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纹的演变

2017-03-31 19:58周新颖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信仰载体

周新颖

摘要: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案。古代先民经常以各种形式将蛙纹纹饰附着于各种载体上,如彩陶器、岩画、青铜器、瓦当、现代民间艺术的剪纸、刺绣艺术品等,载体的不同其意义也不尽相同。本文立足于蛙纹载体演变的视角,分析古代先民使用蛙纹纹饰的丰富内涵——信仰和社会制度。

关键词:蛙纹;载体;信仰;社会制度

一、图形的演变

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图案,是彩陶器上一种常见的纹饰。然而在其他载体,如岩画、青铜器、瓦当等上面,也可以看到蛙纹纹饰,但不像彩陶器上的蛙纹如此之多。附着于不同的载体上,其意义也不尽相同,但一定有它们的共通性,本节内容以彩陶上的蛙纹为例,来阐述蛙纹图形的演变过程。

1972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件精美的鱼蛙纹彩陶盆, 经考证该陶盆属于姜寨文化的半坡期(距今6700-5600年之间),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蛙纹纹样。鱼纹和蛙紋为同一组合,两鱼纹和两蛙纹分别对称分布于盆的内壁。其中蛙纹图案形象生动,最具特点的是其圆形躯体上饰满点状纹,用圆点代表眼睛。鼓腹,腹上点缀以黑色圆点,黑点大小不一,且不甚规整,其四肢弯曲作爬行状,生动逼真,很富生活气息。

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片上,也发现有蛙纹图案。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碳素测定距今5230—5330年。该蛙纹背部布满斑点,四肢屈曲,可以看出庙底沟时期的蛙纹还是比较形象生动、容易辩识的,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的蛙纹与半坡文化蛙纹图案极为相似,都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虽然两时期蛙纹载体相同,但是,蛙纹在半坡时期是绘在盆内,到庙底沟期,蛙纹一般画在盆的外壁。

在随后出现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5000年—4700年),其写实意味的图象就与半坡、庙底沟期的蛙纹纹样较为近似。特别是天水师赵村出土的马家窑类型蛙纹彩陶钵,是迄今发现最完美的一件。蛙纹的写实性更接近于半坡、庙底沟类型。尤其是蛙腹部的描绘,几乎是一样的膨大浑圆,只不过是腹背上以方格网纹取代半坡、庙底沟期的黑点纹而已。四肢爬行的特征也比较相似。所不同的是,马家窑期蛙纹突出了蛙的眼睛特征,以及故意画出粗大的尾巴。半山类型的彩陶蛙纹,分为全蛙、半蛙、蛙肢等。半山类型以后(包括半山类型)的蛙纹开始简化,更加几何化、规范化甚至人格化,一般都绘在彩陶壶的外壁。马厂类型早期彩陶器物上的蛙纹,有全部绘蛙纹和蛙纹同其它纹饰(如两大圈、条状网纹等)间作的两种,又有全蛙与半蛙之分,还有有头和无头之别。马厂中期的蛙纹,已演变成具象征性的几何图形纹饰图案,全蛙纹单线黑彩,无头代足,线条平直,粗细一律。蛙体多用竖线贯穿。半蛙纹已演变为粗波折纹,间作其它纹饰。马厂晚期的蛙纹名存实亡,仅凭仅有的蛙足能够认定为蛙纹①。张朋川先生则认为此时期的蛙纹是“分解开来,经过夸张变形后,然后得以统一。”这种说法为认识连续性几何抽象蛙纹的产生及演变提供了更为详实的理论依据,进而推出有些几何图案纹样是由蛙纹图案演变而来的。

从目前发掘的材料来看,自马家窑类型开始,蛙纹就趋向图案化、程式化,半山、马厂期的蛙纹是高度地抽象和简易、格律化、规范化了的一种纹样。它的日臻完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必定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②。从文化渊源上讲,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彼此之间的联系也是很明显的。追根溯源,它们应同属于一个文化系统。而相对比较早的马家窑类型,却又直接承继着庙底沟类型。有一个统计数字,彩陶在半坡类型中占5%左右,在庙底沟类型中高达14%左右,而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量最低量依据甘青地区的资料是占18%,发达期高达三分之一左右。半山、马厂类型的也大致相仿③。这一事实也可说明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彩陶发展的连续性。再从彩陶花纹的母体来看,弧线三角纹、圆点纹、垂弧纹、网格纹、蛙纹与鸟纹等。都是庙底沟和马家窑类型中共同的或相似的纹样。

