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瑞典、日本、印度特约记者 黄云迪 孙秀萍 周良臣 本报记者 赵觉珵
澳大利亚人似乎还不太习惯没有现金的日子,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30日报道,澳洲养老金和退休金联合协会表示,许多年长的澳洲人都十分担心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在中国,三年前如果出门一分钱不带,绝大多数人会觉得有些不安。如今,许多人已经改变了支付习惯,非现金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阶段。日经新闻网称,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发展阶段论,中国已经走在无现金社会的前列。
北欧失去对现金的爱
尽管瑞典央行“八年磨一剑”,在2015年声势浩大地推出了新版货币,但纵使新货币设计得再有艺术感,也无法挽回人们逝去的爱。当大部分瑞典居民心中的支付列表只剩信用卡与数字支付两个选项时,“无现金”社会似乎无需宣告已悄然变成现实。
根据瑞典央行数据显示,2016年瑞典现金交易仅占交易总额的2%。对于银行而言,“无现金”意味着工作流程简化、安保成本降低,他们在这场“无现金”革命中自然而然地扮演起推动者的角色。目前瑞典1600家银行网点中大约900家不再在柜台保留现金,也不接受现金存款。
瑞典的邻国挪威也正在上演同样的故事。挪威最大的银行诺迪亚银行此前宣布,仅保留一家分行处理柜台现金业务,其他分行全部关停柜台现金服务。
与瑞典、挪威两国银行主导的“无现金”革命不同,丹麦迈向“无现金”社会的进程则充满了政策导向性。丹麦政府此前向国会提交动议,除医院、邮局等特殊场所外,免除所有零售商接受现金支付的义务。一旦国会通过该动议,商店有权拒绝顾客使用现金支付。
日本爱用信用卡
日本人爱用信用卡,和中国相比,日本的手机支付有些落后。除了24小时店铺和少数饭店、书店之外,手机支付使用范围并不广泛。这主要和日本的信用卡公司过多有一定的关系。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称做了一个月的无现金生活体验,结果是只用信用卡和小额电子预付卡虽然可以在日本生活,但是会感到很不方便,支出也会增加。一些美术馆、影院等娱乐设施多需要用现金购票,还有当地居民的小商店也只能使用现金,很多小地方的公共汽车也只收现金。
在日本,信用卡可以解决大部分支付问题。此外,PASUMO卡、西瓜卡、汪汪卡等储值卡,一般最大储值额度为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240元),可以有效地避免过度消费,因此很受欢迎。
日本部分移动运营商也开发出了“手机钱包”,只要上传个人资料后就可使用,目前主要用于便利店和购买电车票。《日本经济新闻》称,2016年日本电子支付首次突破5万亿日元大关,而信用卡的支付额则高达49万亿日元。
印度“废钞”力推电子支付
本月31日是印度旧额大钞的兑换截止日,这一日期也宣告莫迪政府自去年11月8日开始的“废钞行动”告一段落。之所以不是“终结”,是因为从印度新一财年4月1日开始,印度打造“少现金社会”的历程将进入第二阶段:大力扶植“电子支付”。
在新的预算案中,印度社会以现金形式购买的任何资产,额度不能超过1万卢比(约合人民币1060元)。另外,还规定在一天内单笔现金交易超过30万卢比将被处以相同金额的罚款。
原先还是稀罕物的“二维码”开始快速出现在印度城市的各种场景,就连新德里地标性建筑“印度门”广场上卖零食的小贩都用起了“扫码支付”。与此同时,鉴于印度当前移动支付终端数量严重不足,政府将对相关产品制造企业免税并推出“国家支付钱包”。
取代现金交易的手段是便利化电子支付。印度最大的电子支付平台Paytm总裁维杰·沙尔马认为,政府正在每一个领域推动电子支付,一系列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正在形成印度更加完备的电子支付商业系统。
中国跳过信用卡
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交易金额达到38万亿元,约为美国的50倍,后来居上的势头已极其抢眼。英国《金融时报》称,中国无现金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源于中国跳过了“信用卡”阶段。中国信用卡发展时间不长,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普及程度仍然不足。而正是这个不足,使得电子支付没有受到旧利益体系的阻碍,能够更好地发展。
从大型百货商店到街边早餐铺,在大城市很难见到只能付现金的店铺。艾瑞咨询分析师李哲峰对《环球时报》表示,目前,国内一二线城市移动支付基本到位,但三四线城市还有待进一步拓展。这种拓展一个是在商户端,三四线城市的商户端移动支付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另一个是用户端,三四线城市的用户支付习惯还在形成阶段。
目前,微信和支付宝分别以8.3亿和4亿活跃用户量占据了中国电子支付的主导地位。电子支付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管控资金流向,有力地打击非法转移资金、洗钱、虚假交易等行为。李哲峰认为,将现金电子化,一是提高社会信息的透明度,二是提高社会运作效率,避免付出一些因为现金交易产生的额外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