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市被称为“东北小上海”的由来

2017-03-30 01:08口述人董乙第整理人耿毅
兰台内外 2017年1期
关键词:辽源辽源市上海

口述人:董乙第 整理人:耿毅

辽源市被称为“东北小上海”的由来

口述人:董乙第 整理人:耿毅

董乙第口述档案采集现场

口述人简介:董乙第,1926年8月出生,离休干部。离休前是辽源市政府主抓工业生产的副市长、辽源市委顾问。他离休不离岗,主动长期为市委、市政府工作充当参谋,为辽源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离休后被评为“吉林省模范共产党员”。

“小上海”的由来

新成国成立初期,是国民经济的三年恢复期,我市为了解决地方财政来源和煤矿家属就业等问题,开始筹办地方小型工业。当时在一无项目、二无资金人才、三无设备投资的情况下,本着自力更生创办地方工业原则,在省政府(指辽东省政府)的倡导下,向发达地区学习,从发达地区引进的办法,当时靶心就瞄准了上海,派员去上海进行考察引进项目和技术。从上海“无中生有”地引进了大批项目,如:针织内衣、绒布(含灯芯绒、平绒、金丝绒三种)、丝绸、针织袜、尼龙袜,以及服装制作等纺织工业。还有轻工、化工、塑料加工、油脂化工产品(指香皂、肥皂、甘油、脂肪酸、鞋油等化工产品生产)。在日用塑料用品上,有牙刷、木梳盒、钮扣等。再化工产品有小苏打、糖精、有机染料等。电化工业产品有电解食盐、电解水、氯气、电石、苯钾酸钠、食品防腐剂、硝化纤维、聚苯乙烯、酚醛塑料等。生物制药产品有乳酸钙、柠檬酸等,填补了当时吉林省内市场的空白,被列入东北生产儿童药品的唯一厂家。还以上海模式筹建了东海服装厂。这些行业在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吉林省内小有名气。其特点一是有新产品种类多;二是有雄厚的技术力量;三是学习上海经验取得了成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辽源的糖精每吨卖价最低5万多元,年产量70~80吨,上交国家税金40多万元;灯芯绒产品由四平和梅河口两地百货站全部包销;水晶牌鞋油被东北评为名牌产品;乒乓球生产被国家二轻部定为三大生产厂家之一;尼龙袜是东北唯一厂家;味精生产在吉林省是第一家;纯粮发酵9度龙泉米醋全国闻名,畅销各地;泡沫塑料及人造革生产在省内具有突出地位;我市与吉林大学合作研制出我省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砂子炉项目上应用研制生产的炭纤维新材料为我国原子弹发射所采用,受到国防科工委的首肯,研发人员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奖励。

吉林省委几次派人来我市进行调研,其他市、县的同志也到我市来学习经验。《吉林日报》社曾派以编辑部主任王旭为首的数人到辽源调研工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工厂都有从上海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这些新产品都是以上海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研发主角的。他们很感兴趣,在总结辽源工业发展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辽源是东北“小上海”的美称,这很快在全省传开。

上海人才引进情况

辽源是以煤炭为基础发展煤起来的。当时有大批矿工家属需要安排,财政由供给财政改为自给财政,急需寻找地方财政的来源,这就需要发展地方工业。根据省委(指辽东省)的指示精神,引进工业项目和人才。引项目带人才,原工资待遇不变,给解决住房,生活待遇从优(指补贴了一定的细粮)。

辽源市发展的第一个地方国营企业为针织厂,主要生产内衣。从上海买设备招聘工程师和技工,总计100余人。从此以后,逐渐引进了一批工人,这就为辽源学习上海地方工业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上海工程师江大军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了第一化工厂,生产小苏打,糖精等,后又借聘了上海市化工厂的夏工程师来到辽源,研发生产了电解双氯水。

以上海第一制皂厂工程师陈惠芬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建立了制皂厂,即后来的辽源油脂化工厂,后来发展成为辽源紫禁城香皂厂,生产香皂、甘油、皮鞋油和脂肪酸等产品。

以上海私营塑料厂的潘宝泉技师为代表的一部分技工,建立了辽源市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制品,如牙刷、乒乓球、钮扣等民用生活用品和文体制品。

