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的“二二事件”述论

2017-03-29 15:03刘博山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杨虎城东北军西安事变

刘博山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西安事变后的“二二事件”述论

刘博山

(新疆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试图采取“以政治为主,军事为从”的方略彻底解决西北问题。1937年1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公布陕甘善后甲乙两案,1月21日西安方面决定接受甲案。东北军内部在营救张学良的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导致“二二事件”的爆发。事件的爆发使东北军不得不接受乙案,东调安徽,最终被全部拆散,尽遭瓦解。这对东北军来讲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失败,但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以及全国性抗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西安事变;东北军;西北军;“二二事件”

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标志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束①。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在西安事变的谈判中张学良、杨虎城以及中共获得的仅仅是蒋介石的口头承诺,并无多大效力。“蒋介石是精通权术之人,自然懂得能屈能伸的道理,注意到其来西安之初还在设想对共产党,‘我是否可以将计就计,待其诈降以后轻易消灭乎?’足以证明蒋介石并非做不出来反悔报复之事”[1]。东北军、西北军最担心的莫过于来自南京方面的报复,中共则认为“今后的问题是蒋介石是否能不折不扣的实行诺言。”[2]348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张学良即遭扣押。12月3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高等军法审判,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十年,剥夺公民权五年。此后,中央军大举西进,加剧了西北局势的动荡。

一、“陕甘善后方案”的出台及三方态度

1937年1月1日,蒋介石决定以“政治为主,军事为从之方略”[3],彻底解决西北问题。蒋介石一方面意欲借助扣押张学良引起的东北军分裂之机,拆散东北军、西北军、中共之间的“三位一体”军事同盟;另一方面以军事威胁为手段,派中央军大举西进,逼迫西安方面就范。1月4日,国民党军集结十个师以上的兵力集中推进至潼关、华阴、华县地区,并筑垒布阵。1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了“陕甘善后方案”,“以顾祝同为西安行营主任,综理陕甘青宁军事及西北国防准备事宜;以王树常为驻甘绥靖主任,杨虎城为西安绥靖主任,在行营指导下担任陕西绥靖事宜。杨虎城、于学忠撤职留任,带罪图功。并指定驻地区分”[4]94。蒋介石意图使东北军、西北军分散驻防,以中央军作为牵制来达到拆散“三位一体”军事同盟的目的。

在中共看来,南京方面大举压境的目的在于逼迫东北军就范,达到孤立红军的目的。“目前只要三方面团结,真正的硬一下,并把红军的声威传出去,使中央军不敢猛进,有可能释放张学良,完成西北半独立局面”。[5]1月5日,杨虎城致电蒋介石,称“此间情形,张副司令一日不归,西北军民一日不安。钧座笃爱地方,务恳促令早日返陕,主持一切”[6]402。维系东北军稳定与凝聚力的关键在于东北军对张学良的忠诚度与张学良的个人威望,因而中共和杨虎城一致要求张学良返回陕西。蒋介石却无意让张学良回陕,其12月29日日记载:“此事欲求一公私两全之法而不可得,只有决心不准张学良再回西北,而保其性命,并缓撤西北及潼关部队,以备叛军抗命。”[7]537由于张学良被扣留不归,东北军的稳定便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1月7日,张学良致信蒋介石,提出陕甘善后的两种方案:“甲案:匪剿一、调东北军全部驻开封、洛阳或平汉线上,整理训练,担任国防工程,由良负责调出及整理。二、杨虎城出洋考察养病半年,不开缺,以孙蔚如代理……乙案:匪不剿一、调杨虎城到甘陕以何雪竹或刘经扶为西北行营主任……二、调东北军驻豫鄂一带整理训练,担任国防,由王树常负责,由良帮助整理完毕,良愿去读书……”[4]96不难发现,张学良已经不再明确反对蒋介石的剿共政策,不论是驻开封还是驻安徽一带,均已表明张学良希望自己的部队能够调离西北这个是非之地。同日,蒋介石提出张案的修正案:“甲案:一、东北军全部调驻甘肃。二、第十七路军各部仍驻陕西原防,归绥靖主任杨虎城指挥,该路得酌留若干部队在西安,以便行使绥靖主任之职权……三、自潼关至宝鸡沿铁路各县,归中央军驻扎……乙案:一、东北军全部调往豫鄂两省,可令由西荆公路集中南阳、襄樊、信阳一带。二、以王树常(或由汉另保一人)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三、调于学忠任绥靖主任,统帅在鄂豫皖之东北军。四、调杨虎城为甘肃省政府主席,仍兼任十七路军总指挥,第十七路军全部调驻甘肃。”[4]97蒋介石提案的目的还是通过驻地划分,以中央军作为牵制,实现分化三方的目的。1月9日,蒋介石派王化一、吴翰焘携带甲乙两案到西安,要求西安方面择其中一种执行。1月10日,蒋介石致电杨虎城,明确告知张学良已无法返回陕西。西安方面则仍要求张学良回陕,杨虎城申明“此间人士均渴盼张副司令返陕主持一切,而事实上副司令如不归,亦确难谋进行之顺利”。[6]4101月13日,张学良致电王以哲电,称“委座之意,东北军始终爱护,绝不歧视,但在西北环境,多有不便,若不遵从委座旨意,绝难挽此劫运……到此时有大诚,有大勇,才能支此危局,才能正真抗日,才有回东北的一天……盼兄计及国家利害,勿专为我个人谋也。”[8]张学良不论自身的结局如何,终究希望通过抗日使东北军回东北。

