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
白鹤梁题名人张师范史迹考
曾 超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
张师范,号晴湖,江苏武进人。白鹤梁题名人,乃涪州良吏良牧。他在治政涪州期间,断狱明敏、赈济灾荒、置田备荒、义学教化、崇祀名贤、纂修州志、题咏涪州、敬贤尊老、实心为政,民立生祠以祀之。目前,学界尚无人对其史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钩沉稽考。这里,仅依据涪陵相关方志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其相关史迹进行一定的考察,以期借此推动白鹤梁石刻文献题名人研究。
白鹤梁;张师范;史迹;稽考
张师范,姓张氏,名师范,号晴湖,江苏武进人。白鹤梁题名人,见于白鹤梁题刻《张师范题诗并序》和《张师范题诗》。清嘉庆年间(1796-1820)任涪州知州,听断明敏,兴办义学,精于理政,深得民心,被誉为良吏良牧。善诗精书,笔法豪放,自成一格,被收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1]131。目前,尚无人对其史迹进行深入的钩沉稽考。这里,仅依据涪陵方志等相关史料对其相关史迹进行一定的考察。
关于张师范的姓名、字号、籍贯,诸家记载比较一致,然对于他的生卒却有不同的描述。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没有记载其生卒年;陈曦震的《水下碑林——白鹤梁》[2]139将其生卒定为1780-1866年,按前后虚岁记,享年88岁;李胜的《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3]145-146以肯定性描述将其生卒定为1746-1818年,享年74岁;而《涪陵历史文化研究》[4]178则以不确定描述将其生卒定为1746?—1818?,享年74岁。据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云:“二十二年(1817)以年逾七旬、多疾体衰,解组还乡。”特别是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记载:嘉庆“丁丑春,公以年逾七旬,不欲久堕风尘,引疾去。”查《辞海》[5]2135之《中国历史纪年表》,嘉庆丁丑,即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据此可知,其一,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对张师范生卒的记载显然有误。其二,逾者,过也。嘉庆二十二年,张师范即年逾七旬,则张师范的生年当早于乾隆十二年(1747)。其三,嘉庆二十二年张师范“引疾去”,不等于次年即逝。故张师范的卒年亦当存疑和稽考。
张师范以军功起家,在蜀为官,多所历练。于东乡、荥经、什邡、新繁等地任县令,惠政良多,贤声大起。最后擢升涪州知州,治政优异,涪民为立张公祠。张师范仕官履历大体如下:
军务佐:张师范,在清乾隆年间入蜀佐军务。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云:“公姓张氏,名师范,江苏阳湖人,初以薄秩入蜀佐军务,有功。”[6]669《涪陵市志·涪州清代历任知州名录》云:“张师范,军营升授,江苏阳湖人。”[7]931
东乡县令:张师范,在清乾隆年间因功升任东乡县令。《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云:“(张师范)有功,擢县令,历任东乡、荥经、什邡、新繁诸县,多惠政,有贤声,上官器重,复擢刺史”。
荥经县令:张师范,曾任荥经县令,当在清嘉庆年间。参见《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
什邡县令:张师范,曾任什邡县令,当在清嘉庆年间。参见《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
新繁县令:张师范,曾任新繁县令,当在清嘉庆年间。参见《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
涪州知州:清嘉庆十六年(1811),张师范升任涪州知州。涪陵《刘氏族谱》收录《牧伯张公寿张太君八旬序》称:“特授四川重庆府涪州正堂加五级随带军功加四级纪录十二次。”[8]对此,诸家记载一致,没有异议。《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云:“张师范,江苏阳湖人,嘉庆十六年(1811)任。”[9]503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10]卷九《秩官志·良吏》同。《涪陵市志·涪州清代历任知州名录》、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马培汶《历史文化名人与涪陵》[11]23-25等均言张师范于嘉庆十六年(1811)任涪州知州。
