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
【摘要】学生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与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分不开的。本文采用心理賬户理论中的“非替代性”原则与教学中的案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心理账户来透视学生心理,从而提出相关的教育措施,这对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技校生心理 心理账户 非替代性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227-02
班级授课制从l7世纪发展至今,班级组织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单位,班级管理也逐渐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班级管理是指班级管理者遵循班级管理的规律,运用指导、督促、约束和激励等手段和方法,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在班级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过程,是为实现班级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职能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1]。班级管理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稳定有序发展的班级系统,构建良好环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规范的班级管理离不开必要的制度、要求和一定的奖惩措施,同样的标准落实在不同的学生身上会有不同的体验,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结果,除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等存在差异外,主要是因为学生在看待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按照不同的心理运算规则进行运算。这种运算与心理账户的运算规则分不开的。
技校生的年龄普遍在15-21岁之间,他们的心理状态是处在一个变化复杂而矛盾的发展过程中。心理的发展正趋于成熟,但又未达到成熟,既有积极的一面,又存在消极面。心理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懒散、多变、多疑、自封、意志薄弱、道德沦落、善恶不辨等。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外因也有内因。主要有:(1)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压力重,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受限制,至使成绩差。(2)人际关系影响。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等不和谐,至使心理受影响。(3)受挫折影响之后引发情绪不良或曾受伤害,至使自我观念不正确。教育工作者若能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状况,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这对促进班级管理、优化班级建设意义重大。
心理账户(Mental accounting theory)是行为决策学和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萨勒(Thaler R H)于1980年首次提出,后来经由卡尼曼(Kahneman)和特维尔斯基(Amos Tversky)的发展,萨勒于1985年正式提出了心理账户理论[2]。心理账户最初主要是用于对消费行为的分析,是指人们在心理上无意识地把财富划归不同的账户进行管理,不同的心理账户有不同的记账方式和心理运算规则,在作经济决策时,这种心理账户系统常常遵循一种与经济学的运算规律相矛盾的潜在心理运算规则。心理账户存在非替代性,所谓非替代性[3]是指个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钱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而每个心理账户中的钱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和转换。心理账户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如投资、消费与储蓄等,它还影响到人们的认知活动的过程,如决策、推理与自我控制等[4]。目前国内关于心理账户的有关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它的运用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很少学者把它运用到教育领域。因此,应用心理账户的理论透视学生心理,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措施,这对于指导班级管理,认识班级管理的现象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与学生心理
心理账户存在非替代性,所谓非替代性是指个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把钱划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从而每个心理账户中的钱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彼此之间不能替代和转换。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不同来源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例如,等额的工资和抽奖获得的意外奖金,人们往往舍不得花费辛苦工作挣来的工资,而却会轻易地花掉奖金,是因为人们心理上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账户,工资存在“工资收入”账户,这些钱是通过辛苦劳动挣来的,不能随便乱花,而奖金存在“意外收入”账户,这些钱是恩惠,可以尽情地享用,其实这些钱只要是以现金的形式发展,那么它们在功能和效用上就没有任何差异,但在心理账户中,人们把不同来源的钱分得清清楚楚,意外之财和辛苦得来的钱具有不可替代性。
案例1:小东是班上的劳动委员,他为人正直,乐于助人,热爱劳动,是班里的劳动模范。可是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是他总是很努力地学习,希望有一天成绩能名列前茅。在一次考试后的班会课上,班主任第一个表扬了小东作为劳动委员给同学们起了榜样的作用,又带领班级再一次卫生文明班的称号。第二个又表扬了小东在这次考试中进步很大,总成绩名列全班第八名,这是小东上了技工学校以来第一次最好的成绩。小东在听到第一个表扬后很开心,但是在听到第二个表扬后会更开心,因为成绩的进步是他经过付出很大努力的结果,而作为劳动委员把班级卫生管理好是他义不容辞也是比较容易办到的事情。他把这两个表扬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因此感受是不一样的。
