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其瑶
摘要:旅游扶贫作为一项国家的战略性政策理念,其对贫困地区经济、人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伴随着反贫困议题的继续探索,旅游扶贫工作也在稳步进行,学界和业界对其在帮助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途径、作用、优化方案和效应等方面也加深了研究,并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宏观政策下提出了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当前旅游扶贫工作中显露的扶贫精准度不高、脱贫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入手,着眼于“旅游扶贫收入指数”这一可具体反映扶贫效应的微观指标,从旅游目的地产业链的角度,如降低贫困家庭进入该产业链的门槛、帮助贫困家庭承担产业链端的部分责任等,以此讨论旅游扶贫过程中“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提升策略,以期为“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产业链;收入指数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在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贫困人口受益、区域整体经济的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随着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扶贫过程中也显现出了相当一部分问题,如旅游扶贫目标偏离、旅游创造利益的分配不公、旅游扶贫开发转为强调旅游开发、旅游产业链本土化不足、旅游漏损严重等。
本文聚焦于旅游扶贫中的核心问题,即贫困人口如何在旅游发展中获益和增加机会。鉴于当前旅游扶贫工作中的某些认知偏差,我们需要对这个核心问题做进一步阐述,首先明确,旅游扶贫中的主要帮扶对象应该是区域的贫困人口,包含国家制定标准的绝对贫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相对贫困,这些地区应该依托旅游扶贫政策来帮助当地贫困家庭摆脱贫困,而当前出现的某些现象则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通常错把本该作为“手段”的旅游发展当成了“任务”,并逐渐将本就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家庭排斥在旅游收益链条之外,忽视了“贫困人口的获益和发展”问题。然而,地区的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不能完全作为旅游扶贫效应的观测指标,其宏观性选择的区域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等也无法准确描述贫困人口在当地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获益和增加机会。
二、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内涵
旅游扶贫收入指数(pro poor tourism income index,PPI)指贫困家庭的旅游收入占目的地全部旅游收入的比例,该概念是在旅游扶贫效应无法通过宏观性指标“旅游接待人次”、“旅游收入”等准确反映的基础上提出的,宏观指标反映旅游扶贫效果过于粗放,其代表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能清晰表达旅游发展对当地贫困家庭产生的贡献率,而旅游扶贫收入指数将能更准确的反映旅游扶贫效应。
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应用是对“旅游精准扶贫”理念的落实,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政策在旅游产业的执行。所谓旅游精准扶贫,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贫困人口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以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的旅游扶贫方式。此处,“精准识别”是旅游精准扶贫落地的保障,因此对精准识别系统进行清晰认识也就十分必要,而在“识别”层面上对“精准”二字的把握又必须有两个认识:第一是该区域是否能作为通过旅游来扶贫的贫困地区;第二是扶贫过程中是否确立了地区贫困人口受益和发展的基调,旅游扶贫收入指数就是在这一点上对“精准”的响应。
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发展与减贫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之后,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测量能够发现和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宏观性指标对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效应的模糊测定,导致大量出现“精英垄断”、“目标被置换”、“贫困人口被排斥”等问题,在贫困人口为旅游业发展付出了土地被占用、环境遭破坏、物件上涨等代价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受益,即便是暂且抛开“扶贫”的外援性力量,当地贫困人口在产生这些成本后都能够得到市场运作上的受益。也就是说,因为扶贫效应的模糊测定导致了贫困地区在开展旅游扶贫时出现了旅游产业价值成本、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等多方面的不均衡,最终出現扶贫失败、旅游发展不可持续等消极后果。因此,旅游扶贫收入指数这一可操作性参数指标的运用将改变以往旅游扶贫效应模糊界定的弊端,通过“贫困人口旅游收益占全部旅游收益”的具体数值来反映当地旅游扶贫为消除贫困所做出的贡献,也可通过该数值来分析旅游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环节,并以此来做到旅游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改善,有的放矢。
三、当前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不高的原因
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偶然注意到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都流向了极少数人手中,通过进一步研究,帕累托注意到这种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反复出现,于是他从大量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著名的“二八定律”。如果我们对当前通过旅游发展改善经济的贫困地区进行观察,区域旅游发展带来的的收入在分配过程中同样显露出二八效应,即约80%甚至更多的旅游创利是流向了开发商或者当地精英家庭中,而当地大多数的普通居民和贫困家庭则分配余下不足20%的旅游收益,这种不均衡的分配模式显然不利于扶贫工作的有效进行。
