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安徽高等教育考辨

2017-03-29 05:49周宁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学堂安徽大学巡抚

周宁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清末安徽高等教育考辨

周宁

(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安徽蚌埠233030)

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在安庆创办新式学堂求是学堂。与此同时,省城敬敷书院被迁往安庆城外。此举目的是为了避免新老学堂同城对峙。因此,求是学堂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之说不能成立。1901年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书院改为大学堂。敬敷书院于同年更名为安徽大学堂。前人不察,将次年求是学堂并入安徽大学堂,误认为安徽大学堂是由求是学堂改建而成。1902年,安徽大学堂与求是学堂合并,改名为安徽高等学堂。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安徽高等学堂停止招生。

敬敷书院;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

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端于1897年,历经求是学堂、安徽大学堂、安徽高等学堂三个阶段。目前,学界对安徽高等学堂研究较为充分,尤其是严复与安徽高等学堂的关系多有论及①。然而,求是学堂早期创办的历史,以及求是学堂与敬敷书院、安徽大学堂的传承关系,当下的记载多语焉不详,或有明显错漏。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清末安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重要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考辨澄清。

1 求是学堂与敬敷书院的关系

求是学堂,1897年安徽巡抚邓华熙奏请设立,次年开始招生,取正课生60名,附课生16名。作为近代安徽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与省城敬敷书院有何关系,历来众说纷纭。宣统末年冯煦主修、陈师礼总纂的《皖政辑要》这样记载:“初,巡抚邓华熙应诏陈言,请令各直省建设二等学堂,总理衙门奏准通行,因就敬敷书院屋宇开办,并将书院书籍、产业、经费归并,名曰求是学堂,于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开学,是为皖省兴学之始”[1]488。民国二十三年安徽通志馆纂修的《安徽通志稿》基本照抄《皖政辑要》的观点:“光绪二十四年邓华熙奏请各直省设立二等学堂,总理衙门奏准通行,因就敬敷书院开办,并将书院书籍、产业归并,曰求是学堂,于光绪二十四年开学”[2]。《皖政辑要》和《安徽通志稿》都认为求是学堂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而成。由于两部方志成书较早,尤其《皖政辑要》定稿距求是学堂开办仅有10年,一些撰述者甚至亲历其事,因而此说有很大影响力。

不过,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民国安徽教育界前辈吴建吾在其遗著《风雨拾遗》中,就对《安徽通志稿·教育考》提出质疑:“《教育考》全部看完,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揭举如下:……前叙敬敷书院则曰:光绪二十七年改为高等学堂。于此又曰:求是学堂就敬敷书院开办。而求是学堂乃光绪二十四年所创办,三十年乃结束者,自己叙述,何自相矛盾如此!”[3]42-43吴在这里虽没明确求是学堂是否就敬敷书院改建而成,但已经指出《安徽通志稿》不可信。该文另一处,吴又提到,敬敷书院“光绪二十四年由拐角头迁建于柏子桥”[3]43。在吴看来,光绪二十四年敬敷书院依然存在,显然其是反对求是学堂就敬敷书院改建之说的。

如果求是学堂不是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而成,敬敷书院在光绪二十四年为何又要迁建呢?汪青松先生在《皖江文化与安庆师范学院》一文中作出了合理解释:“1897年春,安庆城内的敬敷书院迁到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西……②。敬敷书院的移建源于育人观上的分歧。1897年初,安徽巡抚邓华熙奏朝廷,要求在安徽创办‘求是学堂’,推行新式教育,培养既通西学,又切时务的人才;但安徽布政使于荫霖、按察使赵尔巽主张对书院做些改良,认为办学还是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本。朝廷一方面批准了邓华熙的办学奏章,开始筹办新式学堂;另一方面,继续兴办省学敬敷书院。为避免新老两个学堂同城对峙,巡抚邓华熙命布政使于荫霖在安庆城外建立新的敬敷书院”[4]287。

