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琴
阅读是写作的前提,而写作则是阅读由量到质的飞跃发展。中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阅读储备,心中无“墨水”,他们在面对写作时自然处处碰壁。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吮吸写作的甘露呢?笔者以为应注重“读写结合”,以“读”助“写”,从而提高学生写的热情与信心。
一、在阅读实践中穿插写作指导
语文文本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它既是教学内容的输出窗口,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在处理语篇阅读时,在生动的阅读情境中教师应该唤醒学生对优美词句的感知;在品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强化识记,并适时与日常写作悄然地联系起来;在学的基础上,引发用的热潮。
如,在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这篇课文,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四件难以忘怀的往事,分别为观图画:(小时候看《水浒传》插画);读诗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听讲课(两位国文老师诵读诗歌的情状);聆教诲(老师关于读书的教诲)。这四件事发生的时间不一,地点不同,看似零散,作者却能够以承上启下的过渡语段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事与事之间紧凑而又自然。
这个写作技巧对于初中生来说尤为难能可贵。大部分学生在写作童年趣事、班级轶事、我最难忘的老师时,往往犯了前后分离的毛病,导致了文章的脱节。为了提高学生在处理过渡时的写作技能,我创设了以“寻找‘摆渡人”为主题的小组探究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活动,寻找连接四件事情之间的过渡句、段,并说说它们的妙处在哪儿。在点拨总结时要由阅读指向学生们的日常写作,把“如何承上启下,自然过渡”作为专题,提出了几个小任务(给出段落,引导学生们设计过渡语、段)。通过这种由阅读自然引出的写作探究,更加具有影响力与说服力,容易引发学生自觉地关注与主动学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益处。
二、在句段仿写中建立语言宝库
句段仿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可将仿写与阅读巧妙地结合起来,以阅读创设任务情境,巧设阶梯小任务,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读的过程中激发他们模仿的热情,把仿写由硬生生的写作任务变成阅读过程中的小插曲。
教学《写作:以“交往”为话题进行写作》板块时,大部分学生对写人记事并不陌生。但细心听他们讲诉时,就会发现他们的描述及表达,乱无章法,全凭“心情”,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缺少条理。为了帮助学生梳理写作条理,引导他们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描述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可以设计了一个“我眼中的……”仿句连连看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身先士卒”,为学生介绍了“我和我的课代表”之间的小故事;然后鼓励学生开展“真心话大冒险”的活动,以“交往”为话题,说一说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往,这样激发了他们情感体验,引发“说”的愿望。在这样将读与说结合到写的过程中,以生活原型的小故事,引发学生表达的积极性。由此一来,原本以“交往”为作文任务摇身一变,成为了轻松又有趣的“话生活”,不仅凸出了“交往”的中心,而且提高了学生表达的方向性与条理性。
三、在课外读物中累积写作技巧
要想让学生“胸有成竹”“下笔如神”,仅仅凭借教材中现有的阅读教学及写作练习,无法为学生的写作乃至日常的语言应用提供涓涓细流。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小组探究的形式,开展“读吧!少年!”等班级课外阅读主题活动。活动以周期循环,教师要精心准备课件及导学案,设计阅读主题,推荐书目,给出活动任务,引导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小组活动,并展现小组活动成果。
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篇内容都围绕“爱国情怀”这个中心展开。因此,在诵读欣赏“革命烈士诗二首”时,可由此向外辐射,为学生推荐了海子的《以梦为马》、舒婷的《致橡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尤其是午讀时间,就这两首现代诗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前,为每个小组分发了导学案及作品,要求学生通过导学案的指引,自行开展阅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汲取知识养分的同时,尝试吐出自己的个性化创造,丰富了写作教学的内容,活化了我们写作训练的方式。
正如古言,开卷有益。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巧妙地将“读与写”有机整合在一起,以读激发写的兴趣,以读提高写的技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吸收养料,在写作的过程中尽显自己的才华,以读写的力量,焕发写作教学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