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西石花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2017-03-29 22:48焦亚旭
长治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石花民间舞舞蹈

焦亚旭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运城044000)

民间舞“西石花鞭”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

焦亚旭

(运城学院音乐系,山西运城044000)

西石花鞭形成距今约一百多年,其表演场次丰富,动作风格特征及动律表现突出。在进行课堂组合实践中,这些特点为西石花鞭教材编撰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选择、提炼民间西石花鞭素材,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对其进行了加工整理,使得西石花鞭成为训练价值高、技巧性突出、观赏性强的晋南民间舞课堂教材。

西石花鞭;民间舞;课堂教学

我国具有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釆独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进步,这些深深扎根于群众,生动活泼,展现民族生活与精神风貌的优秀民间舞艺术,如何得到继承和发展,焕发其新的生命力,是当下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1]34。

一、西石花鞭的形成及发展

山西省垣曲县的“西石花鞭”,是一种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距今己有一百多年,在垣曲文化历史上风靡一时,有广泛的影响力。据《西石村志》载:“花鞭始于明,成于清,盛于民国[2]113。因年代久远,无文字记载,言传身教,世代相传”。

“花鞭”。即木棍拿在手中挥舞或借助一定的肢体动作形成的舞蹈形式。因发源产生于垣曲县西石村,即称之为"西石花鞭"。在垣曲,用木棍作道具的表演艺术不少,如"花棍",“霸王鞭”等。“西石花鞭”是独有的一种表演形式,再加之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闭塞,受外界影响较少,基本上保持了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形成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和文艺团体曾多次对“西石花鞭”组织采风,挖掘整理,入选《中国舞蹈集成(山西卷)》[3]89。近年来西石花鞭曾多次代表垣曲县参加省市调演。2008年西石花鞭申报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由于各类文化的兴起,传承人年龄结构的老化,演员的短缺等原因,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频临泯灭失传,亟待抢救、挖掘、整理、提高。这是西石人的企盼,也是新时期民间艺术的需要,更是舞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把“西石花鞭”引入大学课堂是对传统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很好的形式。

二、西石花鞭进课堂的实践

西石花鞭是晋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舞,对其进行再创作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在尊重和保留花鞭的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整理及有意改造,以便更好实现西石花鞭的传承;另一方面,在进行教材编撰整理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传承取向,继承性和发展性并重,突出花鞭的个性特征,以使花鞭与新流派舞蹈及现代舞得以准确区分。在课堂教学上,坚持了“变”与“不变”的有机统一。以尊重历史为基础,通过动作顺序的刨析、动作规范化及动作组合化三个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

(一)原生态西石花鞭分析和教学准备

西石花鞭的继承将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中进行,首先从寻找花鞭历史渊源中得到部分理论依据,花鞭历经的变革一目了然,深入西石村与民众共同感受西石村民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标准,当地山水与民情造就了群众的豁达与朴实。

其次,深入实地西石村进行花鞭采风工作,原始花鞭的动作较为单一,但节奏分明,身体的沉稳与灵活的舞鞭动作相结合来突出花鞭的主要风格特征。花鞭场次整体看似流动,实则个体动作鲜明且富有强调重复其主干动作的效果。通过分析,得出花鞭的动作要领为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西石花鞭动作顺序剖析

原生态花鞭表演,队形与动作的转变具有严格程式。在风搅雪场次中,4男4女围圈逆时针绕鞭花出场,男角以二踢脚来转变动作及队形,女角则通过滑鞭跟随,男女叉场成圆顺时针运动,不断重复基本打法一圈,分场反向拉鞭,男角以偎鞭结束,女角则已基本打法结束,该场次中充分体现二踢脚具有转折的提示;在双人轮队形中,挡鞭为两人互相配合的造型动作,而其动作“立鞭”,则被誉为整个场次开始的象征,给演员以“预备”的口令提示。

西石村民在《东方红》的伴奏下,跳出了西石花鞭,西石人民以脚尖立起,后背直立的体态,设为右手持鞭击打,来印证西石人民不卑不亢的精神。比如在完成偎鞭动作时,对体态有明确要求,身体后背要始终保持直立,下半身则要稳移重心。

(三)动作规范化

西石花鞭之“美”体现于鞭的绕花及挽花基本功训练的过程,西石花鞭取材于民间,人民日常生活中的树枝或木棍抓在手中,玩出各种花样,最终形成花鞭的动作,其随意性、技巧性极强。在规范动作时要将下身沉稳与上身立腰拔背相结合,来突出灵活多变花鞭的舞姿。花鞭单一动作较少,将每个单一动作逐渐成熟化。如西石花鞭“拉鞭”的动作,起手划鞭鞭到瞪鞭位,右手持鞭左手立掌击鞭打鞭的上端,脚经弓箭步马步最后大掖步亮相。

(四)西石花鞭组合建设

朴实的西石村民从生产劳动方式入手将花鞭转变成了精美艺术。男女基本打法便成为西石花鞭整体的核心所在,无论是流动性还是原地舞动,都可以感受到舞蹈魅力所在。以此为主要动作元素去探寻,去解构形成单一性训练组合和综合性训练组合。例如在组合的编创中,西石花鞭中“扬手绕鞭”的动作分解为单一训练,形成新组合“绕鞭花单一训练”、“挽鞭花单一训练组合”。

其次,为适应花鞭在课堂中的训练价值,顺应其发展规律,在编撰和整理西石花鞭教材时应合理地把握难易度与观赏性两者的关系。把花鞭的沉稳风格特性与花鞭技术两者相结合,使得每个组合都有其侧重的训练目的,丰富了西石花鞭课堂组合。类似于一些鞭打的部位由原本的肩、腰增加了后背、腿部等全身打鞭,同时为了适应花鞭在三维空间的舞动,身体与花鞭融合的发力点有明确规定,强调呼吸的运用,使得舞蹈动作舒展、流畅。

三、西石花鞭的课堂实践总结

经过实地采风调研,查阅相关资料,走访民间艺人,从舞蹈的风格特征、动律及音乐的角度对是西石花鞭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其整理、加工、提炼和编排提供了实践基础,为西石花鞭民间舞教材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动作顺序的剖析、动作规范化及动作组合化三个方面的提炼使其成为既有训练价值和审美价值,又不失民间舞风格特点且保持原有精神风貌的舞蹈教材进入课堂实践教学。对传统艺术进行了传承和编创,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

[2]西石编纂委员会.西石村志[M].垣曲:垣曲县长达科技文化有限公司,2012.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M].中国ISBN中心,1993.

(责任编辑 柴广育)

G642

:A

:1673-2014(2017)01-0030-02

2016—09—20

焦亚旭(1990—),女,山西运城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石花民间舞舞蹈
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紫石花文学社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石花
石花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外松内紧”的内涵与实践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芭蕾基训对民间舞教学的影响
舞蹈系成功召开“天津民间舞项目研究
——教材内容”展示与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