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妍艳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创建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的研究与思考
徐妍艳
(赤峰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创建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是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课不容乐观的教学现状,适应高校思政课改革的需求,为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而进行的一项有效尝试.这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包含思维语言、思维调控、思维倾向、策略精神、思维超越和思维转换六个要素,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注重大学生多方位多层面思维发展的培育.因此,高校需要从更新思政课教育理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思想课教师;大学生;思维;教学改革;教学文化
2016年12月7—8日,中央召开高规格会议研究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处于转折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抓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占领高校思想理论阵地,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其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努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势在必行.本文提出创建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正是适应这种改革需求而进行的一项有效尝试.
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7年3月12日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的记者会上就提到过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总体抬头率不高,他用“工艺”比较粗糙,“配方”比较陈旧,“包装”不那么时尚形容当前的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上课时大学生人到心没有到,这是思政课存在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归结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需要.高校思政课教师本来师资水平就参差不齐,加之思政课课堂规模偏大,组织课堂教学难度较大且互动困难,教学效果亟待提升.
那么,怎样提升才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呢?教学改革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高校思想课教学改革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对思政课教学的传统认识,教师要重新诠释教、学、教师与学生、教材的概念,超越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开放性、合作性、探究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营造出一种新型的、多元的“思维型教学文化”.这就是说教学要有很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首先,要认识到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的是大学生,他们是思想活跃、道德认知较高、可塑性很强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停滞在僵化、单一的学习理论及客观知识上,而应该是教师、学生共同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和明确人生规划的过程.其次,教学活动不应是教师为主导的独角戏式封闭的模式,而是师生之间以对话、交流、合作为基础,进行教学相长的文化传承和大胆开拓创新的特殊交流活动.再次,教学不再是遵循传统固定模式、思路和线路,缺乏激情的单调行程,而是成为愉悦探索未知的、向着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要创造出一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随时都充满惊喜,随时都有可能探索出意外的通道,随时都有可能发现美丽的图景,把大学生的被动感知转化为主动求知.
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它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注重大学生多方位多层面思维发展的培育,主要追求使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要求教师在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规范化地系统地组织、指导、实施教学,创造性地运用教学艺术,使教学成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思维培养为主线,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活动的、显性与隐性交融的关系文化.这种思维型教学文化包含思维语言、思维调控、思维倾向、策略精神、思维超越、思维转换六个要素.
思维语言是指思政课具体的术语,提供交流的手段,引导和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政课的专业术语本来数量就比较多,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不断出台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法令、政策等,使思政课专业术语更是每年都在递增,尤其是新出台的方针、法令、政策,其表述方式是经过制定者反复实践、推敲和修改之后的结晶,是所属文献、文件等庞杂内容的高度浓缩与概括,里面涵盖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信息.身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沿的思政课教师,对这些专业术语的解读是提高自我理论素养、专业及业务素质的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思维语言要求教师对思政课专业术语进行精准解读,解读包括修辞的运用、语素的变化、逻辑安排的顺序、句型的结构等多种多样的细节,教师对这些细节的理解和积累,准确把握文件、文献、讲话、教材等所表达内容的意图,从而为学生做出合理地阐述,有助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文件、文献、讲话与教材语言,为教学的最终实施做好准备.解读之后的整理成果,需要思政课教师以恰当的手段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具有说服力的课堂语言,并同大学生展开充分的互动与交流.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效掌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艺术特点,结合思政课专业术语,利用教学活动转换成开放式的语言体系,善于从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经验,为创新和优化思维型教学文化所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在高层次的思维中发现与事实相连接的、马克思主义的实际意义,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鲜活力.
思维倾向是指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方式是人们思考和看待事物、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根本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直接指导、支配作用.高校思政课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陈旧、简单僵化,常常把思维导向片面化、极端化和静态化,所授理论大多与当今社会实际相脱离,不符合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思想实际,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针对性不强,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及育人成效.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转变以往的思维方式,由“灌输式”教学改为“体验式”教学,重视“现实的个人”即大学生的主体需求,以大学生为主体,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精神成人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通过交流、谈心、对话等多种教学方式,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多种资源,把教育由课堂延伸到生活实践,增加思政课教育的覆盖面,突破时空界限,构建起立体式教育空间,让大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在良好的氛围和情境中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指导学生亲历性学习或在实际学习中进行角色体验.教师这时是教学的指导者,要学会放手,在尊重、相信大学生已经具有足够能力的基础上引导其在学习、体验中提出问题,将学生引入全新开放的思维境界,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去大胆探索、去勇敢尝试,同时鼓励学生间互联互通与紧密合作,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调控,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知识、领悟方法、发展能力.
