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基于《宿州民间文学》的文本分析

2017-03-30 07:30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押韵民间文学英译

吴 烨

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基于《宿州民间文学》的文本分析

吴 烨

文化负载词存在于许多口头或者书面形式的作品中,对作品的整体风格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民间文学尤为突出。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文字的表层信息,更要全方位地挖掘其透过表面所表达的文化信息,因此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是翻译的难点之一。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相关的翻译理论,抓住上下文的主旨,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从而将原文准确平顺地表达出来。

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

对于许多译者而言,准确恰当地将文化负载词英译一直是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不仅需要大量查阅相关资料,请教相关专业人士,甚至有时各种途径都无法使其得到妥善合理地解决。译者在将《宿州民间文学》这本书第一篇章翻译成英文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实践报告的源文本的时候,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当今国内的翻译界,民间文学并没有像典籍文学那样受到相关学者专家的重视,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民间文学英译的难度,尤其是其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难度。因为民间文学除了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之外,还有许多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的地方方言、俚语、甚至民间歌谣,如此种种,尽管译者翻阅大量资料,也难以从前辈那里借鉴多少经验。

那么,对于明显具有宿州地方特色且在目的语文化中词义空缺的文化负载词,到底该采用的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其精准恰当的传递出来呢?本文就以“文化”为视点,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浅谈民间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一、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负载词又叫文化内涵词、文化空缺词或者文化词汇,郑红霞在《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一文中指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即“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1]而邓红顺、唐红芳在《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中说道: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在其原本意义或概念意义之上包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的词语。[2]包惠南也曾经说过: “词汇空缺是指原语词汇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 ‘对等语’ 或‘对应语’。”[3]换言之,不管是文化词汇、文化负载词还是文化空缺词等,他们指的都是那些只为某一个民族语言所特有,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而且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没有包含这样意义的文化信息。他们既可以是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是这个民族独创的词。

Nida把翻译中涉及文化的因素分为五类,即:1)物质文化;2)社会文化;5)生态文化;4)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包惠南、包昂在《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一书中将文化因素分为十一类:心理文化、称谓文化、专名文化、旅游文化、色彩文化、习语文化、数词文化、动植物文化、委婉语文化等等。按照以上文化因素的分类方法,作者将英译《宿州民间文学》时出现的涉及以上某些因素的文化负载词分为: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以及语言文化负载词,并结合其各自的英译策略加以举例说明。

二、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一)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由于各民族生产方式、生活习惯不同,因此而引起的联想也不同。在一种文化中最普遍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不一定存在。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也会引起不同的联想。

例1 小白龙一落地就猛长,不多一时头就有碗口粗,钻窗而去。

Translation:The moment little white dragon was born, he grew quickly, in a while, his head became as thick as a bowl (Its diameter is about 15cm). Subsequently, he passed through a window and left.

“碗”这个东西在中国文化里可谓是再寻常不过的物件了,一日三餐顿顿不可缺少。然而西方饮食文化里,盘子和刀叉是主要工具。尽管今年来随着国际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学会了使用筷子和碗,但毕竟还没有达到人人耳熟能详的地步。想必的,此句话中用“碗口”来形容小白龙的增长速度,显然是大多数目的语读者不能理解的。因此,译者翻译采用的是文内加注的方法,既不打断读者的阅读思绪,又有助于他们对这一比喻的形象理解,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例2 牛梭头星和织布梭星

Translation: The cattle Suotou star and the shuttle star

Note: “Suotou” is “a kind of tools for farming”.

“牛梭头”是皖北萧县一带的地方方言,是一种农业耕作的工具。这种工具一般是木制的,正好可以卡在牛的脖子上,当牛在田间劳作或者运输物品的时候,牛的主人就会把牛锁头套在牛的脖子上以防止牛逃脱。众所周知,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因此用牛耕种是一种最普遍的生产方式。“牛梭头”也因而是一种最普遍的生产工具。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逐渐取代了牲畜耕作,许多古代的生产工具也随之消失了。当今时代,甚至许多中国人都不知道“牛梭头”是什么了,更不要说那些生活在异国并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人了。因此,若想在英语中找到与“牛梭头”相对应的词汇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克服这种文化障碍,音译加注是最好的翻译方法,因为其不仅可以保留原语文化达到宣传原语文化的目的,还能增加目标语读者的接受力。

(二)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1.数词的翻译。社会文化负载词体现的是其所在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和思想意识等,文化负载数词便属于其中一类。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次序和数量以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和词语中。它作为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段,能使语言精准生动、增辉添色达到渲染气氛的效果。在科学的领域里,它的作用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而在人们心灵的语言里,它的作用是表义,许多数字经过“泛化”,能够达到抒情达意、增强气势的效果,是虚数。包惠南在其书作《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中就说过:“在民间语言和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只是一个泛化的虚数。”[4]此种情况下,若一味采用死译硬译的方法可能会导致目标读者的误解,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灵活变动,因情因境而译。

例3 水母心想,我桶里盛的是五湖四海的水,一头小驴又能喝多少呢?

