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红
大自然非常神奇,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很多自然景观都能让人感受到这种神奇的力量。位于我国西藏阿里地区、方圆数百平方千米的札达土林便是这样一处天然的绝世奇观。
札达,藏语的意思是“下游有草的地方”。札达土林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境内,距拉萨市1500千米,距阿里地区行署所在地狮泉河镇280千米。这里的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前的地质变迁。土林东接普兰县,西抵克什米尔,南隔喜马拉雅山脉与印度交界,北靠阿依拉山与噶尔县相接,以托林镇为中心,沿象泉河两岸发展,海拔为3750~4450米,是世界上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新近系地层风化形成的土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越野车沿公路一路向前,仿佛走进了一个神奇迷幻的世界,抬眼望去,一片偌大的土地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土林,四周浮着一层青色的雾气。在经过了颠心倒肺的一段坡路后,司机停了车,一个硕大的“草帽”出现在眼前,“草帽”的直径大概有三四十米,上面布满被岁月冲刷的痕迹。再往四周看,全是人形柱体。难道这孕育了佛教文化的古格王国真的有神仙居住过,他们不经意地扬一把土,摔一撮泥,就都成了人?士林在这里矗立了1000多年,依然栩栩如生,神态自如,傲骨凛然。
再往前走,呈现在面前的是一排威风凛凛的“古代战士”,身着盔甲,神情严峻,外形有点儿像兵马俑,却比兵马俑高大得多,强悍得多,气派得多,而且数量庞大,每个人的神态都不一样,每个人的装束绝不雷同,鬼斧神工,只有大自然才有这样的大手笔。
游览札达土林,给人的最大感受是这里的地貌气势恢宏、形态多样,人们可以凭想象尽情发挥,你有多少丰富的想象,就有多少千奇百怪的答案,有的地貌造型像森严壁垒的碉楼,有的像直挺耸立的佛塔,有的像虔诚静坐的教徒;还有的似千溝万壑、残墙断垣,更有如骏马奔腾、昂首啸天,或千军将士、战前布兵……
经过专家总结,札达土林主要的类型有“秦俑”式土林、宝瓶式土林、房顶式土林、残留式土林、峰丛与城堡分列式土林、双色台阶式土林、台阶与峰丛分列式土林、鼻状土林、古钟式土林、哥特式土林、尖峰状土林、塔式土林等许多微地貌形态。
在这里,你能够想到的,它有;你想不到的,它也有。方圆500平方千米,都有它的存在。这么大范围的土林究竟是怎么形成的?
土林是怎么形成的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札达一带是一片汪洋,蓝天之下只有水和风。后来,土林山渐渐从海里冒了出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
事实上,札达土林的形成,有地质的动力作用,也有气候的作用,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后形成了如此神奇的大自然景观。
据地质学家考证,札达土林从西北到东南,海拔大体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千米,宽达45千米,是一片貌似北方黄土高原的形态。在距今600万~245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的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系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黏土堆积于湖中。它们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从200多万年前起,青藏高原整体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古札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疏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远远望去,整个土体就像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古堡,因此又称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土体被剥离开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
由于印度板块持续向北运动,使得如今的札达盆地依然处于持续抬升的地质构造背景中。据分析,地质的断裂和凹陷还没有结束,这种断陷的速率与北喜马拉雅包括整个札达盆地的上升速率相比要弱一些。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化的升降,加剧了象泉河对札达盆地持续且旺盛的剥蚀,增强了沿象泉河两岸支流和支沟的发育,进而促进了土林的形成和发育。
具体到各类型的土林,也都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其中,峰丛连绵式土林沿谷壁发育,下部是具有水平层理的土体,形成一个基座台,中间则是竖沟穿切在下部水平层理的斜坡,最上面的部分则是山峰的形状,这样的山峰并不是一个,而是由连绵的山峰组成的峰丛。
