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登峰 邵伟
内容提要:本文以中国与中亚五国2000-2015年各类商品的贸易数据为基础,采用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和双边贸易综合互补性指数,探析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商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构建贸易引力模型,对中国出口中亚五国贸易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的各类商品基本不存在竞争,除动植物油、油脂和蜡外,其他各类商品均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与中亚五国GDP总量、中亚五国对中国贸易依存度、双边是否为WTO 与 SCO 成员国等变量对中国出口起积极作用,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距离、伙伴国人口、人均GDP差值等变量则起阻碍作用;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出口贸易尚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可供开发,出口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潜力基本处于最优,出口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贸易潜力属于再造型。
关键词: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出口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48X(2017)03-0093-09
收稿日期:2016-12-05
作者简介:崔登峰(1978-),男,河南平顶山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区域经济;邵伟(1992-),男,湖北十堰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
基金项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3YB0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文社科基地-兵团屯垦戍边研究中心招标项目,项目编号:ZX1501;新疆自治区人文社科基地-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招标项目,项目编号:XJEDU20115c03。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出口中亚五国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767亿美元快速激增到2015年的1756亿美元,增长了近23倍,其中中国出口额占中亚五国进口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723%增长到2015年的296%,已超越俄罗斯成为中亚五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国。为进一步加强双边在经贸、科技、金融、投资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了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构想,这标志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但由于近两年中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中亚五国经济也因俄罗斯经济下滑、卢布贬值和西方大国的经济制裁等受到影响,双边经贸合作面临巨大挑战。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贸易总额减少了近124亿美元,其中出口减少近65亿美元,進口减少59亿美元,中国出口额占中亚五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下降了23%。面对新的严峻形势,中国应该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进一步打开双边市场,提高贸易效率;如何通过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来适时调整对不同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如何在新环境下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出口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关于双边贸易问题,国外研究相对较少且主要是针对双边贸易的现状、贸易制度、交通运输条件、中国出口中亚国家的商品结构等方面的分析(Gael Raballand,2007;Clemens Grafe,2008;Madan BRegmi,2012;Farrukh Suvankulov,2012),不仅缺乏对双边具体类别商品贸易的实证分析,更忽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作用。国内研究文献一方面从双边贸易现状、规模、结构和模式出发,考察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或竞争性。布娲鹣·阿布拉(2008)、李婷(2011)、齐晓辉(2016)主要从双边贸易的现状和结构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研究表明,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市场集中度较高,双边农产品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龚新蜀(2014)、陈俭(2014)对中国出口中亚五国农产品的贸易现状、贸易模式的分析表明,中国目前出口中亚五国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及活动物这一类,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失衡,出口产品的竞争性在不断下降;朱新鑫(2011)综合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的两个方面,以现状、规模、结构为出发点,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总体上竞争性微弱、互补性很强。