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瑾瑜,张元宝
(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宋瑾瑜,张元宝
(常熟理工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常熟 215500)
本文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剖析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足,提出以教学为中心,构建项目导向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以产学研合作为路径,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传统发展模式向创新创业驱动型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新时期推进教育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深度融合的催化剂,也是建设创新性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有力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提出与普及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发展方向。本文在梳理国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剖析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关联,进一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目前,国内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比较多地从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建设、评价机制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冀宏(2015)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应以教学为中心,以产教融合为路径,以学科建设为载体等观点;傅许坚(2016)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关联机制入手,总结归纳了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的耦合机制;张显悦等(2015)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强调高校应从课程体系平台、实践平台、评价机制平台三个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综合分析现有的理论成果,可以发现多数成果只停留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术”的方面研究,鲜有学者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道”的研究,同时也缺乏两者在实践中内在关联的探讨。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又要坚持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并重的培养标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新理念,它包含“创新”“创业”“教育”三个要素。“创新”“创业”强调原发性、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与“教育”结合的价值就体现在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可以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2.1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应用型特征
应用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属性。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是围绕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强调个体实践地位。通过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拓宽他们视野,以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发现”和构建知识能力体系,并在真实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养成“探究性”思维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应用与创造力不断提升[1]。其次,产教融合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构建产学研共同体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来源既有校内组织开展的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也有校外社会团体组织的以竞赛等形式开展各项活动。再者,创新创业教育倡导“用以致学”的学习理念。“用以致学”是由美国学Joseph.A.Raelin在《WORK:BASED LEARNING》提出,愿意是指因为要用,所以才学。作为一种有效学习的指导原则,“用以致学”是一种以始为终的学习理念。它强调教的目的在于用、学的目的在于用,教与学源于实践、归于实践,这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谋而合,符合能力导向教育的基本理念。“用以致学”原则体现在教师“教”的方面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项目化教学;反映在学生“学”的方面就是对知识的加工、转化和应用。
2.2 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应有之意
应用型人才需要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是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潮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价值导向。在这种价值导向下,高校必须要坚持办学定位的“应用型”转变、专业结构的“需求导向”转变、协同育人的“开放性系统”转变,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备“就业有岗、创业有道、发展有余”的能力要求。“就业有岗”要求毕业生具备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创业有道”要求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能力,“发展有余”要求毕业生具备对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和创新能力。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这一定位,作为将来一线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应用和创新是必备的素质。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背景、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目标定位。同时,毕业生应该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市场需求积极就业或自主创业,如果说专业与就业行业的匹配度高是应该倡导的就业导向,那么大学生依靠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创新成果进行创业才是高质量的就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寻找市场需求,拓展创业空间。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中的应有之意。
2.3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
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创新是引发发展的核心动力,是起点也是支点,创业是推动发展的持续动力,是目标产出也是价值体现,也就说创新致力于创业,创业源于创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创新教育是一种因需要而学习的教育,大学生通过各种创新平台和实践训练项目,不断探究和思考,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创业教育则是一种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的教育,通过创业项目申报和创业训练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树立创业精神和塑造创业能力[2]。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可以实现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一致。可以说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统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创新引领创业的实践过程、创业助推创新的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可用之人才,即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能够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4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助力器
全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举措。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摒弃传统的教学体系,而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服务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创业课程不是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教学,更不是简单地增加几本相关教材,而是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融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职业规划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并以此带动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创建一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教”与“学”的新方式。据此,与传统教学实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必将引发教育的新变革。在课堂教学上,由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以项目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模式;在学习方式上,由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环境上,由少数优等生精英化、选拔式的教育氛围,转变为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面向全员,关注个体的教育氛围;在价值取向上,由片面强调知识和学业,转变为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3.1 构建“项目导向型”创新创业教学模式
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或学习任务”[3]。“项目导向型”教育是把项目的概念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其本质是教和学的互动融合模式[4],它是以实际项目作为教学内容,师生作为项目成员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为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开放式教学活动[5]。把“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升创业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有利于助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都十分明确的,学生面对具体的项目或真实的作品做中学,从而不断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完成项目或作品为中心,有利于推动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项目导向型”教学最终是通过完成某项具体项目或作品来体现,即通过项目或作品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和能力的提升。实现这些项目或作品的市场价值,则需要学生进一步开发市场,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设计和提升产品质量,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市场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再次,“项目导向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导,有利于控制学习过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在“项目导向型”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充分的学习控制权。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策划方案、组建团队,教师充当参与者与合作者,整个过程则是由学生策划、设计和实施。这种以实战或模拟实战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学生直面项目和市场,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生产管理经验,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3.2 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协同”一词最初源自于希腊文synergetics,是指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以及协同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其核心理念是“协同”和“合作”,即协同利益主体,通过资源和要素的合理配置,最终实现“1+1>2”的协同效应[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仅凭高校一己之力,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质的突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立足高校教育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统筹和引导,充分调动企业力量。实现高校、政府和企业三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落实,而落实的保障在于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建立运作实体,如国内一些高校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实体组织的构成应包含高校、政府和企业相关人员,统一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确保运行机制的畅通和协同的实效。其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协同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各类资源的整合,以提高对资源获取的便捷和利用的效能。因此,依托运作实体,创建高校、政府和企业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提高相关资源的开放程度,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再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高校、政府和企业三个协同主体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对预期成果的期待不尽相同,只有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明确各方职责,才能保障运作实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3.3 搭建“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
“互联网+”战略是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把各行各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全新的生态环境。“互联网+教育”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模式,成为新时期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本质上是一个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应涵盖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到成果转化整个生命周期,服务内容应包含信息发布、在线课程、创新创业项目、虚拟互动空间以及中介服务等方面,其目的就在于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信息发布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常见问题解答、相关政策及制度、成功案例简介等,大学生可以通过信息检索及时查阅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在线学习模块可以参考“慕课”(MOOC)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集成和整合大量课程资源、教学视频以及学习参考资料,通过嵌入多种服务模式,为大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以及个性化定制服务。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利用手机APP和移动互联网随时进行网络学习。创新创业项目模块主要包含创意采集、成果展示、项目培育等内容。学生网络提交创意后,寻找具有有共同意愿的组织或个人组建团队,进行项目论证和策划,学校提供跟踪辅导。虚拟互动空间板块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专家团队组成咨询服务端,为学生提供及时解答;另一部分是论坛形式的虚拟社区,大学生可以进行广泛的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中介服务模块是一个服务平台,主要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推广和成果转化。
[1]冀宏,顾永安.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江苏高教,2016(4):77-80.
[2]杨吉春.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4):179-182.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胡志强,王骞,梁成刚.以能力为中心的高职“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初探———以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3(1):63-65.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张继延,周屹峰.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协同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7):61-66.
2017-03-11
宋瑾瑜(1984- ),女,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0
A
2095-7602(2017)08-01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