张师范任涪州知州,治政良多,治绩卓异,被称为涪州良牧、良吏,民立生祠以祀之。其治理涪州的政绩参见《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
断狱明敏:张师范注重刑诉,断狱明敏,以致“风俗移易,狱讼衰息。”《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均称其“听断明敏”。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更详细地描述了张师范断狱明敏的情况。云:“公初下车,兴利除弊,有不便于民悉更张之,政令严肃,听断若流,折狱必以情,虽世家巨族亦不得干以私,廉明勤慎,与民休息,数年,风俗移易,狱讼衰息。”
赈济灾荒:张师范临涪期间,值大旱灾荒,乃大力赈济,全活甚众。《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均云:“壬申(1812)、癸酉(1813)、甲戌(1814)岁屡旱,悉心赈济,全活甚众。”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云:“(张师范)悉心赈济。”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云:“(张师范)在任屡旱,悉心赈济,全活甚众。”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更描述了张师范“为民何惧生死”“事急从权”的情况,云:“公之涖涪也,岁屡旱,公设策备荒,无微不至,癸酉(1813)、甲戌(1814)间旱尤甚,民大饥,死者相枕籍,郡县皆议请于上官,发粟平籴。公曰:必待请于上而后行,文报往来,动淹时日,则民死无噍类矣,乃先发粟而后以上闻,民藉以活者数千万人,上官韪之。”
置田备荒:张师范鉴于灾情严重,乃发展生产以自救,置田利民以备荒。同时,修养济院,发展慈善福利事业。对此,《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云:“复置济田,重修养济院,以惠穷黎。”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云:“至若置买济田,修养济院,虽皆奉行之事,要以实心行实政,而非图苟且粉饰者。”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云:“(张师范)又置济田,重修养济院”。
义学教化:《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云:“设义学以教贫寒子弟。”《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记载相同。张师范积极发展教育,“岁延名师,按月课艺”,加强“钩深书院”师资队伍建设,还“捐俸延师”,设置义学,加强教化,振兴人文。《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云:“(张师范)设义学二”。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云:“涪旧有钩深书院,生童肄业其中,公岁延名师,按月课艺,文风士习,蒸蒸日上。又虑幼学者之无所师资也,乃立义学二,一设东关,一设西关,捐俸延师,俾童蒙得以养正。”张师范的义学教化、振兴人文之举得到了人们的充分肯定。如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云:“(张师范)兴办义学,深得民心。”
崇祀名贤:张师范充分发挥宗教、名贤功能,改修庙宇,崇祀名贤。《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云:“(张师范)重修圣庙及尹子(焞)三畏斋、程伊川(颐)注易洞,详请建昭忠祠,修三抚庙、厉坛。”《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云:“(修)圣庙及尹子(焞)三畏斋、程子(颐)注易洞,又详请建昭忠祠、厉坛。”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云:“又大修孔子庙及北岩尹子三畏斋,其所以端教化而厚风俗类如此。宋涪陵郡太守王公仙守城不屈死,前明甲申刑部主事我叔祖计安公大节凛然,向无特祀,公为请旨建昭忠祠,春秋致祭,兼祀嘉庆二、三年(1797、1798)遭贼阵亡诸义民,则又所以重节义而崇祀典也。”张师范主持重修的庙宇主要有:
圣庙:即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庙,简称孔庙。为儒士祭祀孔子的地方,故又称学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三《建置志·学校》云:“学宫,嘉庆十九年(1814)州牧张公师范补修。”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五《建置志·学宫》云:“嘉庆十九年(1814)州牧张师范补修。”
