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2017-03-30 02:49:05郑全新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电气校企专业

王 恒,郑全新

(荆楚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王 恒,郑全新

(荆楚理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本文研究了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首先介绍了荆楚理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发展的案例,然后以湖北其他地方高校为例,分析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与之对应的建议以及对策.

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 荆楚理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第一阶段:高校独自办学,没有与企业合作

起初学校过于重视理论的培训,学生进入企业经过2到3年的培训才能慢慢地适应岗位要求.荆楚理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刚开始是根据国务院教育部的指导和其他高校的情况确定的教学模式.培训目标方面,课程对合理的考虑较少,对学生就业的考虑较少.虽然首届学生都顺利就业了,但是超过70%的学生进入了政府机关或者一些非电气类的企业和单位;2015年底开始,他们遇到了教学计划不满足行业需求的问题.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满足社会和学生的职业需求,成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阶段:虽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对企业的依附性非常大

国家全面停止大学生毕业包分配的模式以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得不更多的走向电力行业.为此荆楚理工学院不断到国内名牌高校和电力企事业单位进行学习,了解行业前沿信息以及对电气人才的具体要求.根据调查学习的结果,在本校进行彻底全面的教学改革.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把企业实习的时间放到第七个学期的暑假.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有效地确保了学生对电力行业的认识.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深化知识体系的有效方法.学校老师在实习期间,通过与从业者的讨论,可以了解自己的工作职责,通过与人力资源人员的沟通,发现学校日常培训中存在的缺陷.在学校的帮助下,抓住实践基地教学改革项目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发展,老师亲自协调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和基本要求,添设行业最先进的电气自动化教学设备.经过几年的发展,本校学生在全省电力系统就业的比例急剧升高,特别是培训基地,实习后留下来的学生比比皆是.学生的就业也是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宣传,帮助学校增大了电气专业的招生规模.

第三阶段:地方高校与企业初步建成了合作共赢关系

当电力系统开始注重与高校合作的时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的开始.荆楚理工学院高度重视这一变化,支持企业稳定发展,把这个机会作为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转型.首先,在实习期间严格要求学生,要诚信、认真工作,力求可以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对于一小部分优秀的学生是可以直接留下来工作.除此之外,教师需要了解电力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课程内容改革和自己进行项目研究的方向,进而协助电力行业迫切需要解决实际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合作地进一步加强,不仅解决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问题,还有利于解决实际技术上的问题.

第四阶段:地方高校与企业关系日益稳固,高校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电力行业与本校合作的深入,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和教学成果的迅速积累和增加,大大增强了本校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同时,以企业、教师为指引、以电力行业为导向的机制逐步解决一些电力系统的难题,如加强技术开发的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创新实践类人才的同时,电力行业的发展也会加快,企业将继续加强与高校的合作.现阶段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将在电力产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把产业中的问题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培养高水平的电气自动化领域的人才.

实训基地建设是电气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培训基地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方向不仅决定着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命运,同时也有利于电力行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荆楚理工学院现已在科研院所、行政单位以及国家电网系统中建立了各类三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基地.近几年,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大学生就业比率一直在90%以上,普遍受到毕业生和企业的好评.

2 地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荆楚理工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模式逐渐变得成熟.但是其他一些起步较晚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为了解深入了解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状况,笔者对湖北其他地方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调查分析,以求找到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改善办法.

2.1 校企合作层次浅,流于形式

参与调研取样的地方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电力系统开展了教学合作,有的学校校企合作的企业数目甚至达到了几百家,但是这些合作大多处于相对比较浅的层次.一些地方院校对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的模式没有充分的重视,没有把它放在足够的高度甚至仅仅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电力企业的合作意识也不强,这样就导致了合作的诚意不够,合作力度不足的现象.最普遍也是最受职责的就是所谓的“3.5+0.5”的实习模式,三年半在学校学习,半年时间在企业实践实习,这些学校错误地认为把学生留在企业“放羊式”的实习,在生产线帮助企业生产产品、创造利润,就可以达到"校企合作"的效果.电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不愿付出过多的成本与精力,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2.2 政府的支持不够,缺乏政策保障

2.2.1 政府教育部门、财政部门的支持不力、用于校企合作的资金经费配给的较少.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参与度较少,电力系统不同于其他产业,绝大部分是国营的,所以地方政府的支持,对校企合作建设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

2.2.2 没有行之有效的政策这种培养模式.教育部门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政策内容非常空泛,起不到监督和支持校企合作实质性的内容,也没有列出地方高校和实习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进程中,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义务或者有什么样的权利,如果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充分地保障,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在校企合作中,一方面,学校可以从合作企业购进实验、教学设备,让企业得到一定的利润,另一方面,在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也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和精力,包括到现场指导学生的培训人员等.这样做,可以促进校企之间更加深入合作,更加有效的合作.

