院课程,研究自己的课题或项目,让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导师制:每位教师担任7-10名学生的成长导师,扮演学业指导师、心理疏导师、生涯规划师。

学长制:由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学长,以自身经验帮助学弟学妹适应高中生活,为学弟学妹指引发展道路。在学校做学长代表了荣耀、信任和担当,获得学长资格已经成为学生一门荣誉课程。学长的经验是最宝贵的、鲜活的、可以借鉴的教育资源,学长制也是导师制的重要补充。通过学长制,让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精神、领导力、合作精神、与人交流和沟通能力。

学部/学院制、导师制、学长制为学生成长搭建了新的平台。学校成立了校学生会、学部学生自管会和三十五中社团联合会,已有四十多个不同星级的学生社团。突出高中学生的自主性,着力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自主能力的锻炼,社会责任感的践行,个性的尊重和优长的发展。实现了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自主体验,自我超越的育人模式。

学校生态的重建带来教师工作常态的变化——从教师岗位专一很少兼职,到必须做学生的成长导师,多个岗位兼职;从教师一般不跨头教课,到教师在不同层或类的教学班授课;课时长度不再单一固定;不同的教学班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形态;阶段评价从注重集体印象,到充分关注每一个个体。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当课堂转型的探索者。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单元设计,探索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舞台,提高学习情景创设的实效性,强化人文精神和科学伦理教育。

實现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型

当下我们特别需要关注三个发展中的问题:1.高度重视生涯教育和学业规划,这是学生自主和选择的基础保证。个性化的课表和学分积累表,就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业修习路径图和成长经历。2.我们非常需要指向个体的全面综合评价,以大数据分析做支撑、即时可见的反馈。让评价走出隐蔽的黑盒子,对学生成长给予及时的诊断、鼓励和纠正。3.对线上课程学习的价值定位与策略挖掘,基于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式的课程学习模式的尝试开展,对于课程的实施效益和达成个性化的学习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当下这些“00后”的“网络原生民”更是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所说的“学霸”不再指能拿高分,而是会学习、知道为什么而学、自控能力强、能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信息素养高,且能够终身学习的学生。

北京三十五中的“五制”改革,把“育分”变为“育人”,通过课程设置的变革,育人模式的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角色的转化,课堂教学的变化,评价目的方式的变化,学校制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塑,达到新的学校教育生态的形成,实现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型,最终在三十五中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

我们相信,学校变革彰显了教育的力量,也是当今学校发展的力量。构建个性化教育体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成长的环境,发现潜能,激发动力,提供助力,帮助每个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希望,把三十五中建设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的家园,老师和学生能够一起享受教育生活,丰盈内心自我,实现生命价值,收获成长幸福。建设现代学校,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的“私人定制”。

猜你喜欢
育人学校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