伊川先生祠:程颐谪居涪陵北岩点易洞,著成《程子易传》(或称《伊川易传》),于涪陵“大幸”焉,被涪陵人视为“四贤”或“五贤”之一。故涪陵建伊川先生祠以祀之。张师范重修伊川先生祠,并培植北岩景观。如道光《涪州志》[12]卷一云:“北岩石壁有洞,宋程伊川滴露研朱注易于内,前牧张晴湖傍壁为楼,颜曰观澜。”
三畏斋:尹焞系程颐高足,曾避居涪州,被涪陵人视为“四贤”或“五贤”之一。故涪州人在伊川先生祠中立像祀之。张师范重修尹子三畏斋。《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古迹》云:“三畏斋,宋尹和靖从伊川于北岩石镌‘尹子读书处’,州牧晴湖张公(师范)补斋榜曰:三畏。奉(尹)和靖木主,为曲廊小轩,甃石成池,小桥亘之,莳竹辟径,缭以石栏,冷缘蓊葧,景甚幽邃。”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三《疆域志三·古迹》云:“三畏斋,北岩侧,宋尹和靖先生尝居于此,州牧张晴湖建屋祀之,石壁刻有‘尹子读书处’。”
昭忠祀:张师范特别申请建立昭忠祠,用以祭祀王仙、陈计安等忠烈之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六云:“昭忠祠,一在大江对岸北岩,嘉庆十八年州牧张公师范详请建修,祀前明王公仙、陈公计安及嘉庆初死教匪之难者四百二十余人,见《义勇汇编》。”
三抚庙:张师范还修建了三抚庙,参见《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
厉坛:张师范还修建了厉坛,参见《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五《秩官志·国朝秩官》、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九《秩官志·良吏》。
另外,涪陵《刘氏族谱》还收录有张师范《重刊谕祭碑跋》《牧伯张公寿张太君八旬序》,彰显了他的敬贤尊老之政。
纂修州志:关于张师范纂修州志一事,《同治重修涪州志》、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未见记载。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亦未有此内容介绍。但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涪陵历史文化研究》均称张师范纂修州志,不知何据。估计这有两种可能:其一是从张师范发展教育、振兴人文的情事看,有可能实有其事;其二可能是将董维祺修志一事被误移植到张师范身上。
题咏涪州:涪陵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名胜古迹,让人留连。张师范在任涪州牧期间,曾有不少题刻、咏赞涪州之作。不仅如此,站在今天的角度,他还培植了不少人文名胜景观,如观澜阁、三畏斋、白鹤梁张师范石鱼、白鹤梁张师范题诗、老龙洞题刻等,成为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参见后面“题刻涪州”和“著述”条。
张师范在涪州期间,留下了不少题刻。目前所见,主要有五。
《张师范题诗并序》:清嘉庆十八年(1813),张师范题诗白鹤梁,是为《张师范题诗并序》。关于该题刻的名称,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作《张师范题诗》,《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13]107及《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14]65作《张师范诗》,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15]215作《张师范诗并序》。该题刻尺寸,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及《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作160×263厘米,《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作160×262厘米。题刻全文:“大江日夜流,陵谷巨云间。奇石撼波涛,崩云胜霹雳。北岩水落时,中有白鹤脊。清浅漾双鱼,丰俭以出没。我来已一载,岁歉悯渥脊。晨夕剧忧惶,富庶惭寡述。今作濠梁游,因抚昆明石。芝草与莲花,节出就我侧。好风送斜晖,时密媚空碧。初春风物伴,瑞龙验秋获。共有忠鉴喜,复寻濠梁迹。逸响满沧浪,骚雅缅时昔。相与促题诗,俯仰法跼蹐。兹邦世若旱,我欲致河伯。刻化一鲸鱼,飞跃蛟龙宅。来时显作霖,长渥涪陵泽。吞吐叠烟波,江天恣旷道。大清嘉庆癸酉岁(1813)新正四日,偕同人往观石鱼,鱼已见水面,喜盈于色,作此志。□□西续刻□复于白鹤梁。□西续□□□□□□年丰之雨泽□常润我州遂命勒石焉。张师范题并书。”
