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孟广文+隋娜娜
摘要:自由经济区不仅是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而且是推动城市化发展及制度创新的平台。印度是全球范围内经济增长较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的发展类型及其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研究较少。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总结出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经历了出口加工区、科技园、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区四种类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际、国内、区内三个方面总结了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阻力机制;最后,探讨了印度各种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对国内自由经济区的启示。文章对完善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演化规律的理论探索和国内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关键词: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科技园区;动力阻力机制;印度
O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众多国家通过设立各种类型的自由经济区以促进其经济发展。自由经济区(Free Econmic zone)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或政治目标,国家规定从事经济贸易活动时能享受更好的优惠政策和特权的区域。自由经济区不仅是促进发达国家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手段,也是带动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工具。作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建立自由经济区不仅是其发展经济、解决就业、提高贸易量、优化产业结构的捷径,也是其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平台。
国外学者对印度出口加工区、科技园区、经济特区中某单个类型的自由经济区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对印度出口加工区的发展阶段、政策、管理机制及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印度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优势及集聚效应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总结与分析,对印度不同的经济特区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印度经济特区的布局与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对印度出口加工区的现状、政策、成效等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对印度与中国的科技园进行比较,总结出印度科技园对中国(科技园)的启示;对印度经济特区的地理位置及其外国投资的特征进行系统的总结;将金砖国家进行对比分析,建议金砖国家共同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对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提出构想,对其可行性、存在的障碍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缺乏对印度自由经济区整体演化类型及影响其发展的动力
阻力机制的分析。因此,本文针对现有文献的不足展开研究,希望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提供启示。1印度自由经济区的类型与效应分析
二战以来,印度各类型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印度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且为其实现自由型国家与创新型国家和“亚太大国”等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据印度国家发展战略与自由经济区的演变,印度自由经济区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类型。
1.1出口加工区(Export Processing Zone)
自獨立以来,面临着国内外双重困境的印度,急于寻求促进自身发展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封建与殖民统治,印度在经济实力、工业结构、综合国力等方面十分落后,但印度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出口加工区来获取外汇收入、创造就业机会及获得技术转移。据此,印度的第四个“五年计划”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努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出台并修改了一系列的进出口优惠政策;鼓励建设自由经济区和百分之百面向出口的企业。自此,出口加工区在印度经济贸易发展中确立了重要地位。1965年,印度政府建立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一坎德拉出口加工区(KandlaExport Processing Zone),同时也是亚洲的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截止到1997年,印度共建立了8个出口加工区(图1)。其中,只有圣克鲁斯是专业型的,其余7个均为综合型的出口加工区(表1)。1997年第一个由私人开发的出口加工区一苏拉特出口加工区(Surat Export ProcessingZone)在古吉拉特邦建立。
印度政府向进入出口加工区的企业提供快速审批及独立的电力系统等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加工区的发展。例如,1966年~1985年印度出口加工区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高达50%以上,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劳工法的限制、土地补偿机制等原因,2000年以来印度出口加工区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急剧减少(表2)。
1.2科技园区(Science and TechnologyPark)
1951年,美国科技园迅速发展,其他国家与地区纷纷效仿建设科技园。20世纪80年代起,印度《新经济战略》表明要力促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软件和生物产业,并且以出口为导向,力争创收更多的外汇。印度科技园区主要包括软件科技园(SoftwareTechnology Park)和生物科技园(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首先,印度政府实施“软件科技园计划”,并开发建设众多软件科技园。1982年印度第一个软件科技园建立,1990年分别在班加罗尔、普纳和布巴内斯瓦尔建立3个软件科技园;1991年建立特里凡得琅科技园,1997年建立海德拉巴信息科技工程咨询城;2000年建立国际科技园等。目前,印度科技园有近47个发展中心,其中有10个是发展主中心,剩余的37个是发展副中心(图2)。软件科技园成功的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扶持、良好的园区管理以及创新的运营模式等,印度软件科技园已成为世界上科技园的成功案例。印度软件科技园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2001年以来,印度软件科技园软件出口额占全印度软件出口额的80%以上,每年登记的企业个数都在4200个以上,最多达到8455个(表3)。