二、载体的演变

在漫长的蛙纹演变过程中,蛙纹所附着的载体也在随之变化,反映出了人类的生产能力水平逐步提高以及精神生活的丰富。载体多样性的变化也对蛙纹的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岩画上的蛙纹。岩画,基本上是属于人类在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时代的作品,这是在未经人工修整的自然洞窟、崖壁岩阴、或在露天单个的巨石上进行绘、刻、雕制而成的艺术品④。岩画中的纹样可能会由于覆盖面积较大,所表达的内容也就丰富一些,具体一些。1950年,在广西宁明发现了花山崖壁画。崖壁画中反复出现的呈双臂高举、两腿下蹲姿势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给人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青蛙的形象,仔细观察,画面上那些高大的正面形象及其四肢叉开的动作充满了神秘氛围,很像是正在举行宗教仪式,可能与壮族先民崇拜蛙神有关。

曾有学者指出,花山崖壁画中似人非人的图像是人身蛙形,这些图像被称为半人半兽的神,由此断定这些图像为蛙神。这也就不难想象,当时人们是将蛙作为一种神来崇拜、敬畏。另外李祥石在《走进岩画》一书中将这些形象称为蛙形人,认为青蛙与雨水、农作物的丰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蛙形人,是人对蛙的模仿和崇拜,是对水神的期盼和渴望。

(2)青铜器上的蛙纹。随着人类的发展,由青铜合金制作的器具走入了人类的生活中。人类文明步入了青铜时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要是变形与抽象的动物图案,除了饕餮纹、夔纹、云雷纹之外,还有蛙纹。如1975年出土于陕西城固县五郎庙的蛙纹钺,长20厘米,刃宽15.7厘米,属于一种兵器或刑具,长方形直内,钺身中为镂空蛙形,蛙圆目,背饰涡纹,作爬行状。钺作为礼器,象征着所有者的权力、信仰和威望。所以这种蛙纹图案应该是某种标志或信息媒介。再如,近年来在曲靖市麒麟区珠街八塔古墓群、横大路墓葬群,陆续发现了种类众多的青铜器,一些青铜兵器上有一种似蛙非蛙、似人非人的纹饰,如青铜剑柄上、箭底端青铜包件上、青铜戈上的造型各异的蛙纹饰。这些纹饰非常优美形象,同时也令人感到非常神秘⑤。

青铜器最初多是以祭祀用品为主,慢慢地向日常用品发展。最初青铜器上的纹饰表现的是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所以多是一些狰狞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给人一种威慑感。比如青铜兵器上的纹饰,要能够体现出一种气势,手持兵器的人看到这种纹饰,能够有激情,有斗志,才能够打胜仗。随着人类越来越强大,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各种动物,开始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与其进行斗争,发展到后来,人们就不是很惧怕各种奇形怪状的动物,反而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小动物感兴趣,而且随着人类的发展,审美水平也有所变化,所以青铜器上的纹饰后来也出现了蛙纹这种图案。当然,各种纹饰也与当时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有关,一些学者如马承源、李泽厚等认为中国青铜时代早期是奴隶社会,他们认为青铜器上的蛙纹等动物图案是统治阶级用来恐吓和操纵奴隶和下层阶级的手段,也是萨满避邪物以驱除妖孽和求取福祉。

(3)瓦当上的蛙纹。瓦当,又称瓦头,起源于西周时期,约在春秋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用来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瓦当作为建筑的构建,不仅要能够解决屋顶防雨水问题,而且还要看起来美观,也就有了瓦当上的各种文字、图案,给人一种规范化、程式化的美感。以蛙作为纹饰的瓦当,如出土于陕西省凤翔雍城遗址的蛙纹瓦当,属于战国时代,此瓦当呈圆形,有边轮。正面有一只正在爬行中的青蛙的形状,蛙双目圆睁,壮实肥大,四肢向外伸屈,身上有斑纹。此处的蛙纹纹饰,更多的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对生命以及繁衍的期盼。

(4)其他。陕北地区民间剪纸中的“抓髻娃娃”,从形象上看有点类似于彩陶中的蛙纹,抓髻娃娃在民间主要是象征繁衍和生育的职能,形象夸张夸大,恰好蛙类具有超强的繁殖生育能力,所以人们通过剪纸这种艺术,很好的体现出了对蛙类的崇拜,向往人类自己能够像蛙类一样多产多育。

