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蕙蕙
(泉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吴蕙蕙
(泉州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舆论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形成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环境.这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校应该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多方力量加强对校园舆论的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努力提升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新媒体环境;高校舆论环境;新变化;对策
近年来,随着手机媒体、博客、微信、QQ、MSN等新兴媒介和即时沟通软件的广泛应用,新媒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它在给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不可挡之势向高校传递着大量信息,当中不乏渲染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而大学生判断力不够、可塑性极强,极易被这些负面的思潮所影响.这就给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强对高校舆论环境的监管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高校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高校舆论环境.从宏观上看,高校的舆论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高校发展的舆论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的稳定发展,舆论引导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和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更应该充分认识舆论的重要性,并把握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优化舆论环境,通过多方努力培养高校调控和引导舆论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高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具体来说,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事实上,新媒体不仅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还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新媒体以其互动性,传播迅速性,覆盖全面性、多样性、强制性迅速占领信息时代的前沿,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新媒体日益成为传播信息、引导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而新媒体环境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所形成的新的大众传播环境,与新媒体具有的互动强、传播快、触点多、燃点低等特点有着密切联系.
所谓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舆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无形的力量.因此,既成的舆论环境能够直接影响高校的运行,对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促进或阻碍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本身的特点,高校事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形成了特殊的高校舆论环境.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更快,覆盖更全面,内容更多样性.在这种环境下,高校舆论的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以及政策环境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对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内部环境看,高校舆论环境即指校园内部的舆论,它是校园内部人员对校园现实或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自身意愿的表达.新媒体出现以前,校园媒体是高校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各院报系刊、校园网络等校园媒体在宣传引导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被削弱.高校学生可以主动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获取资讯,新媒体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几条新闻,他们可以更自主地选择讯息、传达讯息,校园舆论不再仅仅依靠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等传统的舆论方式进行引导.
从外部环境看,高校舆论环境即指社会各界对其的评价.由于高校事业发展的特殊性,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就对其进行了广泛关注.而形式多样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新媒体出现以前,高校可以通过自身管理机制“过滤”一些负面、消极的报道,积极正面引导教育学生.但是,新媒体出现后,大学生接触讯息的渠道增多,自主性增强,外界带给他们的思想冲击、文化冲击等更加直接.面对多元、复杂、活跃的舆论环境,高校正经受着外部环境的严峻挑战与考验.
从政策环境看,高校舆论环境即指高校对国家政策的把握,从宏观上对高校舆论进行调控.一直以来,高校党委就不断加强舆论阵地的建设,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舆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并不强,如何使高校形成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团体,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内容,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提高了受众的自主性和互动性.同时,它也使得校园舆论环境形成一个更为开放、更为复杂的环境.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促使高校创新学生教育管理的方式和手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新媒体使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方式、学习习惯以及性格塑造都发生了改变.这种环境下,要求高校重视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改变过去传统的校园舆论引导,不再一味营造“一种声音”来引导学生,而是能够真正“以学生为本”,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正视实际问题,充分尊重学生,并通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其次,促使高校管理者重视学生网上动态,积极探索网络管理的新规律,进一步加强与社会媒体的交流,更加注重校园舆论的引导.新媒体使得高校舆论环境更多元化、复杂化.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了解掌握新兴的网络平台和上网形式,并能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网络交流,正面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舆论,积极开展思想工作,构筑良好的网上教育阵地.
最后,促使高校舆论环境形成反馈机制,更大限度了解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学生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是爆炸式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断传递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混杂着各种消极颓废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而这些可以通过新媒体形成一定的舆论进行反馈.因此,高校管理者可以充分抓住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舆论环境.舆论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事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更应该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多方努力采取切实措施对校园舆论进行调节和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促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
一是把握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拓展大学生教育管理新阵地,掌握校园舆论主动权,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新媒体环境下,面对自我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的大学生群体,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并采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育管理手段,以平等的方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校园舆论环境,保证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建设,优化校园网络资源,积极引导校园舆论尤其是校园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网络信息量的巨大的,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面对网络环境,正视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教育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利用网络功能拓展大学生教育管理渠道,多角度全方位了解掌握学生动态,广泛听取学生“声音”,在营造良好校园网络舆论的同时,达到“寓教于网络”的效果.
三是加强高校管理者的队伍建设,培养高校管理者调控和引导校园舆论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对校园舆论的识别力和敏感度.近年来高校负面舆论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的思潮产生消极影响,高校管理者应该客观审视这些舆论,积极应对并有针对性地处理解决,以免形成不良的舆论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阻力.
四是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这个一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而我国国内学者认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简而言之,大学生媒介素养,即指大学生如何解读和使用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多元、复杂、活跃的校园舆论环境,要求高校学生对其进行判断,更好地识别各类信息,进而保证高校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需要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的.它在教育以及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随着现在手机媒体、博客以及微信和QQ、MSN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新媒体已经日益成为了传播信息以及引导文化传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校园舆论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形成了一个更为开放以及更为复杂的环境.这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要如何正确的对待急认识网络传播媒介对于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危机及管理的影响,从而借助于网络传播的巨大力量来有效的推进高校危机管理的相关理念变革以及策略的实施,来维护校园的和谐以及稳定,这也是我们目前必须要思考以及亟待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高校危机是属于社会危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加强高校危机的管理是推进高校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同时也是高校所必须承担的一个社会责任.高校应该牢牢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通过多方力量加强对校园舆论的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从而促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1〕吴蕙蕙.试论高校事业发展需要的舆论环境——以河海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10(11).
〔2〕刘延华.建设健康向上校园网络舆论环境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3〕吴吉喜,尹瑜新.校园舆论环境优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2).
〔4〕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5〕姜恩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
〔6〕陈金凤.浅析“宅”生活下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以某地方高校为例[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7).
〔7〕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宣教处,北京高校学生工作学会编.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实用读本[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0.
〔8〕李岩,曾维伦,何海涛.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9〕田维钢,付晓光.大众传播理论在微博环境下的有限性和有效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03).
〔10〕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G641
A
1673-260X(2017)10-0175-03
2017-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