其次,印度的生物科技园先后获得了几任政府的支持,甚至被写入国家宪法。印度政府于1986建立了生物科研机构,成立了独立的生物技术局。从2001年至2008年,先后有14个邦,建立了近23个生物科技园,其中已经运营的生物园有5个,准备运营的有18个。印度生物科技园成功的因素包括生物资源丰富、专业人才较多等。印度生物科技园的科技项目发展迅速,仅2015年3月批准的生物科技项目就有107项,投资高达1.78亿美元。印度生物科技园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生物产业市场平均每年增长34.92%。据估计,截止到2025年,印度生物产业的市场规模价值将达到27亿美元。
1.3经济特区(Special Eco-nomic Zone)
21世纪初,印度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一方面,原油价格猛涨,印度的外汇储备几乎耗尽;另一方面,受中国“深圳特区”的启发,印度开始进行经济特区改革。印度政府陆续将7个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经济特区,模仿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并通过颁布《经济特区法案》不断完善自由经济区建设,促进了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截止到2006年底,印度就批准了200多个经济特区。
2007年1月初,由于《经济特区法案》过于宽松,许多开发商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征收农用地,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赔偿,导致冲突不断,迫使政府暂停经济特区的审批。2007年4月,政府恢复对经济特区的审批,同时出台了新的经济特区政策:规定经济特区规模上限为5000公顷,减少对农用地的占用。截止到2007年6月,印度正式建立的经济特区达到303个,正式运营的经济特区达到127个,总体规划面积达到184500公顷,建设总投资约为681.8亿美元。2010年,印度进一步推出新的经济特区政策,以高效的管理体制与独立的供电系统吸引企业进驻,试图通过扩大制造业出口振兴经济。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劳工法》限制,土地补偿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呈波动态势。以印度经济特区近几年的出口量为例,2007年~2010年经济特区的出口量年均增长率均高达50%以上,远远高于全国出口量的年均增长率,出口量在全国所占比重也迅速增加,而2010年~2013年的年增长率急剧下降,2013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远远小于全国出口量年均增长率(表4)。
1.4自由贸易区(Free Economic Zone)
进入21世纪,各国开始通过区域组织来寻求更多的区域利益。WTO代表的多边贸易谈判停滞不前、全球地缘经济中心向东亚地区转移等国际因素,以及印度“大国梦”的国内因素,共同推动印度建设跨国自由贸易区。1991年拉奥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开始与周边的南亚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至今印度已经建立的自由贸易区有12个,涉及29个国家;正在建设的自由贸易区有11个,涉及35个国家。其中中印自由贸易区正处于协商的过程中。2003年,印度总理访华时提出中印自由贸易协定;2005年,温家宝总理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印度共和国联合声明》,表明两国同意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要全面扩展贸易和经济合作,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在于畅通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以及中国至中南亚、南亚、印度洋的经济联系以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孟中印緬经济走廊的建设”都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条件。但由于中印边界争端、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中印自由贸易区进展相对缓慢。
2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促进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国际、国内和区内条件。这三类条件相互依存相互独立,共同构成推动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2.1国际条件
国际条件主要包括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制造业转移等。第一,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工资水平逐步提高,货币升值,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加剧;第二,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第三,印度临近的国家或地区凭借外资的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第四,20世纪50年代,美国软件园蓬勃发展,带动其他国家效仿建立科技园;第五,2000年初,印度受中国“深圳特区”的启发,模仿中国建立经济特区;第六,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通过多边贸易体制推进贸易自由化,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WTO多边贸易谈判进程缓慢,使得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大多数国家追求更大经济效益的工具;第七,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促进中国与亚欧之间的区域联系,为中印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八,美国的TPP战略,在劳工标准、环境规范等方面对参与者有很高的要求,印度势必会面临TPP市场质量标准的挑战,出口贸易量将会大量减少。因此,通过建立自由经济区能增加印度出口量,加快经济发展。
2.2国内条件
国内条件主要包括印度劳动力丰富且廉价、重视人力资源培养、生物资源丰富等。第一,印度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第二,印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战略》表明要力促科技产业发展,《印度2020年科技远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印度要成为信息、生物技术大国;第三,印度的生物基因资源拥有量居世界前列,在全球2%的面积上拥有6%~7%的野生生物;第四,印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实施高科技人才培养战略,强调产、学、研结合;第五,印度开始进行经济特区改革,为印度经济特区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把经济特区建设作为探索经济现代道路的一个重要方面。
2.3区内条件
区内条件主要包括印度自由经济区内的优惠政策、法律法规、高效的管理体制等。第一,印度政府分别为自由经济区的建设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表5,6);第二,印度政府颁布多部法律法规以促进科技园发展(表7);第三,科技园运营模式不断创新,包括融资模式不断优化(早期科技园全部隶属于印度政府,后来开始实行公私企业合资的方式甚至全部由私人投资)和业务模式不断演进(不断调整软件和服务外包的业务模式,提高了全球支付能力);第四,建立快速审批机构,实现了特区管理集中化和专门化,建立一个精简、集中、高效的管理体制负责经济特区的日程事务,极大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3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阻力机制分析
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阻力机制也可以从国际、国内和区内条件三个方面加以考察。在这些阻力的作用下,印度自由经济区中的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发展处于波动状况,自由贸易区进程缓慢。