另一方面的研究文献主要通过建立引力模型来测算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黄涛(2015)通过进出口国的GDP、人均GDP、人口、距离、农业产出增加值等变量测算了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在主要农产品的贸易潜力;高志刚(2015)在以上变量的基础上,第一次引用关税税率这一变量测算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潜力;张亚斌(2016)通过引入中亚国家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和贸易国的外贸依存度变量,详细测算了双边的贸易潜力;袁洲(2016)在常规的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探索性的引入了金融参与程度、伙伴国出口商品结构变量对中国贸易的影响因素和贸易潜力进行分析,并发现它们对双边贸易潜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发现,研究缺乏从竞争性、互补性与潜力三方面对全部商品(SITC0-9类)①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忽略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这一重要变量对中国出口中亚五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利用UNCOMTRADE数据库全部商品数据,以双边商品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为基础,通过引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这一变量,建立更完善的贸易引力模型,从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及潜力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为在 “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中国更好的发展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二、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竞争性分析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对贸易指数分析
由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差异性,双方在各类商品的出口方面表现出各自的比较优势。为更全面准确测度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商品的出口比较优势,本文运用具有代表性的由Balassa(1965)提出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该指数是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考虑一国商品的出口竞争优势时,将本国从外国的进口也纳入进来,充分展现了一国商品在进出口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计算方法如下:
RTAia=Xia/XraXin/Xrn-Mia/MraMin/Mrn(1)
其中,Xia与Mia分别为i国出口和进口商品a的价值;Xin与Min分别表示i国出口和进口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Xra与Mra分别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出口和进口商品a的价值;Xrn与Mrn分别表示除i国外其他国家出口和进口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当RTA>0时,表明i国a商品具有出口竞争力,相反则表明i国a商品不具有出口竞争力。
根据相对贸易优势指数计算结果②,从中国与中亚五国出口的全部商品来看,中国主要在SITC0、1、5、6、7、8类商品方面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尤其在SITC7、8类商品出口竞争优势最明显,说明我国当前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中亚五国由于资源禀赋差异,主要在SITC1、2、3、5、9类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尤其在SITC2、3、9类商品出口竞争优势最明显,说明中亚五国主要依靠资源密集型商品形成了强大的出口竞争力。
从中国与中亚各国出口的各类商品来看,在SITC0、1类商品方面,中国一直保持着微弱的竞争优势,而中亚五国除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具有一定的出口竞争优势外,其他三国均处于劣势,其中乌兹别克斯坦SITC1类商品出口竞争力已超越中国,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在SITC2、3、9类商品方面,中国出口竞争力一直处于劣势,而中亚五国除塔吉克斯坦在SITC3类商品上处于劣势外,其他四国在这三类商品上均拥有超强的出口竞争力,其中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分别在SITC2、3、9类商品上的出口竞争力都遥遥领先于中亚其他国家,且竞争力都在不断增强。在SITC4类商品方面,中国总体上是处于劣势,中亚五国除哈萨克斯坦具有相对较强的竞争优势外,其他四国与中国一样均处于劣势;但随着近年来中国对该类商品进出口总额的不断减少,使中国在2015年竞争力由劣势转为优势。在SITC5、6、7、8类商品方面,中国一直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SITC7、8类商品出口竞争优势最为明显,中亚五国除乌兹别克斯坦在SITC5类商品、塔吉克斯坦在SITC6类商品方面具有相对较弱的出口竞争优势外,其他三国在这四类商品中均处于绝对劣势。
(二)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分析
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仅测算了一国商品出口竞争力的大小,但是究竟两国的商品是否存在竞争,还要看两国所出口的商品是否集中于同一个市场,如果两国同类商品出口竞争力都很强且市场又相同,则存在競争关系;如果市场不同,则在该商品上两国不存在竞争关系。因此,本文采用由Glick and Rose(1999)提出的关于测度商品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ESI)来衡量任意两国在第三方市场(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性,计算方法如下:
由表1可知,从总体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商品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除2000与2001年)均在30以下且呈不断下降趋势,这表明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商品的总体相似度指数不高,彼此之间竞争关系微弱,或不存在竞争。
从中亚各国来看,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在2000-2015年均超过30,且大致呈现上升趋势,这表明中国与其商品出口结构趋于收敛,在世界市场上存在一定竞争,但竞争并不激烈。其中,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竞争主要在SITC6类商品,与乌兹别克斯坦出口竞争主要在SITC7类产品,这两类商品出口相似度指数均在17左右,而其他类别商品出口相似度指数都在5以下,说明两国商品出口竞争微弱。而中国与中亚其他三国出口相似度指数都比较低,各类商品的相似度指数也均在5以下③,所以中国与它们之间也基本不存在竞争。