班级管理者应该细心观察,把握学生的心理感受,了解学生的不同的关注点,根据他们的表现给予他们表扬可以及时强化他们的行为。案例1中若是班主任只是表扬小东为班级争得荣誉,而忽略了他考试进步的感受,小东可能会感到失望,可能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肯定,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另外,学生的压力来源也是各个方面的,有来自父母的,老师的,也有来自自己的,如果是外界的压力,学生比较难于接受,而如果是自身的压力,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在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得知,父母老师整天会唠叨他们,要他们怎样学习,还会说谁做得比他们好,如果不认真学习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总给他们施压,其实他们都懂这些道理,但是受不了他们整天唠叨,这样便没有动力去学习。他们也会拿自己跟同学比较,会发现自己有哪些地方不如其他同学,这样也会有一定的压力,但却懂得想办法去做一些改变。学生把外界压力和自身压力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里,对外界压力他们都会产生抵触心理,班级管理者学会如何引导学生把外界压力转换成自身压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之处,让他们更有动力地去学习。
第二,不同消费支出的心理账户之间具有非替代性。卡尼曼有个著名的“听音乐会实验”,其问题设置和实验结果如下:比如说你今晚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美元,要出发时发现把最近买的价值200美元的电话卡弄丢了,结果大部分人仍旧会去听音乐会。但如果是另一种情况,假设你昨天花了200美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弄丢,想去听音乐会必须再花200美元买票,结果大部分人不会再去了[5]。从损失的金钱数量上看并没有区别,但由于人们从心理上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消费支出账户中,而不同类别的消费支出账户具有非替代性,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而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案例2:假如你是很喜欢上体育课,但是老师却在上课前宣布下一堂体育课不上了,换成你头痛的英语课,你会有什么感受?相信大部分的学生都会说很不开心,而且他们说这样调课的话,他们没什么热情上课,很难集中注意力,因为总会在想这节课本来是上体育的,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一个星期难得有几节可以活动的课程,如果利用这些仅有的几节课换成专业课,学生们的心理肯定不平衡,上课也没有什么激情,效率也不高。
由案例2可见学生一般会把体育、手工等喜欢的科目归在“娱乐账户”,而把语数英以及专业课等比较枯燥的科目归到“学习账户”,同一个时间段所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他们会归到不同的心理账户。如果不是在恰当的时候用“学习账户”去替代“娱乐账户”,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到上课效率。这个原则提醒班级管理者尽可能不调动学生的课程,如果必须调动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感受,把处在同一个账户的科目进行调动,而避免在不同的账户里调动课程。同样,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会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总期待能够成功,但往往失败是难免的,他们也会对自己的失败进行归因,然后把失败的结果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里,比如有的人会说“我这一次考试考砸了,是因为这一次试卷太难了,所以这一次失败是可以原谅的”,有的人也会说“我这一次考得不好是因为我昨天晚上看电视看太久了,没有把书复习完,自己的自制力太不好了,自作孽不可活”,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考试失败,但是他们由于不同的分析造成的影响会不一样,如果是负面的影响一直累加的话,学生可能会降低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好,老师在引导学生对自己考试失利分析时应该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找原因,尽可能将失败归结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降低他们的失败感,增强他们的自我成功的期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第三,不同存储方式的心理账户之间存在非替代性。人们对自己的财富在心理上会划分为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6]。固定賬户的钱如果有了预定的开支项目,人们一般不愿意由于临时购买计划挪用这笔钱,而希望通过临时账户的钱或者是其他方式筹集这笔钱。当某笔开支发现不同心理账户时,人们宁愿出高额利息去贷款,也不愿挪用存款,即使他们的财富不变,但心理感觉不一样,固定账户和临时账户具有非替代性。
案例3:例如:有些技工学校周五下午一般都是不设置课程的,学生们可以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回家。如果某一天有个老师说要把课调到周五下午来上,这个时候无疑给学生们带去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原本很好的计划就因为调课而打破了。很明显,周五上课的气氛肯定没有那么好,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会降低很多。
根据心理账户解释,学生对周五下午不用上课的时间存在“固定账户”,而讲突然要上课的时间存在“临时账户”里。如果硬要学生留下来的话,学生可能也不会用心去上课,肯定会心不在焉。这一现象启示教师在教育中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不要去破坏他们的“固定账户”,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该做什么的时候就让他们去做什么。第二,教师不能为了成绩而占用学生一些课余时间,这样不仅不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且让他们产生抵抗情绪,反而会事倍功半。
二、小结
综上所述,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很多班级管理中的现象,特别是对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具有极大参考价值,还可以给班级管理者带来很多教育启示,帮助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心理账户的理论很多,本文只列举其中的“非替代性”原则,还有更多的教育启示蕴含在其中,只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思考、学习,相信可以探索出心理账户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更多的实际操作用途,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吴秋芳.班级管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第1版,4.
[2]李爱梅,凌文辁.心理账户的非替代性及其运算原则.心理科学,2004,27(4):952-954.
[3]魏勇刚,李红.心理账户的作用机制与儿童认知发展.心理科学,2007,30(6):1514-1516.
[4]李爱梅,肖胜,凌文辁.经济论坛.从“心理账户”透视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2004,16-17.
[5]Tversky A,Kahneman D.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1981,211:453~458.
[6]李爱梅,肖胜,凌文辁.经济论坛.从“心理账户”透视人的非理性经济行为.2004,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