2.2.3 地方高校和企业产业的合作缺少长期有效的运行模式.目前很大一部分的地方高校得到的行业支持较少,缺乏高效的模式指导.

2.3 校企合作没有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很好的体现出

一些地方高校过于功利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他们更加看企业的资金投入和对本专业的招生宣传作用,缺乏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由于大学老师的科研任务很重,通常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深入企业的生产现场,了解生产中的最新,最先进的技术,所以以往以教师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4 学校难找到愿意深度合作的企业

校企合作中,与合作的目标企业相比,地方院校的科研优势不明显,知名度较弱.大多数企业不愿和实力较弱,知名度较小的地方高校开展深入的合作.

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分析

3.1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体系的经验,以立法的形式明确相关企业参与教育的责任以及权利,强制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培养中去.在如今国家大力倡导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地方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与作用,出台一些能吸引企业参与高校教育的绿色政策,让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好处,从而强化他们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要通过加大对高校教育的投入与扶持,改变地方高校的相对弱势的处境,增强地方高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可能性.

3.2 加强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合作教育是通过地方高校(人才培训方)和企业(人才需求方)的合作,使培训更加符合生产企业的要求,增加地方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平台,构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电力企业需求的系统课程体系.合作企业应该采取主动行动,沟通和交流,及时的调查,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共同制定计划,培训电气自动化的学生,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可以邀请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在学校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学习实用技巧.因此,必须依靠教育合作,进行课程改革,提高培新质量,实现最终目标.

3.3 提升教师素质,促进双师队伍建设

由于大学老师的科研任务很重,通常不会花太多的时间深入企业的生产现场,了解生产中的最新,最先进的技术,这也是校企之间无法深度有效合作的原因之一.所以,地方高校不仅要提升大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还要制定合理的、适当的政策让教师积极的到企业锻炼和学习.

3.4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为使地方高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学校要更加的重视校企合作过程,进行学生进行引导协助,对教育过程进行跟踪,对实习结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地方高校要创新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完善地方高校校企合作活动的具体管理措施.在校企合作进程中,要和企业共同打造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3.5 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办学水平

教学内容改革和实习实践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在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领域更加专业,以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地方高校经费有限,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合作,解决师资短缺,设备条件不够.首先,打造培训基地.训练基地应该是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建立的,是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相对稳定的训练场所,是培养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其次,为电气专业外聘教师,寻找更多的电气行业专家进行教学实践.这些电气行业的专家在实习期间在企业的业务熟练度和对实用性设备的接触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6 修改教学计划,完善培养方案

为了适应电力工业的需要,有必要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

3.6.1 优化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要从学生知识结构符合电力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处理好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电气通识基础知识与职业实用技能之间的关系.

3.6.2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年级之间的交流.进行过电气自动化专业实习的同学要在班级以及年级开展交流活动.向低年级的同学传授实习心得以及实习中应避免的问题,使低年级的学生提前了解本专业实习的情况,及早为实习和工作做准备.

3.6.3 开设相关课程,或者举行座谈会,使学生及早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能力,为以后的实习和工作做准备.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进行教育合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地方高校的学生应该更加符合企业期望.因为校企合作模式运行的时间比较短,该模式对地方高校、相关企业以及社会的影响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在以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探索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服务地方高等教育,服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企业,服务学生.

〔1〕黄勇鹏.地方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东地方高校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24):120-121.

〔2〕李曙,杨喜,彭金璋,鲁荣波.民族地区地方高校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科技视界,2016(05):181.

〔3〕魏莉,赵纯坚.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01):72-73.

〔4〕巨天珍,高凤如,葛建团,周围,赵旭涛.地方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62-64.

〔5〕吴英.校企合作下地方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证券期货,2013(06):101-102.

〔6〕李志军.电气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2(22):284+286.

〔7〕肖寿仁,邓晓春,谢世坤,周太平.校企合作: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工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03):69-75.

G647

A

1673-260X(2017)08-0221-03

2017-05-04

2016年度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6423)

猜你喜欢
电气校企专业
保变电气五十六国畅游记
经营者(2024年1期)2024-03-30 08:15:09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电气安装工程预算探讨
建筑工程电气接地安装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