通过以上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各自出口商品竞争力(相对贸易优势指数)与市场竞争性(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综合分析可知:虽然中国主要在SITC0、1、5、6、7、8类商品具有相对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中亚五国主要在SITC1、2、3、5、9类商品具有相对较强的出口竞争力,但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世界市场上无论出口全部商品还是各类商品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均比较低,由此得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口竞争力均十分微弱,或不存在竞争。
三、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互补性分析
(一)基于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的综合分析
通过上文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RTA)和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ESI)均显示双边的商品贸易基本不存在竞争,但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商品贸易是否会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呢?本文接下来将运用于津平(2003)提出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来进行分析,该指数用公式可表示为:
根据表2可知:中国出口对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进口全部商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基本在所有年份均大于1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对其出口全部商品与该三国进口全部商品的互补性比较强;而中国出口对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进口全部商品的互补性指数基本都在1以下,但增速比较快,表明中国与这两个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并没有完全发挥,总体不是很强。而从中亚五国出口对中国进口全部商品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来看,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对我国的贸易互补性基本在所有的年份均大于1,而其他三国在2010年以后才达到对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1的水平,充分说明虽然中亚五国对中国的贸易互补存在明显的不一致,但近年来总体上互补性有所增强。
从中国与中亚五国全部商品的贸易互补性分析发现,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贸易互补性一直以来均较强,远高于中国与其他三个国家;与土库曼斯坦的贸易互补性在2010年后开始逐步增强并不断上升;而与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贸易互补性相对较小,但中国与其互补性指数增长较快。总的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整体上具有较强互补性。但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双方贸易互补问题,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类别商品的互补性展开研究。
(二)各类商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本文选常用的显性比较优势和显性比较劣势指数对中国与中亚五国2000-2015年各类商品贸易互补性进行测算。表3列出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存在互补程度最高的几类商品(括号内为互补性数值)④。为了准确地反映各类商品互补性大小,本文借鉴武敬云(2012)对贸易互补性指数的分类标准,将其分成四个级别:将贸易互补性指数大于1的定义为“一级互补”,将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到05-1之间定义为“二级互补”,将贸易互补性指数介于02-05之间的定义为“三级互补”,将贸易互补性指数小于 02 的定义为“四级互补”。鉴于篇幅,本文重点列举并分析贸易双方为“一级”与“二级”互补的商品。
由表3可知,中国出口商品与中亚五国进口商品存在“一级互补”的有3类,分别是 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存在“二级互补”的商品主要有3类,分别是SITC0(食品活畜)、SITC1(饮料和烟草)、SITC5(化学及有关商品)。中亚五国出口商品与中国进口商品存在“一级互补”的商品有4类:分别是SITC2(粗材料,不能食用,除燃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9(未分类商品),存在“二级互补”的商品有3类,分别是SITC1(饮料和烟草)、SITC5(化学及有关商品)、SITC8(杂项制品)。所以,从中国与中亚五国存在互补性的各类别商品来看,双边除SITC4(动植物油、油脂和蠟)外,其他商品均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且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而中亚五国出口与中国进口商品的互补性主要集中在资源密集型商品。
通过以上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往来的全部10类商品基本不存在竞争,且中国在SITC0、5、6、7、8类商品方面拥有出口竞争力,而中亚五国在SITC1、2、3、5、9类商品方面拥有出口竞争力,双边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所以,无论是从全部商品还是从各类商品分析均表明,双边商品贸易除SITC4类商品外,其他类别商品基本均不存在竞争,反而存在较强的互补性。由此可以得出以下推论: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存在弱竞争、强互补,双边贸易具有很大的发展与合作空间,贸易潜力广阔。但为进一步验证以上判断,本文运用研究贸易潜力的主流方法——引力模型,主要从中国出口中亚五国商品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
四、中国出口中亚五国贸易潜力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各变量说明
贸易引力模型是国际贸易领域最常用来测算两国之间贸易影响因素的重要模型,后经国内外学者不断修改和扩展,将很多新的变量引入进去,如人均GDP、人口、文化、是否属于同一贸易集团等,使得该模型运用更加广泛。但从前人现有研究来看,并未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标引入模型,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影响双边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Selahattin,2000;ChouW,2000;Baharumsmhah,2001),因此本文以 Linnemann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结合贺书锋(2013)的研究,首次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引入,并充分考虑将WTO与SCO(上合组织)等变量加入,构建了更为完善的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