贫困家庭的旅游收益在当地全部旅游收入中占比不高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从帮扶主体来讲,存在政府扶贫政策的落地难、开发商等外援性力量只重企业利益、旅游者与当地人的直接经济联系少等问题;从帮扶对象上来看,贫困家庭的经营信息缺乏、融入旅游发展的启动资金不足、职业技能和知识素养难和现代化商业接轨等问题;从扶贫主体和对象的衔接上来看,存在沟通不顺、合作强度不够、旅游发展目标差异化等问题。但如果我们以扶贫主体、对象、主体和对象的衔接方式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不高的原因,将会因为角度的缺乏连贯性、外围因素遗漏、整体性考虑不足等而较难找到有效提升该指数的策略。为了解决分散考虑的弊端,可以先拟出该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产业链,在对旅游产业链整体性分析的环境下纳入局部环节的思考,这种考虑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不高原因的思维模式将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的PPI提升策略。
旅游产业链思想来源于产业链理论,多是从企业角度分析产业之间的关联问题,因此,基于产业链的特征,以及旅游产业之间关联性强的特点,可以对旅游产业链给出这样的解释:在一定区域内,以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为核心,围绕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需求而形成的相关行业、企业间相互影响的竞合关系,它包括满足游客需求的所有企业的集合。结合旅游产业链的相关概念,从产业链的视角分析旅游扶贫效应的优化可再细分为目的地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两个方面,或者可以表述为旅游产业链的外延价值扩张和内部分配均衡的问题,当然,地区旅游产业链的价值创造可以带来的更多的旅游收益,但并不一定能提高旅游扶贫收入指数,正如观点“旅游发展与扶贫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所描述。但是旅游创造价值的内部均衡分配是与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之间相连的,因此我们可着眼于产业链内部来分析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外来开发商在贫困地区旅游发展中优势明显,收益占比大。由于贫困地区人口在资金、信息、职业技能、商业素质等方面相对于外来旅游企业的劣势,在旅游开发中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就被外来企业占有,形成一定意义的“旅游飞地”。
(二)精英家庭在旅游开发中更为有利,收益分配比例远高于贫困家庭。当地精英家庭在旅游发展中获得了绝大部分收益,贫困人口依然难以顺利脱贫,这是因为精英家庭在资本、观念、素养方面都要优于贫困家庭,更善于把握和利用旅游扶贫政策。
(三)目的地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不足。目前的旅游扶贫地区在发展旅游业时多存在外来商品霸占旅游市场、外来原材料制作旅游商品、外来人员挤压当地人就業空间的问题,从而将贫困人口排除在旅游利益链条之外,失去扶贫的造血功能。
(四)贫困家庭难以在旅游产业链中从事高附加值产业,获益不足。多数情况下贫困家庭所能满足的游客需求停留在食、住、行、游四个基本方面,相较于购和娱,这四个方面属于弹性不足、附加值不高的基本需求,其利益空间也就不大。
四、从旅游目的地产业链角度提升PPI的策略研究
旅游产业链端观测到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市场系统的分析提出的,由于市场运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主导作用也应该致力于理顺目的地旅游产业链,重视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
要从旅游产业链的角度提升旅游扶贫收入指数,也就是要针对性解决上述陈列出的在旅游扶贫工作中从产业链角度发现的四点问题,当然,旅游产业链端观测到的问题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市场系统的分析提出的,由于市场运作对产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政府在旅游扶贫中的主导作用也应该致力于理顺目的地旅游产业链,重视产业链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使造血式扶贫真正起到优于救济式扶贫的效果,据此,作者提出以下几点提升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策略:
(一)资源入股,外来企业与当地居民共同盈利。引导当地人追求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利用当地拥有的生态、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等资源来入股外来企业的旅游发展,将外来企业的发展与当地人的发展捆绑起来,可理解为伴生式的旅游扶贫开发。
(二)精英帮扶,合作经营共谋发展。制定精英家庭匹配帮扶制度,通过每一年帮扶对象的收益来作为考核帮扶效果的指标,政府再设立相应的奖励,如为获奖的精英家庭提供贷款、提供优惠政策、提供旅游市场新领域的从业资格证等。
(三)加快旅游扶贫产业链本土化。利用外部的力量对扶贫地区的旅游产业链进行科学梳理,加快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增加当地居民与旅游发展的经济联系,如推出当地特色旅游产品、加大本土原材料的利用率、限制外来企业带来的异地产业的发展等。
(四)政府帮助贫困家庭发展高附加值旅游产业。政府组织当地居民发展高附加值的旅游产业,着眼于游客“购”和“娱”的需求,帮助贫困家庭联合经营民俗文化演出剧场、特色食品连锁店、特色旅游商品店等,政府对贫困家庭帮助的着力点可参考资金扶持、营销推广、管理培训等方面。
结语: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是贫困人口的发展和增加机会,旅游扶贫收入指数则在测定贫困人口的旅游经济收益占比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对“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等指标对扶贫效果的模糊测定是较好补充,同时符合“精准扶贫”的科学扶贫要求。通过对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测量可分析旅游扶贫各环节的薄弱和问题之处,再纳入旅游产业链的思考,可针对性的提出旅游扶贫改进策略,从而为贫困人口增加长期性、系统性的发展机会。需要指出,本文是在既知旅游扶贫收入指数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策略的,但对于PPI的准确测量,如指标构建、方法应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还需要深入讨论,作者也将在后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周歆红.关注旅游扶贫的核心问题[J].旅游学刊,2002,(1):17-21.
[2]曾本祥.中国旅游扶贫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6,(2):89-94.
[3]郭清霞.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地理,2003,23(4):558-560.
[4]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5:26-39.
[5]李柏槐.四川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2007,21(6):86-89.
[6]李永文,陈玉英.旅游扶贫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7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