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旺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阅读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新课程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创设宽松民主的个性化阅读氛围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有着独特的生活经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别于他人的思维方式,教师的“统一要求”、“标准答案”往往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课堂上,我常以“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回答”、“谁还有不同的想法”,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也常常能听到令人耳目一新的回答。此外,我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敢于不唯书、不唯师。对于学生的“挑战”,只要他们言之有理,我都能予以肯定。课堂上,我还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言论自由”,放手让学生“我口说我心”,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维碰撞、迸发智慧火花的过程;鼓励学生“唇枪舌剑”展开辩论,辩论中,他们彼此互相倾听、互相阐述,不断展现自我、张扬个性,不断接纳别人,实现自我超越。此外,对于学生的“插话”、“抢答”,我总能欣然接受,因为“插话”、“抢答”留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更让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了解放。总之,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努力创设这样的氛围。
二、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学习基础各不相同,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和感悟课文。例如,在教学《燕子》这课时,我就尝试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学生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轻声朗读,边读边思考;有的快速默读,边读边旁注;还有的分小组合作学习……尽管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对学生来说却都是行之有效的。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阅读材料
德国美学家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生命,是读者的阅读赋予了作品无穷的意义。而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我们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如童话《七只母鸡》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对七只母鸡各自的做法进行评价,要求各抒己见,不隐藏自己的观点,大家公认讲得好的,教师给予表扬奖励。此时,学生都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只黑母雞太粗心大意,桥板坏了竟然看不见,因而落水差点丧命,她应该接受教训。”“第二只母鸡有勇无知,她不会水而盲目跳水,救人动机虽好,但此举无济于事,且容易丧生,是非常危险的。”……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而有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因为她先扔下树枝把落水的母鸡拽住,没让大水冲跑,这样才能给会水的鹅、鸭赢得时间跑来救落水的母鸡,否则两只母鸡可能被水冲走淹死了。教师对大部分学生评价“第七只母鸡做得最好”与个别学生评价“第六只母鸡做得最好”这两种不同的意见,都给予尊重,给予鼓励,并对敢于谈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
四、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的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如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笔者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受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总之,个性化阅读体现了“生本”思想,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所必需的。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差异,鼓励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