关于被解释变量含义、预期影响资源来源和描述性统计说明见表4。
(二)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1基于全部商品的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基于2000-2015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全部商品的面板数据,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普通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计(Pooled OLS),研究结果由表5所示。从表5第二列可以看出,该模型调整后的R^2为09355,表明该模型所引入的变量可以在9355%的程度上来解释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额变动情况;另外,通过对模型中各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得出模型方差膨胀因子为427,表明各变量之间基本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此外,采用了自然对数极大压缩了方差较大的变量,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异方差问题。所以,本文最终得出了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潜力的方程:
从以上方程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条件下,中国的GDP总量每增加1%,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额将增加236%,而中亚五国的GDP总量每增加1%,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额只增加025%;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每上升1%,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将减少657%;进口国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每上升1倍时,我国的出口额将增加59倍;中国与贸易国均是WTO或SCO成员时,则出口贸易额将高于非成员国104%和927%;此外,双边距离、人均GDP的差值和进口国人口数量等因素则对我国出口贸易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
2.基于具体各类商品的出口贸易潜力影响因素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GDP、中亚五国GDP、距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等变量显著影响中国对中亚五国整体出口商品贸易潜力,而对具体各类商品出口潜力是否会产生相同影响,有待进一步探析;此外,对具体类别商品出口潜力影响的研究,也可作为对以上模型的稳健性检验,有助于提高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基于前文双边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得出结论, 本文主要对SITC0、6、7、8类商品展开研究(具体结果见表5)。
通过表5研究发现:总体上各因素对不同类别商品的出口影响与对全部商品出口影响的显著性相似,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高,方差膨胀因子都在5以下,说明各变量基本不存在共线性,同时模型的稳健性也较好。但同时也发现,针对各类商品,同一变量对其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GDP总量对SITC6类商品、中亚五国的GDP总量对SITC7类商品、是否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对SITC0类商品、是否加入WTO对SITC6类商品出口影响最显著,而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对SITC6类商品、两国距离对SITC8类商品出口阻碍最显著。
由以上对全部和分类商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GDP总量、距离、是否为WTO成员国三要素是影响中国出口贸易最重要的因素,中国GDP每增长1%比中亚五国GDP每增长1%所带来的出口增长变化更显著;而其他因素,如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进口国对我国的贸易依存度、进口国人口、是否为SCO成员国等变量会因出口商品类别的差异而对中国出口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充分开发对中亚五国出口贸易潜力时必须适当考虑商品类别,结合双边商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尽可能减小出口阻力,提高出口份额,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3.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商品贸易潜力分析
贸易引力模型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对影响双边贸易各因素的大小的测算来评估双边贸易的理论值,用该理论值与双边实际贸易额进行比较就可估算出双边的贸易潜力。借鉴高志刚(2015)的贸易潜力分类方法,将研究结果分为3类:当贸易潜力大于1时,称为“潜力再造型”,这种类型贸易伙伴间的贸易潜力非常有限,此时要积极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来拓展贸易发展空间;贸易潜力等于1时,表明贸易处于最优状态;贸易潜力小于1时,称为“潜力巨大型”,表明伙伴间的贸易潜力很大,市场尚未达到饱和状态,双方应尽量排除双边贸易障碍以推动贸易的快速发展,结果详见表6。
基于上表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出口贸易潜力除2015年外均属于潜力巨大型,总体变化十分平稳。进一步研究发现,2015年中哈出口贸易潜力变化,主要归因于中国GDP增长放缓的同时,哈萨克斯坦经济也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致使中国出口哈萨克斯坦貿易减少了4285亿美元,所以它低于估计值,两国贸易潜力转向了再造型。但哈萨克斯坦作为中国在中亚地区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自2000-2014年,中哈出口额增幅达到9529%,特别是在2012年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正式运营以后,出口贸易更是突破历史。因此,未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贸易合作还有广阔的发展潜力。