Translation: The Demoness Shuimu thought: the water in my buckets was almost fromall corners of the land, how much could a little donkey drink?

“五湖四海”指全国各地,形容地域广泛。“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四海”指东海、南海、黄海、渤海。若直译为“five lacks and four seas”,目标读者难免会好奇具体指哪些湖和海呢?然后又会问为什么是这些地方的呢?对于生长在异域文化里的他们而言,这种文化的移植未免过于死板和深奥了。所以译者采用意译的方法直接译为“all corners of the land”,浅显易懂,其夸张的修辞手法也有所体现。

例4 张果老坠入五里雾中。

“五里雾”中并非指雾有五里长的距离,而是指人处于迷离恍惚的状态。所以此句若直译成“Chang kuo-lao fell into five-Li fog”,目标读者肯定搞不明白怎么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坠入了雾里呢?所以译者依据数字在特定语境中的模糊语义,将其语用功能翻译出来,使译文通顺流畅,语义准确贴切。

Translation:Chang kuo-lao was completely bewildered just like falling in the thick fog.

2.称呼语的翻译。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体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汉语中习惯于用“排行称谓”,英语中习惯于用“姓名称谓”,翻译时宜将汉语的“排行称谓”改译为英语的“姓名称谓”以符合英语的称谓习惯。因为“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这是汉语称谓语英译必须遵守的原则”[5]。

例5 她们各自使用法力,大姐金凤在此修座宝塔,有三丈二尺高,塔顶上雕龙镶凤,金碧辉煌;二姐银凤在此修座寺庙,能供五百名僧人参禅修炼,大雄宝殿里如来佛祖的神像,有一丈多高;三姐玉蛟淘了口井,泉眼通到东海龙宫。

Translation: With their own supernatural power, Jinfeng built a pagoda there which was as high as 32 Chi and carved with dragons and inlaid with phoenixes on its summit, which made it looked splendid in green and gold; Yinfeng built a temple there which could allow 500 Buddhists to practice Buddhism. Apart from this, a figure of Buddha ,which was as high as more than one Zhang , was place in the Main Hall;Yuyao sank a well whose spring was linked up to Palace of the Dragon King of East Sea.

此句中,“大姐金凤”“二姐银凤”“三姐玉蛟”是汉语表达中典型的“排行称谓”。若将其直译成“the oldest sister Jinfeng” “the second sister Yinfeng” 和“the third sister Yuyao”就会不符合英语里“姓名称谓”的表达习惯。因此,译者省去其“排行”而只保留了“姓名”。这种缩略方法也免去了汉语表达中的重复和冗长繁琐。

例6 “禀告玉皇,今天下午午时三刻,水母要在泗州城发水加害凡人,请玉皇火速派兵捉拿。”

Translation:“Your Majesty, Water Monster will flood Sizhou city and bring disaster there at noon today, so dispatch troops to catch her at top speed please.”

英语中对王室人员、社会名流和达官贵人等常用尊称“Your Majesty” “Your Honor”“Your Highness” “My Lord” “Your Lordship”等,汉语中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性别、身份、地位、亲疏关系等,常使用各种不同的尊称, 而这些尊称大多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称谓词语。翻译时也要遵循“尊重文化传统遵循表达习惯’的翻译原则。

(三)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中国的道教产生于东汉时代,可以说道教在中国文化里源远流长,对人们生活产生深远而厚重的影响,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尤其如此。而这种影响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的时候也应将其体现出来。

例7 随着一声巨响,南天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对对武士,一直从天上排到王大门前。

Translation: South Heavenly Gate was opened with ablare and pairs of warrior came out to be in an alignment from heaven to the front of Wangda.

