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铮铮
【摘要】印尼侨文化是一笔财富,其鲜明的文化特色,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将幼儿园教育内容扩展到儿童生活中,与本土文化相整合,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和文化背景。
【关键词】领略印尼风情文化 开发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47-02
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是幼儿园教育的应然选择。寻找侨文化是我们在实施回归自然与生活化教育课程中的一个内容,从创园初始至今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在模索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获得很多宝贵经验和心得。我们找出侨文化课程资源的利用模式,挖掘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民俗文化,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孩子萌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使其在健康、愉悦的环境中成长。
一、寻找源于生活的民俗风情文化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动教材”。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我们旨在将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幼儿学习的大课堂,挖掘富有情趣,有利于激发幼儿身心发展的风俗文化,遵循情感陶冶原则,游戏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让幼儿在感知、探究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秉承“融多元文化创阳光乐园”的理念,采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挖掘有关印尼文化内涵,让幼儿亲身感受,体验印尼人们的生活习俗及制作糕点的方式,感受印尼音乐舞蹈的独特,同时也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印尼风俗文化。
在寻找侨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通过观看课件、参观归侨历史博物馆、走进归侨之家,从中领略侨文化的历史。我们从侨文化的众多类别中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侨乡气息的印尼文化教育内容。我们把这些资源分成了三大类:美食文化、歌舞文化、建筑文化。其中美食文化包括:黄姜饭、沙爹、薯饼、千层糕、糯米条、九层糕等等;歌舞文化包括:巴厘岛、木瓜恰恰恰、哎呦妈妈、异域风情等;建筑文化包括:奇葩、浮屠塔、毛草亭子。将这些资源整合,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在与幼儿互动的基础上有目的地生成一系列主题活动。
二、寻找源于幼儿生活的学习环境
蒙台梭利说:“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环境是重要的资源,是隐藏的教师,孩子吸收环境中一切有用的知识而成长。在幼儿园,孩子眼睛所触及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是美的。幼儿只有生活在一个充满自然、和谐色彩的情境中。基于这个理念,创设环境时,我们结合印尼风俗文化资源把家乡的特色融汇进去。
为了让幼儿能切身感受印尼风俗文化,我们挖掘并利用本土教育资源,让孩子“与环境对话”。园内种植具有东南亚特色的果树:“芭蕉树、木瓜、人心果、黄皮果、莲雾、释迦果等,用防腐木防造的印尼亭子、桥、房子及连廊,随处可见的柱子、槟榔树干都画有印尼特色的图腾”。创设“东南亚风情园”“美食劳作室”“华侨农场”等区域环境,开展了“印尼美食”“别样建筑”“印尼恰恰恰”等异域风情主题活动,成功地将侨文化渗透于学园的每一个角落,即具有教育性和艺术性,有着直接的熏陶作用,也使幼儿园弥漫着浓浓的印尼文化气息和生活情趣。从欣赏、品尝、制作印尼归侨的美食、印尼舞蹈、了解印尼建筑等方面向幼儿介绍异域风情,让其初步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寻找源于幼儿生活的活动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指導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句话充分体现了自制玩具在幼儿的生活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收集及简单的制作,大大培养了他们的探索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印尼特色的材料。竹条、椰子壳、稻草、棕榈、木片、树叶、各种印尼香料等自然物品在这里随处可见,于是我们将这些材料引进到班级区域中:美工区,引导幼儿用小竹条制作做印尼乐器;用椰子壳做面具、棕榈毛拼贴印尼房子;提供木片让幼儿画印尼图腾。劳作区,提供糯米、肉末、香蕉叶、豆皮、马铃薯、花生等材料,引导幼儿制作糯米条、薯饼等。通过与材料的互动,真正让幼儿体验感受制作的乐趣,从而获得丰富的生活经验。
总之,来源于生活的课程最亲切,产生于侨文化课程最有生命力。陶行知先生强调“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走进自然和生活,将侨文化环境中的优质资源转化为课程建设的优势,有利于建构富有园本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有利于幼儿感受异国文化情趣,寻找乐趣,体验童趣,满足兴趣,形成对家乡、对侨文化的深情厚意和无限依恋,从而获得生命自由健康完整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淑英.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有效运用.教育理论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5.
[2]陈大琴.基于本土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学前教育研究.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