(2)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出口贸易潜力在大部分年份均属于潜力巨大型,总体波动较小。尤其随着中国2009年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第一大进口贸易伙伴以来,贸易潜力始终在1左右。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中亚五国中最早加入WTO的国家,在中亚地区贯穿南北、联系东西,是中亚商品的集散中心,也是中国在中亚地区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中国通过其可将商品运往欧洲市场。因此,未来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贸易潜力依然十分广阔。
(3)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出口贸易除2009与2010年外均属于潜力再造型,但波动较大,当前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总量较小。多年以来,中国主要向塔吉克斯坦出口SITC6与SITC8类商品,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平均以10%左右的年增速快速提升,截止2015年该商品出口额已达到中国对塔吉克斯坦出口商品总额的666%,但中国对塔国的出口总额却仅有12亿美元,且随着当前塔吉克斯坦经济不断快速下滑,国内失业率和通货膨胀持续走高,中国未来对其商品出口增长将会面临巨大压力。
(4)中国与土库曼斯坦出口贸易潜力在2008年之前基本都属于潜力再造型,之后的年份基本都在1左右波动,出口商品结构较好。土库曼斯坦作为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对各类能源资源出口,2014与2015年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下跌,加之国内通货膨胀较为严重,对中国出口该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中国未来对其出口贸易中,必须适时调整出口商品结构,积极开拓新的贸易合作领域,扩大贸易合作空间。
(5)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出口贸易潜力在所有的年份均属于潜力巨大型,说明我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贸易尚有巨大的市场可以挖掘。乌兹别克斯坦拥有中亚五国最多的人口,其GDP总量2015年达到667亿美元,近年来该国经济强劲增长,推动了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年年攀升,并在SITC0、6、7、8等类别商品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但由于当前两国交通并不通畅,货物运输主要依靠铁路,又必须经过哈萨克斯坦转运,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中乌两国贸易发展。今后,双方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指导下,一方面要强化出口商品类别互补性,另一方面要加快与乌方互联互通建设,增强贸易便利化,推进区域自由贸易合作。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双边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和出口贸易潜力三个方面的实证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无论是对中国与中亚五国进出口全部商品还是各类商品的相对贸易优势指数、出口市场的相似度指数分析,均表明双边商品在世界市场上基本不存在竞争。第二,通过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在世界市场上进出口全部商品的互补性分析发现,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贸易互补性一直较强,与其他三国互补性整体相对较弱,但从2010年开始互补性逐步增强;在进出口各类商品互补性方面,双边除SITC4类商品以外,其他类别的商品都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其中中国出口对中亚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商品有SITC0、6、7、8类,存在“二级互补”的商品有SITC0、1、5类;中亚五国出口对中国进口存在“一级互补”的商品有SITC2、3、6、9类,存在“二级互补”的商品有SITC1、5、8类。第三,中国对中亚五国的出口贸易潜力总体上处于巨大型。其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贸易潜力最大,基本一直属于巨大型;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潜力基本属于最优状态;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贸易潜力属于再造型。
基于以上研究,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国在提升市场竞争力、培育中亚市场开发潜力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以“五通”为导向,着重从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和出口贸易潜力出发,尽快完善双边铁路、公路、管道、航空等复合型交通网络建设,实现贸易便利化。第二,要加强双边在各类能源资源领域的合作开发、在初级商品和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加工和物流配送。第三,要适当调整对各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其中对哈萨克斯坦要继续保持当前出口商品结构,同时适当加大对SITC4类商品进口;对乌兹别克斯坦应进一步加强对SITC0、SITC7类商品的出口,适当减少对其SITC2类商品的依赖;对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应加大对SITC5、SITC7类商品的出口,进一步增强互补性;对土库曼斯坦要尽量平衡进出口商品结构,适当减少对SITC2、SITC3类商品的进口,加强对SITC5、SITC7类商品出口。
注释:
①根据国际贸易SITCREV3 两位数分类标准,将全部商品分成10类,SITC0——食品和活畜;SITC1——饮料和烟草 SITC2——粗材料,不能食用,除燃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剂和相关材料;SITC4——动植和植物油,油脂和蜡;SITC5——化学品及有关商品,不另说明;SITC6——主要以材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未分类商品。
②因篇幅所限,在此省略了中国与中亚五国相对贸易优势指数表,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③因篇幅所限,在此省略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出口各类商品出口市场相似度指数表,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④因篇幅所限,在此省略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商品贸易互补性指数表,如有需要可向作者索取。
参考文献:
[1]Gael Raballand,Agnes Andresy.Why should trade between Central Asia and China continue to expand[J].Springer,2007(5):235-252.