在虚拟的道教文化中,“南天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道门,它是人界和仙界的入口处 ,神话故事中因为发生了太多人和仙的故事,所以南天门走的最多。翻译词句的时候,如果将其音译成‘Nantian Gate”就不能将神话中的道教文化很好的传递出去了。

例8 冬去春来,一天夜里,皇藏峪的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观音把王大接到了天堂。

Translation:As winter turned to spring, all the people in Huangcangyu had the same dream one night, that was: Avalokitesvara met and guided Wangda to the heaven.

“中国民间文学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了佛教文化,又使佛典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里发扬光大,使佛典翻译文学与民间文学在某些方面融会贯通”。[6]此处的“接”并不是单纯的“meet”,而是指用佛引导信佛的人到西天去,所以含有“引导”的意思,因此译者有以上翻译。

(四)语言文化的翻译

顺口溜属于民间俗语的一种,在民间故事中非常普遍。经常采用边说边唱的形式,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是说话者的情感表达或者当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等方面的总结,口头性是其主要特点,幽默风趣,音韵和谐易于上口便于流传。

例9 玉皇大帝想了好大一会儿说:“传我的圣旨:大风溜河沿,不许进果园,夜里下雨白天晴,好让商人赶路程。”

Translation: The Jade Emperor thought for a long while and said, “Deliver my imperial edict please: gale blows along the river bank, no entering to the place where orchard stands. Sunny in the daytime while rainy at night, it makes a good journey for the merchant.”

此句中,“河沿”和“果园”押韵,正如“晴”和“路程”一样。为了比较完整地保留和传递民间顺口溜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译者选用“bank” 和 “stand”, “night” 和“merchant”作为每个短句的尾词。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不改变“夜里下雨白天晴”这句话的语义的情况之下将其词序改变了,目的就是为了达到“night” 和“merchant”这两个词的押韵。汉语里,“沿” 和 “园”是押韵的,但是它们各自的英语对应词“bank” 和 “orchard”却不押韵。因此,译者将“不许进果园”这句话翻译成定语从句“no entering to the place where orchard stands”.如此一来,从押韵的角度来看,“bank” 和 “stand”就顺畅多了。正如国内译界大师许渊冲在谈到他的著名的“三美论”中的“音美”时所说的那样:译文可以选择和源文相似的韵脚来体现源文的音韵美。

例10 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说:“村中有棵梧桐树,梧桐树上落凤凰。凤凰一点头,又盖瓦房又盖楼。”

Translation: Just like a very popular folk song going there: “In the village a Phoenix Tree stands, on the tree a Phoenix rests. As the Phoenix nods, people build houses and villas.”

此句民谣包含了押韵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村中”和“树上”相对应,“头”和“楼”押韵。押韵经常被用于诗歌或民谣中,它既能增强语言的音韵美又能激发读者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内容和形式上的有规律的重复押韵还能使语言结构在表达上更加的匀称和整体平衡。同时,单词“落” “点头”这种拟人的手法的使用,体现出了当时场景的形象化。为了忠实完整地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译者通过“stands”, “rests”, “nods” 和“villas”几个词的使用, 改变了词序,从而使译文和原文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达到了一致。

三、结语

民间文学是文学样式之一且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在有助于达到译者翻译目的的同时,又能增强目标读者的理解能力。但是采用哪种翻译策略是最合适的,这个尺度是很难把握的。首先,译者要恰当的处理文化因素。许多源文本尤其是民间文学包含了大量的不同种类的文化负载词,一方面,译者可能缺乏某些专业知识,比如宗教方面;另一方面,东西方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又存在着较大差异,英译过程中,对于一些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负载词确实比较难翻译。其次,按照译者个人的思维逻辑翻译出来的译本到底会收到怎样的效果,或者说能否在目标读者中产生跟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这个很难预测。因此,广大对翻译感兴趣的学者或者专业人士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翻译人员,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学会正确使用者两种语言,更要深刻领悟两种文化,因为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面,有时候了解一种文化甚至比会使用那种语言还要重要。

[1] 郑红霞.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8(7):99-104.

[2] 邓红顺, 唐红芳. 异化:全球化语境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9(4):139-141.

[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 北京:中国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97-202.

[4] 李解人.佛典翻译文学与中国民间文学[J].临沂师范学院院报,2002(5):42-44.

[5] 许渊冲.翻译六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109-111.

[6] 魏建刚,吕自先. 从文化翻译看中国民间文学的英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126-132.

责任编辑:李应青

K249.3

A

1673-1794(2017)01-0041-04

吴烨,宿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安徽 宿州 234101)。

2016-08-07

猜你喜欢
押韵民间文学英译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押韵押出韵味儿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我给小鸡起名字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