3.1国际条件
阻碍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国际条件包括印度地缘政治冲突、印巴问题、中印边境争端等。第一,地缘政治冲突,印度处于世界恐怖分子活动的重点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严重阻碍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第二,印巴问题,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每年印度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与巴基斯坦的对峙中,同样抑制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第三,中印争端,印度以修改地图为由,侵占中国1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印边界不急,是中印自由贸易区至今仍未实施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3.2国内条件
阻碍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国内条件主要包括印度气候恶劣、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劳工法》限制等。第一,气候环境恶劣.据新华网报道,近年来印度最高气温已经接近50℃,甚至将柏油路晒化,生存环境较差;第二,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供水等方面。在能源方面,印度每年的电力缺口高达83.9%;在交通运输方面,印度道路等级偏低,只有2%的公路属于高等级国家高速公路;在公共供水与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印度水质恶劣,污水处理得不到保障;第三,劳工法的限制,《劳工法》是印度独立初期制定的,没有进行大的修改,该法规定,企业若雇佣100名以上员工,必须要获得印度当地的批准,雇佣员工时间超过3个月,必须与员工签订劳工合同并提供永久雇佣待遇,未经联邦政府的批准,不得私自解除劳工合同,抑制了自由经济区外资的增加;第四,土地补偿机制不完善,大批土地被廉价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得不到合理的补偿,造成社会不稳定,甚至曾经导致印度政府叫停300个经济特区项目,审批一度暂停。
3.3区内条件
阻碍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区内条件主要包括對外资限制过多;税收过高;地理位置选择不当等。第一,对外资限制过多,1956年《工业政策》规定国防工业、尖端工业、钢铁等基础工业只能由国营企业经营,旅馆等服务业不吸收外资;1974年的《外汇管理法》规定外资必须与印资合营,控股率不能超过40%;只有面向出口、尖端技术和国家优先发展的部门可控股51%~54%;第二,税收过高,印度所得税税率为56%,加工区免税期为5年,没有减税期,而亚洲其他国家的出口加工区有更好的优惠政策。例如,新加坡的免税期虽然也是5年,但此后10年按4%征税,斯里兰卡的免税期为2年~10年,此后还有15年的减税期;第三,地理位置选择不当,以坎德拉出口加工区为例,其货物装卸能力小,长期没有定期航轮靠岸,要经孟买港出口产品,运费成本大大增高,限制自由经济区的发展;第四,制造业比重低,印度经济特区一半以上均用于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和制药工业等行业,用于制造业的较少,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
4印度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启示
作为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的发展与中国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印度国外、国内及区内条件共同促进、抑制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为中国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特别是中国海外自由经济区以及印缅中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1健全的法律、政策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促进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印度分别在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科技园中建立了相关的法律体系及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例如劳工保护法等。未来中国在印度以及其他法制较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建立海外自由经济区都要考虑到当地的法律制度,按照当地有关税收、投资、劳动与环境保护等政策与法规评价投资环境,准确计算生产成本,以避免投资失败。
4.2充足的应用型人才是自由经济区发展的引擎
印度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机构逐年增长,人才积累雄厚,对外国直接投资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是印度科技园区,主要是软件科技园和生物科技园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中国自由经济区内的应用型人才较少,创新能力不足,因此,中国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培养大量创新型、技术型人才,为今后中国自由经济区(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3落后的基础设施阻碍自由经济区发展
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制约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在印度自由经济区中,部分企业的电力系统、供水系统都无法得到保障,大大减少了外国直接投资与国内投资。中国在南亚、中亚以及非洲建立海外自由经济区的过程中,都要考虑所在国的基础设施水平是否满足生产需要,否则,应该在投资设区之前,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投资环境评价与成本核算当中。
4.4不稳定的社会秩序遏制自由经济区发展
自由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稳定是自由经济区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就印度经济特区来说,由于土地征收不当的原因一度停止经济特区的审批。同样,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建设海外园区过程中,既应该考虑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稳定性与连续性,也要妥善处理好所在国相关居民在征地、劳务、宗教以及环保等方面的问题,减少对投资产生负面影响的纠纷。
4.5加强生态环境、生产与居住环境的保护与建设
由于气候条件及环境质量较差,印度自由经济区进驻企业较少,部分印度应用型人才外流,抑制印度自由经济区的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十分严峻,首都也被称为“雾都”,而中国自由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对污染环境的企业的惩罚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为中国自由经济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此外,在中国建立海外自由经济区过程中,也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园区管理者与生产者、研发者提供优质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尤其是科技园区对生态、生产与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海外园区建设也要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大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