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 阳
养老驿站进社区
文|本刊记者 赵 阳
养老驿站是近期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和一般的养老机构不同,养老驿站立足于社区,规模较小、价格亲民,服务囊括了家政、娱乐、健康等方面,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养老。
在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六西社区养老驿站里,老人们可以享受免费理疗服务
“老有所养”是中国人几千年未变的追求,如何让老人安心、快乐、充实地度过晚年是所有子女以及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养老驿站是近期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和一般的养老机构不同,养老驿站立足于社区,规模较小、价格亲民,服务囊括了家政、娱乐、健康等方面,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安心养老。在北京市海淀区永定路街道的六西社区就有这样一家养老驿站。
在驿站最里面一间豆腐块大小的房间里,92岁的郑秀芬对着镜子仔细瞧着理发师在自己头上忙忙碌碌,银白色的头发被理发师小心翼翼缠绕上五颜六色的卷发棒,不一会儿,一头漂亮的银色小卷便诞生了,郑秀芬满意极了,在旁边等候的女儿也赞不绝口。令人想不到的是,这次烫发只需要5块钱。
在这间理发店里独挑大梁的孟昭春师傅有着20多年的从业经验,“我这不为赚钱,就是和养老驿站合作做公益,65岁以上老人只收5块钱,85岁以上老人生日当月免费,每个月还有一次义务便民理发。”孟师傅说他们就是要用最低价格来服务社区老人。
六西社区的养老驿站是由街道委托养老机构北京微生活家庭服务有限公司(简称“微生活”)合作运营的,自2016年10月份开办以来广受好评,越来越多的老人从中受益。
永定路街道社区是20世纪5、60年代的老旧小区,居住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简称“航天二院”)的老航天人。据该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胡华东介绍,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地区老龄人口达10%就已经称得上老龄化,而永定路街道社区的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已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30%。早晨年轻人离家上班,社区里所见多是老年人的身影。胡华东自2015年接手社区工作后,一直对这里的特殊情况十分关注,认为社区服务工作的重点就是服务老人。“我们一直想把养老和家政结合在一起,2016年北京市老龄委主推养老驿站,我们用一年时间做调研和筛选,最终选定‘微生活’来管理运营,他们在居家养老这方面相当专业。”
据“微生活”在驿站的负责人杨德霞介绍,便民理发只是养老驿站提供的服务之一,其他还包括家政管家服务、慰老配送、老年营养配餐、快乐驿站等,涵盖了居家生活、身心健康等多个方面,单项服务超过400多项。
据相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1月,北京市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350万,同时以每天500人的速度在增长,预计到2020年,全市老年人将突破400万。
但是,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现在的很多老人只育有一个孩子,许多小家庭面临着两个独生子女兼顾4位老人的处境,再加上抚养子女的责任,压力可想而知。而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大部分老人极其排斥入住养老院,免不了产生被抛弃的感觉,旁人会视之为“子女不孝”,儿女也会担心外人对父母照顾不周,并且高档养老院收费标准很高,一般家庭很难负担得起,养老问题便成为一大难题,成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驿站式养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2016年5月3日,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支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要求各区政府无偿提供服务设施,委托社会力量低偿运营,在2020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科学布局、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永定路街道社区的养老新模式就是北京众多养老驿站的一个缩影。
杨德霞(右一)和六西社区养老驿站员工
2016年5月3日,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北京市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十条政策》,明确提出支持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在2020年,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科学布局、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
六西社区驿站开办以来好评如潮,这从理疗项目的人气上便可见一斑。
在理疗室里,十多位老人按顺序坐在椅子上,双脚伸进一套银灰色的理疗仪器里,享受着免费服务。杨德霞说这是驿站最火的项目之一,即便每次都要排队等候,老人们还是天天都来,风雨无阻。70岁的王茵就是其中之一。
王茵是航天二院的老员工,退休之后便赋闲在家,做家务,照顾孙女,女儿虽在身边,但工作繁忙,很少能抽出时间来陪伴自己。有一天,听邻居说小区里开了一家养老驿站,里边设有免费理疗服务,王茵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做了几次,之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我年纪大了,虽然没有大病,但小毛病也很折磨人,孩子们工作忙也不想给他们添麻烦。”王茵说她现在每天都过来排队做理疗,原来手脚尖麻木的情况都没有了,季节交替的时候腿难受,现在也好多了,身体舒服了心情就好,每天来这里和邻居们聊天很开心。