《张师范题诗》,清嘉庆二十年(1815),州牧张师范题诗一首,即《张师范题诗》。关于该题刻的名称,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作“张师范诗记”,《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及《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作“张师范诗”,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作“张师范题诗”。陈曦震《白鹤梁诗萃——鹤风鱼韵》[16]204收录有该诗,名“江心石鱼”。黄节厚《乌江古代诗词译注》[17]252亦收录该诗,黄节厚《历代名家咏三峡》[18]71收录该诗,名“题石鱼”。《重庆文物总目续篇》[19]161作“张师范题刻”,王应元《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舆地志·碑记目》作“州牧张晴湖诗”。《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作“江心石鱼”,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收录其诗,名“江心石鱼”。关于该题刻尺寸,《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及《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与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均作60×35厘米。题刻全文:“石鲸自有形,跃入蛟龙宅。霖雨及时行,永显濠梁迹。嘉庆乙亥(1815)春分日,州牧张师范识。”
“摩诃灵境”题刻,《涪陵市志》云:“老龙洞丛林题刻有清嘉庆十六年(1811)张师范‘摩诃灵境’题刻。”李世权《石刻涪州》云:“张师范‘摩诃灵境’题刻长2.3米,宽0.75米,系涪州知州张师范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所题,行书,阴刻,字径0.23×0.5米,字距0.05米,笔法流畅,遒劲有力。”[20]394-395“涪州第一洞天”题刻,《涪陵市志》云:“老龙洞丛林题刻有张师范所题‘涪州第一洞天’题刻。”该题刻未见它书所载和介绍。
张师范高浮雕石鱼,张师范在白鹤梁还镌刻了一尾石鱼,该鱼是白鹤梁题刻 18尾石鱼中最大的一尾,现置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厅。《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云:“张师范高浮雕鱼,清嘉庆二十年(1815)镌刻,该鱼刻为独立亘石,镌刻技术精湛,突出了精、气、神,颇富生活气息,十分逗人喜爱。”
张师范善诗工书,在涪州期间,留下不少诗文书画[21]。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云:“(张师范)善诗精书,其字笔法放纵,自成一格”。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云:“(张师范)其书肥瘦适度,造形俊美,自然潇洒,超脱于颜柳之外,自成一格”。李世权《石刻涪州》评价张师范“摩柯灵境”题刻“笔法流畅,遒劲有力”。
(一)题刻类
《张师范题诗》,白鹤梁题刻,作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张师范题诗并序》,白鹤梁题刻,作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摩诃灵境”》,老龙洞丛林题刻。作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涪州第一洞天”》,老龙洞丛林题刻;张师范石鱼,白鹤梁题刻;《“观澜”匾》,涪陵北岩观澜阁匾,题刻。道光《涪州志》卷一云:“北岩石壁有洞,宋程伊川滴露研朱注易于内,前牧张晴湖傍壁为楼,颜曰观澜。”《“三畏”匾》,涪陵北岩三畏斋匾,题刻兼书法作品。《同治重修涪州志》卷二《舆地志·古迹》云:“三畏斋,宋尹和靖从伊川于北岩石镌‘尹子读书处’,州牧晴湖张公(师范)补斋榜曰:‘三畏’。”
(二)书法类
《张师范题诗并序》,白鹤梁题刻书法作品,作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张师范题诗》,白鹤梁题刻书法作品,作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观澜”》,张师范留存于北岩观澜阁的书法作品;《“三畏”》,张师范留存于北岩三畏斋的书法作品;《“摩诃灵境”》,老龙洞丛林题刻书法作品,作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涪州第一洞天”》,老龙洞丛林题刻书法作品。
(三)诗文类