含砾卵石土林由颗粒比较粗大的含砾卵石土组成,颗粒之间并没有连结,从而形成类似斑状的构造,结构比较紧密,颗粒之间的孔隙被泥质或钙质的物质填充。当地表水向下渗入或者沿着节理的裂隙淋滴或滤过时,常常会将裂隙和较大的孔隙中的泥质或钙质带走,如此一来,便形成这种表面粗糙的形态。
当含砾卵石土林经过雨水汇聚,形成紊乱的水流,沿着裂隙长期对土林进行冲刷、淋滴、滤过等作用之后,就会形成很陡的坎,陡坎的前缘发生崩塌,便形成了崩落式土林。其高差一般不超过50米。
差异风化式土林是由厚度不超过两米的粉砂土构成,里面含有砾卵石土的夹层,由于粉砂土的结构更加紧密,颜色比较浅,容易反射阳光,吸热又低于含砾卵石土,因此,含砾卵石土的结构在多数情况下会首先遭到破坏,然后经过淋滴、滤过,最终崩落,形成了以粉砂土为顶盖的差异风化式土林。
在淺缓的水流冲击形成的山沟两旁,水对于崩落下来的物质搬运能力很有限,因此,水所切割的深度相对比较小,士林逐渐沿着山沟分层,出现向后渐退并被剥蚀的形态,就像一级又一级的台阶一样,这就是台阶式土林。
此外,还有直立竖沟式土林、叠瓦状土林、根茎式土林等多种不同的类型。
这些土林或雄浑或豪放,或灵秀或精细,在自然环境和地质背景的不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度不同、平面位置不同、形态不同的地貌奇观,它们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也是札达盆地沧桑巨变的客观反映。
气候是大自然的造型师
在介绍完促使土林形成的地质原因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气候状况以及气象条件在札达土林的形成和加固方面所起的作用。
札达盆地的气候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地区,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西风环流和西南季风,两者交替出现,对札达土林的气候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西风环流盛行时,札达土林会表现出气候干燥、降水量少、温差剧烈、多大风的特点,这是影响当地冬季的主要天气系统。
夏季,西南季风于每年6月初或中旬进入札达上空,这个时候,札达周边就具有气候温热、雨量集中的特点;但由于札达盆地南侧高耸的喜马拉雅山系形成巨大的屏障作用,从而阻碍了暖湿气流向北运行,致使札达盆地成为“雨影区”
也就是说,札达盆地在冬季的时候降水很少,即便是本该多雨的夏天,降水也很少,因此,札达县城的年降水量仅134毫米左右。
据《西藏自治区县级气候区划》介绍,札达县属于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降水少,干燥多风,气温年较差大。札达县城年平均气温5.1℃;最热月出现在7月,平均气温16.4℃;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6.3℃。年均无霜期约140天。
一年当中只有100多毫米的降水,这些降水又基本集中在夏季几次大的降雨里,可以预见每次降雨的强度自然很大,从而使雨滴具有了对地面较强的打击作用,雨滴对地面的打击产生击溅侵蚀。
雨水在平地的击溅和侵蚀,常常能够破坏地表土层的结构,使土体分散,同时又将底土压实,从而减少渗流,增大地表径流。这种缺乏落差的地表径流对土林的形成作用有限;但雨水对于斜坡所产生的击溅和侵蚀,尤其是对那些表面已经强烈风化而且土体结构已经遭到破坏的坡面有较大影响,会引起坡面物质不断迁移,产生紊乱流动最终形成细沟。
札达盆地日照时数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入渗条件比较差。因此,土林分布区域内不仅地表特别干燥,即使是在一定深度内的土层的湿度也非常小,从而增大了土林坚固的结构,提高了土林的强度,使得直立的土林不易发生重力坍塌。因此,札达盆地干热的气候环境,也是使高达上百米的土林得到完好保持和整体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
此外,札达盆地干热少雨,土壤有机质缺乏,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从而增大了盆地表面受阳光辐射的强度,加剧了盆地内的蒸发,使得干燥坡面上的植被覆盖度仅为5%~10%,这既有利于土林的形成,又使形成的土林不会过多遭受植物根劈作用的破坏,进而可以得到完整的保存。
总的来看,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特殊的沉(堆)积物处于特殊的地形中,经过地质板块运动,经过地表水系的冲刷、侵蚀、切割,最终形成了如此特殊又如此神奇的土林地貌。
在这里,你会发现,原来水流、风蚀和干旱也可以是造型艺术大师。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们潜移默化地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一切皆有可能。
在高原的雪山和蓝天的衬托下,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以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展现在世人面前,它们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为人们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这里因此成为科学家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实验室。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