1月15日,周恩来与杨虎城商量,建议“杨虎城和于学忠通电就职,派人去奉化见蒋,坚决拒绝乙案,对甲案可基本接受,但需中央军全部出甘肃,西安留东北军、西北军各一部……要求准许张学良回陕”[2]3521月16日,杨虎城、于学忠发表通电,表示拥护中央,愿意接受辞职,并希望张学良返回陕西主持一切。1月19日蒋介石复电表示“释放张学良为不可能之要求,若必孤行到底,此后不独西北问题非中所置喙,即汉卿今后行止若何,亦非中之所愿过问。”[6]4131月21日,东北军、西北军召开军政会议,作出接收甲案的决定。1月22日,蒋介石决意由顾祝同负责陕甘善后的全部事宜,由顾祝同负责与西安方面举行谈判。1月26日,杨虎城与于学忠等人决定派李志刚与顾在潼关谈判,“并拟定与顾谈判的三项要求:(一)部队撤退展期两周;(二)张学良回部队讲话,部队即移动;(三)五届三中全会前给张学良名义,并使之出席三中全会。”[6]417在随后的谈判中,顾祝同明确拒绝了这一提议。

二、从渭南会议到王宅会议——“二二事件”的酝酿

1月27日,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孙铭九等人约周恩来、叶剑英于金家巷张公馆会谈。应德田向周恩来表明“三位一体”同盟的团结以及抗日联共主张只有等张学良回陕才有实行的可能,“因此必须坚持要求张学良回来……张不回来绝不撤兵(只要张回来一趟,一切听张的命令办理)。蒋军如果再进逼,必须坚决抵抗,不惜破釜沉舟地打一仗。”[9]199周恩来认为目前只要保持三方团结,张学良自然有回来的可能,并不主张用武力营救张学良。少壮派情绪激动,苗剑秋甚者声明“你们不帮助我们打仗,咱们就先破裂”[9]200。很明显,如果中共不同意东北军少壮派提出的武力救张的建议,便意味着“三位一体”同盟有破裂的可能。周恩来为安抚少壮派的情绪,告诉杨虎城和苗剑秋等人,“只要你们团结,意见一致,我们绝不会对不起张先生,绝不会对不起你们两位朋友,包括打仗在内,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你们。”[9]2001月28日,周恩来致电潘汉年,要求向蒋介石陈明东北军内部的要求,并希望张学良回陕训话一次。1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致电潘汉年,要其向蒋介石申明“为坚决赞助蒋先生方针和平解决西北问题,并永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起见,我们决定放弃陕南驻兵的要求,将徐海东部第一步由商县撤至醴泉……以便在中央军进驻西安之前,通过西安咸阳线,惟须在陕北或宁夏增加一部分防地。”[10]1月30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等人,表明“(甲)和平是我们的基本方针,也是张、杨的方针……(丙)用以上态度争取最后的和平。”[11]706中共此时采取的是“和”的策略,所谓红军协助东北军打仗一说,也仅仅是安抚少壮派的权宜之计而已。

1月29日,少壮派提议在渭南召开集团长以上军官参加的军事会议,决定和战问题。何柱国等人认为一旦战争失利,张学良自然不可能回来,东北军同样有被覆灭的危险,要求主和。少壮派应德田等人认为为营救张学良,不惜与南京打一仗。在东北军少壮派的鼓动下,一致赞成应德田的主张,决定“张副司令未回来之前坚决不撤兵,中央军如再逼进,不惜决一死战的决议。到会的全体军官都在决议上签了名。”[6]418王以哲、何柱国认为渭南会议的主战决议是少壮派鼓动起来的,因而拒不执行。于学忠是张学良离陕时指定的东北军的最高负责人,王以哲希望由于学忠来下最后的决议。1月30日,于学忠由兰州飞往西安,拜访生病在家的王以哲,最终接受了王以哲主和的建议。