思维调控是指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认知形式.高校思政课面对的主体是大学生,所推行的思维调控不同于其它层次的思维调控,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分个体、分层次、分步骤地指导调控工作有序进行.首先,教师要实施思维调控的课前干预,在课堂教学准备及预习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点明主要知识点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出主要知识点,启发学生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主要知识点展开深入探讨的方法.其次,教师要实施思维调控的课堂干预,逐步由教师引导过渡到学生自控,教师在此阶段适当地进行思维示范,适时地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清晰、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思维方式、思维特点、思维优势及不足之处,并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自我评价,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最后,教师要实施思维调控的课后干预,指导学生将思维成果进行运用和转化,有意思地深入研究关注思政课相关理论、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精神是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大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一个高层次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入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建构和运用什么样的思维策略直接影响其学习成效.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学生建构、运用思维策略的过程,即拥有策略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针对性,教师要预先根据所授课程和授课大学生的专业特点、思维策略模式、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若干对应的方案,或者根据教学实践情况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个体、集体方案,并且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具体实际情况难免出现变数,这就需要教师来适时对方案进行调整或制定出新的方案,要有艺术性地推动教学,注意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最终突显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思维超越是指超越现有的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下的思维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它要求师生都具有多样性思维,师生的思维都必须突破常规思维模式的束缚,实现思维的超越.师生不再满足与现有的事实信息,而是从思维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思维的逻辑性上去观察、分析、理解问题.也就是说打破积淀在常识中的认知定势,对所涉及的问题加以重新定义和梳理,不再拘泥于对问题主旨的理解,由问题本身推及到更深的层面,思考问题的缘起即问题如何创造出来的,思考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和方案,思考为解决问题如何搜集证据和资料等等,如此反复,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认知体验并能促进其高层次知识的认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转换是指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的运用转向知识与策略.在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中,思政课教师主要职责是提供示范、鼓励互动、创设多种情境组织教学,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与探究,学会放手而不要多加干预,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追求的是大学生不再被动的学习、接受知识,也不再一味的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指导,而是最终鼓励大学生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合理、有益的怀疑,主动自主地转换情境,让他们不再停留于现成的定论和认知,而是直面事实本身,实证地分析、理解事实,迫使他们自身独立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发现事实与法则,积极地去进行探查假设,寻求合理性,找出证据与依据.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大学生意识到并监控自己的思维流向,对转换中复杂的思维情境敏感,能够对思维过程进行控制与反思,从而整合伴有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与信念的种种思维技能,最大限度地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能力培育和发展.
高校思政课是有着很强的政治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科,所以要创建它的思维型教学文化,高校应全面考量,多方入手来推行.
3.1 高校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更新.创建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的前提是要提高思想意识,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坚持科学、有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明确它以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在此基础上要有在广大学生中培养和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和现代文化理念的意识.在创建过程中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社会群体,必须真正形成理解、鼓励、支持大学生多样思维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以思维培养为核心的文化氛围,大力宣扬、鼓励、尝试思维多方位多层次的心理认知和共识,真正为大学生思维能力提升营造宽松、良好、积极的氛围和环境.
3.2 高校要建立与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相适应的体制.完善思政课的教育体系,加强思政课学科体系建设,强化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把思政课教学改革常态化,是创建高校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的基本条件.思政课学科建设要注意同大学生的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积极整合、协调多种资源,建立相应的体制,创造良好的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外部环境,例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切实保障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能有效创建并顺利推行.
3.3 高校要建立与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相适应的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是保障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时效性和实用性的重要条件.本着维护师生利益,稳步推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效的原则,学校要组织专门机构对思政课思维型教学的目标、方法、手段、内容及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尤其是思维培养的成果等方面作出客观而准确地评价,对所收集到的评价信息进行及时科学地处理,然后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本人,以敦促其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工作,这样就形成较为完整的思政课教学文化链条.
高校通过更新思政课教育理念,建立与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相适应的体制和评价机制,为创建思政课思维型教学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最终为真正改变思政课抬头率不高,时效性不强的现状做出有益尝试.
G642.0
A
1673-260X(2017)10-0200-03
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