[2]Clemens Grafe,Martin Rasier,Toshiaki Sakatsume. Beyondborders-Reconsidering regional tradein Central Asia[J].Joumal of Comparative Eeonomies,2008(36):453-466.
[3]Madan B,Regmi,Syinya Hanaoka. Assessment of intermodal transport corridors:Cases from North-East and Central Asia[J]. Research in Tansportatio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2(5):27-37.
[4]Farrukh Suvankulov, Yunnus Guc.Who is trading well in Central Asia?A Gravity analysis of Exports from the regional Powers to the Region[J].Eurasian Journal of Bussiness and Economics,2012,(5):21-43
[5]布娲鹣·阿布拉.中国农业及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104-109.
[6]李婷,李豫新.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1):53-62.
[7]陈俭,布娲鹣·阿布拉.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78-89.
[8]黄涛,孙慧,马德.“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与中亚贸易潜力的实证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引力模型[J].新疆社会科学,2015(1):79-85.
[9]高志刚,刘伟.“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34.
[10]袁洲,何伦志.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贸易关系分析与中国应对——基于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研究[J].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41-50.
[11]Balassa B. Tradeliberalization among Industrial Countries:Objectives and Alternatives[M].New York:Mc Graw-Hill,1965.
[12]Glick R.,Rose A.M.Contagion and Trade:Why are Currency Crises Region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1999, 18(4):603-617.
[13]于津平.中國与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间的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J].世界经济,2003(5):33-40.
[14]Selahattin. D.Aggregate Supply,Domestic Absorption,and Term and Trade:A structural Decomposition of the US[J].Trade Balance.The internal Trade Journal,2000,14(2).
[15]Chou W.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 and Chinas export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2000,28:61-79.
[16]Baharumsmhah.The effects of exchange rate on bilateral trade balance:new evidence from Malaysia and Thailand[J].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1,15(3).
[17]贺书锋,平瑛,张伟华. 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3(8):3-12.
A Study of Trade Competitiveness, Trade Complementarity and Export
Trade Potential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ountries
CUI Deng-feng, SHAO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0, China)
Abstract:By using SITC goods trade data in 2000-2015 retrieved from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ountries, this paper uses relative trade advantage index, product export similarity index and comprehensive bilateral trade complementary index to analyz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of all kinds of goods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ountries, and analyzes trade influence factors and trade potential of China′s export to Central Asia Countries by trade gravitational model that is built by introducing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of RMB.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competition for all kinds of commodities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Countries, and there is strong complementarity among all kinds of commodities except animal and vegetable oils (SITC4); the variables of total GDP of China and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the trade 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 countries on China, whether they are WTO and SCO Member States each other,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s exports, but the variables of RMB 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distance, partner population, per capita GDP difference play adverse effects; China′s export trade with Uzbekistan and Kazakhstan has a larger market space for development, the trade potential of China′s export to Kyrgyzstan is the best, and the trade potential of export to Tajikistan and Turkmenistan belongs to reshaping.
Key words:China and Central Asia Countries; trade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lementarity; export trade potential
(責任编辑: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