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川省安岳教师进修学校 戴长志
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的思考
□文/四川省安岳教师进修学校 戴长志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学校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加强学校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6年6月29日,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出台了纲领性文件,为学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使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融合协调,使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得益彰,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和先进作用,是当前学校党建工作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政治核心地位不突出。中小学党组织本应对学校工作全面加强领导,保证学校发展的政治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参与学校重大决策,为学校发展保驾护航,起政治核心、战斗堡垒等作用,但当前一部分学校往往只落实到理论上,口头上,在实践中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够,贯彻教育方针的程度和质量不高,很多活动只落实在形式上。
(二)全面从严治党不落实。学校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载体,当前,个别学校党组织没有把政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四个意识”不强,党内政治生活走形式,不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没有坚决抵制和反对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
(三)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联系不紧密。党建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业务工作也是以“人”为中心,两项工作本应紧密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一是整体意识不强,有的学校没有把党建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通盘考虑,而是把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人为分割、剥离开来,搞成了“两张皮”;二是没有找到二者的结合点,把党的建设“业务化”,认为党建工作主要是组织政治学习、开展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不大,组织活动形式过于单一生硬,缺乏吸引力,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及党建工作自身的规范性建设和科学性研究均逊色于教学工作。
(四)党建工作者配备不得力。当前,中小学书记岗位上的人员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专职书记、专职副书记、校长兼书记。过去个别地方担任党建工作的干部年龄大,从校长退居二线时才担任书记,这使得业内个别人士或是教职工的心理认同:当一个人脱离教育教学工作中心时,就去做党建工作;当一个人能力、精力和威望衰减时,就由校长变成了书记;书记的关键意义就在于存在,而不在于真正发挥什么作用。没有将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道德高尚、教育教学业务水平高、甘于奉献,能够在党员和群众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中小学党建工作者配备到党建工作岗位上来。
(五)党建工作者角色不到位。一是角色定位不准,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没有认识到党务工作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不是管理辅助者或协从者;二是工作方法不对,只讲服务和配合,不讲领导和决策,使得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弱化;三是独立见解不多,只讲宣传,不重深度,对党建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和深刻性缺乏思考,建设性建议少。
(一)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明确职责,强化角色意识,中组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小学校党组织是党在学校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全面负责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把握学校发展方向,参与决定重大问题并监督实施,支持和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领导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推动学校健康发展”。
(二)建立评价体系。建立并规范质量标准或评价体系,加大督导评估力度,防止束之高阁,流于形式,把党建目标任务与学校目标任务相结合,列入全年目标任务,与各项业务工作一起安排、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奖惩、一起总结,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搞好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党建工作质量。
(三)锤炼坚强有力的班子。一是要把政治过硬、业务能力强、年富力强、群众基础好、工作能力强的党员配备到党务干部中来;二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促进其履职能力;三是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务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四)创新形式,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一是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安排党建工作,把党建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使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二是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凝聚人”和“激励人”的功能;三是将“三会一课”与业务培训有机结合,增强学校党员教师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四是丰富组织活动,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组织氛围,以激发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进而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