上海制药厂工程师李道绪、吴兴发来辽源创办了制药工业及生物化工制药厂,生产乳酸钙等产品。

上海市化工厂工程技术人员郭兴汾、王根源来辽源创办了电化学工业,即生产电解食盐和电石、有机化工厂。后来因工业调整将郭兴汾、王根源调入人造革的开发研究为后来的辽源市人造革厂的成立奠定了基础;王根源还参与感光材料的研制。

上海工程师王志昭来辽源创办了味精厂,生产味精和葡萄糖。

由于1953年针织厂迁址到营口,留下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矿山家属就业,又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引进人才,开始创办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以张雪纯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辽源创办了纺织工业,恢复了针织厂又创办了丝绸厂、棉织厂。薛义谋主抓了平绒、金丝绒、灯芯绒等产品的生产;王继昌主抓了丝绸矿业,由上海第一袜厂来的朱科长主持筹建了辽源市第二针织厂。

1960年8月,我们与上海纺织局协商由上海纺织局派上海丝绸工业公司经理陆沛山,上海纺织工事负责人汪剑凡、袁步宽和上海国棉二厂负责人单湘等数人来到辽源,创建了辽源市化纤厂。

其他引进项目及人才情况

在学习了上海引进产品及人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引进人才和产品的领域,更加明确了发展地方工业的目的,把“四新”(指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作为重点。

在引进上海新产品方面,以轻纺工业为基础,扩大到化工行业、电子行业、机电行业中寻求发展。

由于上海引进人才后,上海方面对工程技术人员外流进行了控制。我们把触角伸向全国,继续寻找需要的人才对象。目标选定了天津、河北、辽宁、哈尔滨、长春等地,人才聘请目标重点放在东北。

1960年前后,侧重于电子行业和塑料行业的深加工,如电子行业中由军工需要的通讯方面的雷达设备及试播器等,另一方面持续发展化工行业。

在长春引进人才,主要是在“三所两校”即应用化学所、光机所、地方工业研究所和农业大学光机学院,长春应用化学所研究员李涤非、徐刚、贾正义、闫炳义、吴聚义等人来辽源创办了石油化工厂,增加了石油化工产品的技术力量。李涤非主抓了炭纤维和化工行业生产发展和咨询;徐刚、闫炳义主抓了银粉、锌粉、高级涂料的生产。长春光机所的杨乃森、长春农业大学的吴兴复等人参与了研发工作。

从哈尔滨、沈阳聘请的袁炳义、梁子明、任文修等人来辽源,创办了食品加工厂,生产面包、糖果、香肠、米醋等食品,推动了辽源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指“文革”前),相继又引进了一批人才。1964年以后,从天津大学聘请了王智昭、周步凯等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碳纤维砂子炉化学工业的研究发展,引进项目为今后辽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技术基础。

引进人才主要情况

对于引进的人才大体有三种情况,一是既有学历又有实际经验。如:郭兴汾浙江大学化工系;李道旭上海沪江大学(现上海理工大学)化学系;江大军,上海某大学;李涤非,广西大学化工系;徐刚,南京大学化工系;吴光复,上海复旦大学化工系;沈文玉,浙江大学轻工业学。这些人学以致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工程技术人员的作用。二是虽然没有高等学历,但有一定的技术专长和能力。如张雪纯,从工人技师发展到有实践经验、自学成才的工程师来辽源帮助设计,最后成为有一定素养的实干家,为辽源纺织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引进人才做出贡献。潘宝泉是工人技师出身,掌握塑料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他创制了乒乓球生产线,使辽源市乒乓球厂成为全国三大生产厂家(广州、上海、辽源)之一。陈亚芳是上海制皂厂的工人技师,因研制水晶牌鞋油闻名于全国;王学谦、沈逸之研究生产染料获得了成功。这些工人技师除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外,在生产过程中都发挥出了他们的一技之长。三是新人才引进,引进专门的技术熟练工人。包括高级工人和专业技工。如辽源市人造革厂花辊雕刻工人徐汉栋;棉织厂制绒技师孟金魁等几百人的队伍,他们在生产一线都起到了骨干作用。

(注:由于时间相隔较久,口述人对个别人名字记忆可能有误。)

(作者单位:辽源市档案局(馆))

猜你喜欢
辽源辽源市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辽源鴜鹭湖国家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
浅析辽源市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辽源市优势主导产业分析
辽源市气候特征分析
吉林辽源地区土温室建造技术
辽源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思考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