王茵回忆起自己父母在世的时候,很有感触:“人老了都恋家,不愿意去住养老院,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里里外外都是我来打理,平时还得上班,照顾不到的时候老人遭罪,孩子心里也不好受。现在可赶上了好时候,我们不离开家有驿站来照料,儿女都放心,我们身体好,心情好,还能反过来再照顾他们好多年呢!”王茵乐呵呵地说。
杨德霞告诉记者,来这里的老人65岁以下的很少,年纪最大的都已经97岁了。“老人们这么大年纪,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尽最大的努力做好服务,不容一点儿闪失。”服务人员的耐心杨德霞都看在眼里,她说:“他们都是年轻人,但是一点儿也不毛躁,为老人们搀进搀出,穿鞋脱鞋……我们的工作就是围着老人转,必须得有爱心、有耐心,把他们当成自家老人去照顾,长时间坚持下来真的很不容易。”
杨德霞之前是在家政行业工作,其间接触到了养老,“我们国家在做养老的人太少了,做家政的时候我积累了一些资源,对这个行业比较熟悉,”她说:“我家里也有老人,为了我们自己的长辈,也想在养老方面尽一份力。”抱着这样的想法,杨德霞寻着机会一头扎进了养老事业。
养老机构一直是一项利润微薄的项目,小规模的养老驿站生存更是困难。以慰老配送来说,驿站房间一角的货架上摆满了大米、食用油等必需品,老人们不方便出门可以直接打电话要求配送,驿站负责送货到家,但是低价卖出加上免费送货,每个月卖东西的收益还不够一个员工的工资。
杨德霞坦诚自己现在每天都在为钱奔波:“我们一共5个员工,每个月工资至少也得两万块钱,驿站项目基本都是免费的,收费项目的价格也都低于市场价很多,根本不赚钱。”事实上,资金困难对于杨德霞来说也是意料之中,她说:“如果是为了赚钱那我不会来做养老驿站,只盯着钱就不可能继续下去了。”聚老人、为老人、乐老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或许是最合适她们的定义。
因为场地和资源有限,六西社区这家驿站场地很小,功能也比较分散,但是在胡华东看来,有就比没有好,做就比不做强,后期可以再想办法慢慢完善。驿站的建设也正在按照他的计划一步步进行着。
虽然条件不太成熟,但是六西社区的养老驿站为老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提供了很多支持,居民们反响强烈,仅一个月后,街道服务中心就在六东社区开办了第二家,如今,位于社区五街坊的第三家驿站也已于2017年2月底正式运营,总面积达700多平米,有更大的空间供老人们活动,配套也更规范、完善,还把各个功能区聚集在了一起,免去老人们来回奔波之苦。
不同于对养老的传统认知,胡华东认为养老的第一步是养生,最后才是解决失能问题。所以社区最初开办的养老驿站把重点放在了第一步,通过理疗、讲座、娱乐等各种活动来延缓甚至减少失能老人的出现,从源头上解决养老问题,减轻社会负担。针对已经处于失能、半失能状态的老人,新开办的五街坊驿站也增加了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服务等项目,家人可把老人短期托管在家门口,由专业护工来照料。并且驿站已经着手发展“医养结合”,以求为老人创造更好条件。胡华东表示,这也被称作“喘息服务”,保障老人生活无虞的前提下,让家人也适时喘口气。
六西社区养老驿站的理发店,孟师傅正为郑奶奶烫发
2016年8月10日,在“市民对话一把手,北京新表达”系列访谈节目中,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透露,现阶段只有4%左右的老年人是到机构养老,96%的老人是在社区和家里养老。他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建立起四级居家养老体系,第一级为市级,以市老龄办牵头,研究整体布局;第二级为区级,现在正在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把区内的养老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合力;第三级为街道,3年来已建成200多个养老照料中心,让老年人不出街道就能找到养老机构;最后一级就是建在老人身边的社区养老驿站。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建成1000个以上社区养老驿站。李万钧指出,养老驿站是根据老年人的分布密集程度来设置的,2016年已建设150家,2017年计划再建200家以上,预计“十三五”期间,基本做到老年人较集中地区全覆盖。
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北京养老市场的空间不断加大,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养老机构逐年增多。驿站式养老这种新模式也成为很多机构瞄准的新机遇。然而养老机构回报周期长、利润微薄,养老驿站又受规模小且价格低廉的特性所限,很难营利来支持长久运行。另外,作为新兴事物,其设计、运营等都还需进一步调整和规范,一些社会资本对养老驿站仍持观望态度。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并不避讳社区养老机构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酒店集团”形式连锁经营社区养老驿站的新思路,之后多家大型养老企业争相布局。2016年9月份,北京第一家全国资运营养老驿站管理集团—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位于牛街街道的西城区首家养老驿站在常规服务下增加了为经济困难失能老人家庭进行房屋适老化改造的项目;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新鲜社区养老驿站为老人们建立个人档案,存储着其健康数据随时监测……目前,养老驿站这种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在北京遍地开花,并且在南京也早已开始试点服务,期待今后更多的家庭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