东北军内部关于和战的争论愈演愈烈,于1月31日在王以哲家中开会,决定最终的和战问题。杨虎城、于学忠、何柱国、周恩来等人作为代表出席。于学忠坚决主和,并要求与顾祝同谈判撤军。王以哲、杨虎城同意了于学忠的意见。会议作出主和的提议,使得少壮派大受刺激。

1月31日上午,于学忠向东北军传达了撤兵的决定。2月1日,于学忠、杨虎城派李志刚到潼关与顾祝同谈判,并命令前线指挥官立即撤退警戒部队,以便中央军能够如期进驻西安。

三、“二二事件”的发生以及影响

1月31日于学忠撤兵命令下达以后,东北军少壮派苗剑秋、应德田等人一致反对撤兵,并坚决要求张学良回陕,认为何柱国和王以哲不同意张学良回陕是有意向南京方面妥协,并要求除掉二人。2月1日晚,西安街道上打出了“锄奸”的标语,应德田、孙铭九等人拟定了捕杀计划。2月2日,孙铭九派人到王以哲家中将其杀害。何柱国、于学忠躲进杨虎城公馆,得以幸免。孙铭九等人自知无法控制局面,不得不请求周恩来出面平息事件,最终枪杀王以哲的特务连连长被剖腹,事件得以缓和。

2月3日,已经撤出渭南前线并驻防高陵的刘多荃师向西安方面警戒,声称要为王以哲报仇。东北军骑兵军第十师师长檀自新也与开封的刘峙接洽,彻底倒向南京。杨虎城不得不再次致电宋子文,要求蒋介石“即日饬令汉公飞航返陕,届时将士情绪一平,一切处理办法自易重新就绪。”[6]422南京方面乐见东北军的内乱,想尽可能利用此机会把东北军彻底肢解。2月8日,蒋介石作出将“原拟东北军西调甘肃的计划,改为东调苏皖边境,以备整训”[12]的决定。蒋介石在1月7日致张学良信中提到过东北军东调安徽的计划,在1月10日日记载“调东北军到鄂皖如何”[7]540。从蒋介石拆散西北“三位一体”的军事同盟的目的来讲,令东北军彻底调离甘肃、调往安徽不失为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

“二二事件”后,东北军不得不接受乙案,东调安徽,此后尽遭拆散,最终瓦解。对南京国民政府来讲,事件使得西北“三位一体”的军事同盟最终瓦解。2月8日,蒋介石听取各方意见,最终决定:“一、对内部不造成内战;然一遇内战,则不可放弃戡乱平内之责任……三、不说排日而说抗战。”[7]543“二二事件”使中共关于保持西北的半独立局面、将西北建成抗日根据地的设想落空,不得不考虑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的问题。2月9日,中共中央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毛泽东指出“这个电报的发表,各方面虽有不同的看法,然而在政治上是可以说明,是可以表示我们真正抗日团结御悔决心的。”[11]708国共双方都将抗日作为首要的目标,对日后的国共谈判以及全国性抗日局面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注释]

①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如张亚斌《关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线问题》(《延边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并没有使西安事变就此结束,而是又延续了很长时间”;其他如:丁长青《西安事变善后与和平解决》(《历史教学》1998年第11期)、张春生《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军事善后》(《历史教学》2000年第9期)等对此问题有相关论述。

[1]杨奎松.西安事变新探—张学良与中共关系之谜[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376.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王正华.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40卷[M].台北:国史馆,2010:2.

[4]中央档案馆,云南省档案馆,陕西省档案馆.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文献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56.

[6]贾自新.杨虎城年谱[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7]黄自进,潘光哲.蒋中正总统五记:困勉记:下[M].台北:国史馆,2011.

[8]方庆秋,陈宝珠.有关西安事变善后“陕甘善后问题政治解决经过的函电”[J].民国档案,1986(3).

[9]申伯纯.西安事变纪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有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373.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12]西安事变的处理与善后[M].台北: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1984:143.

K265

A

2095-7602(2017)09-0050-03

2017-04-18

刘博山(1993- ),男,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猜你喜欢
杨虎城东北军西安事变
杨虎城南阳“扫黑除恶”传佳话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的阴谋如何得逞?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纷争
谈东北沦陷谁之过
蒋介石诱捕杨虎城
浅析1928—1936年张学良对日态度
论西北“三位一体”大联合的形成及其历史地位
张学良谈『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前后的王以哲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