在刺绣艺术品中利用蛙纹图案最广泛的是黎锦,也就是海南黎族民间的织锦。黎锦的图案丰富多彩,其中蛙纹较为常见。在黎族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青蛙象征着母爱和辟邪,所以人们把青蛙的图案绣在自己的服饰和生活用品中,当然形象比较夸张,动静皆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黎族人除了把青蛙图案绣在服饰和生活用品中,还会以纹身的形式刻在自己的身体上,这也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同样是少数民族的壮族,拥有一种独特的打击乐器——铜鼓,也叫蛙鼓。为什么这种乐器又称为蛙鼓呢?主要是因为铜鼓上面富有特色的一种花纹——蛙纹,鼓面上大多有立体的青蛙浮雕。其功能是求雨祭祀,而且鼓面上的图腾是青蛙,所以形象的称为蛙鼓。

综上所述,不论是彩陶器上的蛙纹图案,还是瓦当上、青铜器上的蛙纹图案,还是国外一些部落部族的蛙图腾柱、蛙类雕像等,所体现的都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古代先民对于青蛙的一种崇拜之情,有的是具体的青蛙这种动物,也有的是抽象的用折线纹等形式所表现的蛙纹。但他们都体现了对蛙的崇敬之情。蛙纹及其演变历程,也是一种艺术的创作的演变历程。无论是上古时期还是当代民俗中,蛙纹的创作都是日常生活的升华,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

三、丰富的蛙纹内涵

1.蛙纹折射出的先民信仰

对于蛙纹纹饰,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彩陶器上的蛙纹,但无论是彩陶器、青铜器、岩画等不同载体上的蛙纹,都能够反映出特定时期古代先民的信仰。人类最初对自身以及自然界的认识是朦胧的,由于一起集体生活协作以及劳动实践,认识领域不断地扩大。这些认识受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具有局限性。而且据当时的条件以及现实生活的需要,迫使他们首先熟悉自己生活地区的自然界和动、植物群。这也就形成了以蛙纹纹饰为题材附着于各种载体上。人类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内涵,图腾主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都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所有这些都对古代先民选用蛙纹纹饰作为题材内容有着重要的影响。

各个氏族和部落往往会形成一个共同体,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有共同的信仰和风俗,例如较能够反映各时期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彩陶,当先民在制陶时,就会把这种信仰和风俗融入到陶器中,进而形成了彩陶器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每段时期不同的图案,应该与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有关。赵光国、于永平在《马家窑文化蛙纹演化与信仰变迁》一文中提到,蛙纹的演化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反映的是人们思想信仰的深层变迁,这种演化变迁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良好体现。另外,对于蛙纹这种纹饰,还有生殖崇拜说,图腾说等多种说法。我们认为,不论是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古代先民对于蛙这种动物的崇拜、崇敬之情。所以,人们才会将蛙纹附于各种不同的载体上。蛙崇拜对我国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方面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到如今仍有一些民族保留着对蛙的崇敬,海南黎族仍保持着用蛙纹进行纹身的习俗,山西剪纸艺术中仍不乏有蛙的形象等等,这些都足以说明蛙纹对人类的影响。

2. 蛙纹蕴含的社会制度

蛙纹纹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不但与当时人们的信仰、崇拜、认知水平以及社会生产力水平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处在不同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不同的。以马家窑文化彩陶为例,马家窑文化早期即马家窑类型时期,社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蛙纹形象比较写实、具体;马家窑文化中期即半山类型时期,社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时期,此时蛙紋形象趋于抽象化;马家窑文化晚期即马厂类型时期,社会已进入到父系氏族社会⑥,此时的蛙纹更是简化、抽象,不仔细观察几乎看不出是蛙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母系氏族社会,人类渴望繁衍生息,子孙后代繁多,所以蛙纹也比较具体,表达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心理渴望;到了父系氏族社会,人们不再特别关注繁衍问题,更多关注的是权力和战争,所以蛙纹也就演变的越来越简化。从蛙纹的演变过程也可以看出,古代先民征服自然和展示自我能量的变化过程,体现了人类不断地战胜自然,挑战自己,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注释

①青海省文物考古队编:《青海彩陶》,文物出版社1980年。

②如鱼:《蛙纹与蛙图腾崇拜》,《中原文物》1991年第2期,第30页。

③《论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区系类型一一张学政先生在纪念仰韶村遗址发现65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论仰韶文化》,《中原文物》特刊1986年。

④陈兆复、邢琏:《外国岩画发现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⑤王迪:《精美的曲靖青铜蛙纹》,曲靖日报,2015年11月26日。

⑥段小强:《马家窑文化彩陶蛙形纹饰新解》,《兰州学刊》2009年第9期,第210页。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信仰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论信仰
铁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不受羁绊的女性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