《张师范嘉庆十八年题诗》,清嘉庆十八年(1813)张师范在白鹤梁的题诗;《张师范嘉庆二十年题诗》,清嘉庆二十年(1815)张师范在白鹤梁的题诗;《致远亭(亭为宋刺史范仲武建,映带江山,下环泉石)》,张师范“北岩十咏”留存5首之一。诗云:“一亭致远得嘉名,刺史风流具胜情。谷口鸟声啼处滑,树间帆影过来轻。坡公放鹤空尘鞅,太守环滁寓酒觞。日暮北岩山下望,无边林壑落霞明。”该诗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收录。《点易洞》,张师范“北岩十咏”留存5首之一。诗云:“烟波洞外二江横,岸帻研经独坐情。数百年前文运厄,九三爻里系辞精。时穷党祸符屯遁,道合天人有弟兄。涪水悠悠通洛水,古贤芳躅暮云年。”该诗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收录。《不受暑斋(地为伊川、和靖两先生后先棲遯之所,壁镌尹子读书处,春夏瀑悬千尺)》:张师范“北岩十咏”留存5首之一。诗云:“书声去后梵音流(两先生去后废为梵宇,嘉庆丙子辟治一新),筑室今看洞壑幽。竹覆千竿忘九夏,襟披六月似三秋。羲皇一枕窗前卧,宏景三层屋外游。面壁达摩尘垢净,飞泉簌簌泻山沟。”该诗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收录。《江天独坐轩(轩仅客膝,江山在抱)》,张师范“北岩十咏”留存5首之一。诗云:“独坐临风抱膝咏,侭宽俯仰纵豪襟。落霞孤鹜江天阔,细雨春帆岭树深。斗室尧夫容啸傲,濠梁壮叟契幽寻。小窗高敞冯遥嘱,井络岷源万里心。”该诗被《同治重修涪州志》卷十五《艺文志》收录。
《重刊谕祭碑跋》,张师范所作跋。文云:“忠愍公刘秋佩先生为前明给谏,正色立朝,以力谏逆阉刘瑾坐贬。起为金华太守,寻迁江西廉宪,一代名臣也。碑存圣庙,久将漫灭,去裔孙刘恒德新之,移置明伦堂之右,足征涪之文献,即树之太学,亦足以励士行而彰名教,岂仅吾涪推重也耶,予私淑昔贤之梗概,用赘数语,敬志前朝忠荩云。嘉庆丙子年(1816)孟冬月州牧后学张师范谨识。”该文收录于涪陵《刘氏宗谱》。
《牧伯张公寿张太君八旬序》,张师范所作祝寿文。文云:“尝闻元鹤东来,香泛婆娑之宝树,王母西降,光溢灿灿之彩霞。即魏阙金门擅瑰丽绝妙之句,蓬壶瀛岛呈奇文雄浑之词。与夫东方之桃,安期之枣,是皆古昔之称觞,即可为此时之介寿。惟我孺人,生于巨族,实百忍堂之徽音,德配名家,本忠愍公之贤裔,持家有道,就养无方,既得高堂之欢心,又起家人之祢称。案头陌上,肃其礼仪,伯姊诸姑,服其孝敬。拟元侯之德配,采蘩续赓比三事之家声,沼沚载咏内则之教,有源姆仪之修,特著无何肈吉先生偕亲忽逝,维时孺人追夫恤子悲亡,念存柏舟自矢,亲操家政,勤俭持身,义方为训,而子选先生敬遵懿教,克振家声,名既入于太学,家倍丰于当年,不意选禄未终,青鸟之音已杳,而诸孙森立黄鹄之翼高飞,而孺人则仍以画荻和熊教孙,无异于勖子。勤耕苦读,翼子递及于谋孙,事事经营,物物就理,而且安不忘劳,富而弥俭,卮匜觽□,手自营谋,菅蒯麻枲,亲自操作,终年堆髻不事玳瑁之钗,长服澣衣,笑却葡萄之锦,四德既已躬修,五福定由天降。于时寸铢积累,坐享十万十亿之家资,阡陌田连,常贮千仓万箱之储蓄。但见龙孙鼎立,笑舞堂下之斑衣,曾元班联,重叠街前之玉笋。方今八旬大庆,五世一堂,孙既生子,方且跻堂而称觥,子复生孙,亦将春酒介寿揖揖、诜诜、跄跄、济济拜舞一堂,庆祝盈室,窃恐高年难分老幼,老眼莫辩曾元,彩衣而戏,竟属孙 带子而并舞,含饴而弄,多是孙之孙,衣趋迎寿而康矣。乐何如乎且也九族宗党,四方戚邻,喜觐天年,乐观寿域,颂祝之人萃于一室,罕见之词播于千里,咸谓一阳之复,十载不移,百岁之人,廿年犹在,星留宝婺,光中祝在期颐以外,盖以孺人有令德之树彼苍,即有厚福之酬相在尔室,宜其子孙秋桂高折,桃浪新开,与孺人之上寿同邀颁锡并重紫泥,彼时犹是一阳之复,顿开百岁之觞,维称觥祝嘏来,朱履之三千献枣,捧桃贺天年之一百,行将飞舞黄雀,并列几筵,翩翩仙禽,来从海岛,漫拟玉色,不愧琪花瑶草之名,试对金英,请待玩月乘风而至,使道旁观者,始知积善之家必获有余之庆,观此时之福寿康宁,益以徵昔年之孝慈贞义,天岂独以厚福报孺人,亦将以孺人型天下也。是为序。嘉庆二十二年岁次丁丑大吕月谷旦,特授四川重庆府涪州正堂加五级随带军功加四级纪录十二次侍生晴湖张师范拜撰。”该文收录于涪陵《刘氏宗谱》。
[1] 汪长春.涪陵市书画名人录[G]//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涪陵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涪陵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内部资料,1987.
[2] 陈曦震.水下碑林——白鹤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3] 李胜.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
[4] 李胜.涪陵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 陈廷璠.州牧晴湖张公祠碑记[M]//王应元.同治重修涪州志.成都:巴蜀书社,1990.
[7] 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8] 涪陵刘氏宗谱[M].涪陵地方志办公室藏本.
[9] 王应元.同治重修涪州志[M].成都:巴蜀书社,1990.
