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娟娟
(1.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1)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
牛娟娟1,2
(1.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2.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1)
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增强,文化消费日益繁荣.大学生,特别是传媒类院校的大学生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是未来文化消费潮流的引导者.传媒类大学生存在不良文化消费行为,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业成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加强传媒类院校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注重引导网络文化消费,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环境.
传媒;大学生;文化消费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渐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大量涌现.中国人在注重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1]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较强,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
大学生文化消费很多集中在新媒体领域.传媒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力量,他们看待新媒体的角度、对新媒体信息的理解、受新媒体的影响程度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更为深刻、复杂、多元.今天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就是明天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传媒类院校学生文化消费中折射的价值观必将影响更多的人.客观理性地分析当前传媒类院校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对于引导大学生理性进行文化消费,提高文化消费层次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未来的媒体人,他们的文化消费观也会给周围人带来更深更广的影响.重视大学生精神文化消费问题,对于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突破口.[2]
1.1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绝大多数传媒类学生来自较为富裕的家庭,他们中许多孩子还是独生子女,得到父母全部的爱,家长有能力也愿意为孩子多花钱.传媒类大学生本身的学费不菲,专业消费高于其他院校学生.有些家长给孩子的月生活费高达几千.大多传媒类学生能够合理消费,提升专业.但是仍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自律意识较差,将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耗在网络消遣上,不少网络消费水平不高,文化消费呈现较大盲目性.
1.2 文化消费倾向新媒体、新技术.传媒类院校的学生受专业影响,对新媒体、新技术类消费十分热衷.他们善于捕捉最新的娱乐资讯、新闻动态等,无疑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日益增加.传媒类大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网上:到图书馆看书的少了,网上阅读的多了;到娱乐厅打游戏的少了,玩网络游戏的多了;到电影院看电影的少了,网上看电影的多了.对于很多传媒类学生而言,电脑是学习专业必备的工具,一周看3部以上电影是必修的作业,所以他们在新媒体方面的消费有不少出于专业学习和专业提升的需要.总之,无论是学习还是娱乐,传媒类学生都更倾向于新媒体、新技术类文化消费.
1.3 消费需求心理不成熟,对休闲文化表现出较大兴趣
不否认大部分传媒类院校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注重知识的充实和相关技能的获取.这部分学生的文化消费以提升能力,为今后找工作、发展自我为目的,具有较为成熟的消费心理.但也有一些学生文化消费需求心理不成熟,不从实际出发,相互攀比,盲目跟风.传媒类院校里付费上网娱乐的现象比较普遍,酒吧、会所等高档消费场所也留下大学生的身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传媒类大学生最喜欢购买的书籍是娱乐杂志,最喜欢观看的节目是娱乐性影视作品,对休闲文化兴趣颇为浓厚.对新闻热点、时事政治、网上学习等关注的热情不高.
首先是观念上不够重视.学者对消费问题的研究多侧重于物质生活,少有对精神文化消费的研究,针对传媒类院校学生的文化消费研究就更少了.其次是学校育人和管理的偏颇,高校普遍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问题,传媒类院校也不例外.学校将专业学习置于首位,忽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忽视学院文化建设的氛围,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状况和环境缺乏必要的重视,缺乏对传媒类学生消费道德教育.再次是家庭教育的失重.孩子上了大学,父母更关心的是孩子能否适应大学生活,专业成绩如何,将来就业有没有眉目,而对于文化消费方面的指导却是极少的.最后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处于三观尚未定型的时期,又受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自控不足,容易在文化消费上出现偏差.他们在思想方面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比如“炫富”“晒幸福”等严重扭曲了大学生眼中的世界观,走向非理性消费的边缘.[3]
3.1 加强消费教育.进一步改革传媒类院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将学生在现实中的困惑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增强学生的文化消费能力,使他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消费是合理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加强消费教育的方式很多,比如心得体会,系列讲座,班会教育等等.从而,使我们的学生抵制炫耀消费的诱惑,改革奢侈浪费的消费方式,走出消费的误区,不断优化文化消费价值观,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水平高的文化产品作为文化消费对象.
3.2 注重引导网络文化消费.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的诉求尽管呈现多样化,但是总体来看仍以娱乐休闲为主.传媒类大学生对互联网娱乐功能的使用更是超过一般网民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其中最受他们青睐的是网络音乐、网络影视和网络游戏.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晚,发展迅猛,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点,但管理相对滞后.网络色情、网络诈骗等已是社会公害,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大力开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数字化网络产品,切实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在网络空间中的占有率,打破西语对互联网的文化垄断,不断满足传媒类院校学生对健康网络文化的需求.[4]互联网行业要自律自强和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必须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
3.3 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消费环境.
传媒类院校是大学生文化消费离不开的具体的社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必然要求营造健康有序的校园文化消费环境.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消费环境,充分利用高校传媒工具,形成高尚的文化消费舆论.学生处、校团委要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以广阔的自我展现的舞台,拓展他们的视眼,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要注重教师的导向和榜样作用.教师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文化消费行为的导向者.[5]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使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消费行为习惯,继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1〕沈辉,吴麟麟.独立学院的大学生文化消费[J].继续教育研究,2009(6):79-81.
〔2〕朱伟.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7).
〔3〕韩雪.浅谈如何在高职院校树立学生正确的消费观[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2).
〔4〕王仕勇.大学生网络文化消费行为特征及其引导[J].商场现代化,2007(35):185-186.
〔5〕叶育新.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特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69-71.
G64
A
1673-260X(2017)10-0161-02
2017-08-16
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媒体视域下传媒类院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SK2017A078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文化强省”战略下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研究(SK2015A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