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现

2017-03-29 20:08:42许颜圣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性信息管理专业课程

许颜圣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15101)

简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体现

许颜圣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15101)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与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于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瓶颈,需要推进教学机制改革,广泛吸纳先进的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就业.

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改善,信息科技也获得高速前进,信息资源成为信息社会的主导价值,催生了市场对信息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吸纳信息管理,技术,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兼具科学性与基础性的双重统一.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不符的困境,需要在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模式改革中培养创新性的信息专业人才.

1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培养方案模块化

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由基础类,经管类,计算机类三大课程构成,在长期的课程教学实践中缺乏及时的课程完善与补充,满足于已有的课程教学模式,呈现出明显的教学方案呆板化,模式化的操作特点,不利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发展,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与课程教学效果的发挥.

1.2 人才培养理论化

理论是指导人才培养方案有效执行的战略基础,需要在日常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目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表现出明显的理论化教学特征,忽视学生长远的职业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职场中面临个人能力与职业需求不匹配的状况,严重职业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这一困境的根源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欠缺,忽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职业化考虑,导致学生的课程学习面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的尴尬局面.

1.3 人才培养滞后化

人才培养的滞后化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化,理论化导致高校的毕业学生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的实际岗位需求,难以实现市场对高素质综合性信息人才的需求,制约了高校信息专业人才的职业发展.

2 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进入网络信息化,经济一体化时代,国家间的实力较量已经逐渐演变为科技高低的较量,各国迫切需要兼具高素质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创新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素养,是推进民族进步,科技发展的灵魂;是实现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显著力量.因此,新时期促进创新性,高素质的信息,科技类人才已经上升到有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高度,需要各大高校的教学人员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性变革,吸取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经验,加强学生的创新性能力培养,推动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大步前进.

立足于对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案的分析,结合社会对信息类人才的专业诉求,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需要加深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改善;其次,需要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发展全面的优秀学生;最后,需要注重提升专业课程的学科深度与广度.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贯彻落实以上操作原则,才能改善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

3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立足于课程教学实际,结合专业特性,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宏观规划与管理.实现教学培养目标,课程操作原则,专业教学特征的集中概括与体现,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优化教学体系,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为准确树立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需要按照社会的发展需求设定准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范围以及教学内容,组织专门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设定,需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特点进行准确认知,采用新型教学手段,实现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改善.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技术,理论双结合的学科特点,需要构建与突出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促进学生专业课程能力,职业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实践能力.互联网的信息资源能够为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提供知识补充,拓展学习的操作途径与学习范围.结合日常的课程理论教学与专业课程的实战训练,实现学生学习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在创新性思维与开放式思维的拓展训练中,培养具备实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通过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特点的细致分析,该专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需要立足于学习地方性特点,把握地方的经济发展方向,市场需求,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需要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考虑到国内国际不同的竞争环境所引发的经济波动.因此,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具有明显的阶段性,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行业发展趋势,社会环境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更新.需要按照不同的人才培养阶段性特征,设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日常课程教学方式中,老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灵活运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拓展线上线下课程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潜力的深入挖掘.

4 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操作方案

4.1 联系实际,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实现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性变革,需要教学人员结合实际,重新修正人才培养的操作方案.深入市场调研,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标准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树立明显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表现在具有专业信息分析管理能力,具备现代物流,制造业,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专业理论与实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信息人才.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课程体系需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细致深化的改革,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经济管理知识理论的深度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细化为基础类课程,管理类课程,信息科学类课程,专业方向以及实践操作等不同类别.

与此同时,先进的教学观念是提升教学效率,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条件.在日产的课程教学中,需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单纯的知识性传授向知识,技能,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与为经济社会服务为重点,坚持知识,素质能力的综合统一.在注重知识教育与专业素养教学的同时,需要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领域全面系统的成长,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改善与提升.

4.2 理论实践结合,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具备专业实践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在原有的传统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展必要的专业实训,通过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好的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学生的校内实习主要是指开展专业性的实践课程教学,以及必要的专业见习,通过专业性的课程教学实践实现学生信息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的整体性提升与改善.与此同时,为实现学生专业操作能力与职业素养的顺利对接,需要开展必要的校外专业实习项目,搭建校外专业实践的操作平台,高校需要加深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合作战略,在校企合作中为学生搭建专业见习平台,提升学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分析,管理能力,实现学生专业实践水准的稳步提升.

4.3 课程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明显的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参与相干竞赛具有一定的知识优势,在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以及网络商务创新大赛上都取得了优异的参赛成绩.在修正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要注重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呈现,加强学生创新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信息实用型人才.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在教学机制,操作方式与课程理念更新中得以孕育培养.在日常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广泛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运用互联网上广泛的信息资源,以图片,视频,动漫等非语言符号的形式进行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呈现,采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程教学模式,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质量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改善中培养高素质综合性的专业人才,实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

4.4 落实辅导员专业引导机制

专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教育的常备岗位,为学生的行为规范,专业教育进行启蒙式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需要在新生入学开始就设立辅导员专业引导机制,帮助专业新生了解专业课程的基本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专业特点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与专业指导,在课程教学的后期阶段,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创新,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适度指导,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综合性成长.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必要的行业就业形式,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或者继续深造.

4.5 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开展职业化教学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专业课程,实践环节需要及时拓展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弥补学生的专业短板,反映市场需求,实现个人专业操作能力整体性的提升.因此,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完善.所以,各大院校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职员工去企业了解一线专业信息,人才标准,实现个人专业认知水准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促进专业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紧密对接.

4.6 重新构建人才评价机制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变革需要重新构建人才评价标准.目前,随着社会经济行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考核评价标准难以全面,客观的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高分数不能成为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唯一评价标准.经过对就业生毕业现状的分析,部分在大学期间成绩优秀的大学生专业技能较为薄弱,难以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需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准确,客观的教学评价需要立足于对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分析,搭建具有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全面,准确,客观的人才考评机制,实现对学生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情况的详细反映,以成绩考核结果为参照,更好的优化课程教学流程.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信息资讯量急剧上升,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也产生了剧烈变化,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信息资讯专业人才以加速社会的信息化进程.作为主要人才输送地的高校教育,需要在信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加速教学转型,深入市场调查,弥补信息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与市场人才需求间的内在差距.在具体的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呈现,注重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操作的紧密结合,贯彻落实辅导员专业引导机制,创新专业人才考评机制,通过宏观战略的调整与课程教学实践的创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1〕杨起帆,陈观林,朱勇,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211”培养模式[J].高教探索,2006(1):65-67.

〔2〕邹栎.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教育观的转变[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7(3):3-5.

〔3〕钱洁,宋萍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向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7):106-109.

〔4〕江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4):21-23.

〔5〕严新平,谢峻林,李志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构思[J].理工高教研究,2009(1):74-77.

G642

A

1673-260X(2017)02-0215-03

2016-11-16

猜你喜欢
创新性信息管理专业课程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30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08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
剑南文学(2015年2期)2015-02-28 01: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