[10] 王鉴清,施纪云,等.涪陵县续修涪州志[M].民国十七年(1928)本。
[11] 马培汶.历史文化名人与涪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12] 德恩.涪州志[M].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本.
[13] 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水文题刻文物图集[G].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4] 政协四川工委.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M].武汉: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
[15] 曾超.三峡国宝——白鹤梁题刻汇录与考索[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16] 陈曦震.白鹤梁诗萃——鹤风鱼韵[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17] 黄节厚.乌江古代诗词译注[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18] 黄节厚.历代名家咏三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19] 重庆市第三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文物总目续篇[M].内部资料,2008.
[20] 李世权.石刻涪州[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
[21] 曾超,张正武.元明清白鹤梁题刻涪州牧考述[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1-6.
(责任编辑:李朝平)
A Historical Textual Research on White Crane Ridge Nominee Zhang Shifan
ZENG Chao
(Editorial Department, Changjia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100, China)
Zhang Shifan, assumed name Qinghu, was from Wujin, Jiangsu. He is one of the White crane ridge nominees as a good governor. During his political management in Fuzhou, he held the justice, distributed food to thousands of homeless, advocated the field-prepared project, paid attention to education, set high social status for the wise and moral man, compiled and edited Fuzhou historical records, wrote poems for Fuzhou as well as respected the moral and the old. He devoted himself to the governing service, so that people build a monument for him. So far, there is no thorough academic research on his behaviors and moralit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and evaluate his moral behaviors according to Fuling local records and some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n the White crane ridge nominees.
white crane ridge;Zhang Shifan;historical deeds;research
K877.4
A
1009-8135(2017)04-0011-06
2017-03-21
曾 超(1966—),男,土家族,重庆黔江人,长江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武陵山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古籍整理专项“白鹤梁石刻文献题名人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