笔者同意汪青松先生的解释,并有新发现史料可以作为佐证。1896年底,安徽巡抚邓华熙向朝廷上奏,请求在皖兴设新型学堂。在奏折中他明确说道:“今之讲求西法必须实事求是,若但于旧有书院令其兼习,究虞造就难成,应请各省均于省城另设学堂,学生自十三随至十五岁止,择其读过经书,略通文理,姿性聪颖,体质结实,身家清白者,核实考选入堂肆业”[5]39。可见,邓华熙认为中西学问各有不同,若令书院兼习西学,“学者既非专业,教者亦非专门,究于造就难成,敷衍多而实际少”[6]。因此,他主张在省城另设学堂,反对在敬敷书院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同时为了避免新老学堂同城对峙,将敬敷书院迁到了安庆城外。清廷收到邓华熙的奏折后,即令总理衙门会同户部、礼部议复。商讨结果,认为“与泛言设学者有别,自应准如所请”[5]41。得到朝廷的批复,邓华熙即指令专人在安庆城内选勘校址,购置民田:“臣于上年十二月具奏添设学堂酌拟切实办法一折,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会同户部、礼部议复,准如所请,其拨款一节应由该省妥定办法,奏明请旨等因,奏准咨行到皖,臣随即委员在安庆省城将建立学堂基址勘明,原定价买于民,一面绘具屋图,议拟造法,确估工料,逐款钩稽,通计地价工价共需银贰万余两”[7]157。如果学堂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何谈再选勘校址?更不会有地价工价需银二万余两之说。由此可见,求是学堂完全是新建,并非在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而成。

2 安徽大学堂与求是学堂的关系

安徽大学堂创建于何时?与求是学堂有何关系?学界对此也有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安徽大学堂是1901年在求是学堂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主要依据仍是《皖政辑要》的记载:“求是学堂,于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开学,是为皖省兴学之始。二十七年三月,学堂届毕业之期,……是年十月,遵旨查照山东办法,改求是学堂为大学堂”[1]488。安徽教育界前辈程滨遗,在其晚年回忆录《安庆旧影》中也支持此说:“其先为求是学堂,巡抚邓华熙创设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七年(1901年)诏省城设大学,改为求是大学堂”[8]71。甚至安徽最后一任巡抚朱家宝,报送安徽高等学堂毕业生名单时,也认为安徽大学堂是1901年由求是学堂改建而成:“溯自光绪二十三年前抚臣邓华熙奏设求是学堂,……是为本省开办学堂之始。嗣于二十七年由前抚臣王之春遵改为大学堂”[9]。《皖政辑要》《安庆旧影》均为研究近代安徽教育重要参考资料,故此派观点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

不过,也有学者撰文提出反对意见。吴毅安在《百年回顾:从敬敷书院到安庆师范学院》一文中,就认为安徽大学堂是1901年由敬敷书院改建而成,次年才迁到安庆城内与求是学堂合并[10]。结合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吴毅安之说比较符合历史实际。

首先,1901年清政府颁布上谕,“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11]6。敬敷书院为省城大书院,故安徽大学堂从理论上应由敬敷书院改建而成。其次,安徽巡抚聂缉槼在光绪二十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的《皖省高等学堂办理情形由》中曾明确指出:“皖省前以省城敬敷书院改为大学堂,经前抚臣王之春将筹办大概情形奏奉,硃批著聂缉槼妥定章程核定办理”[12]。由此可见,在巡抚王之春任内敬敷书院改建大学堂,后王改调它处,清政府即命新任巡抚聂缉槼办理。聂在任内对此事十分重视,认为“安省学堂为各府州县观瞻所系,体制宜崇”,而“求是学堂房屋较敬敷书院为宽,且同一培植人才,归并办理,易于措手,当将求是学堂改为省学堂”[12]。这才有了敬敷书院和求是学堂合并之事。前人不察,误将求是学堂并入大学堂认为是大学堂由求是学堂改建而成。聂缉槼为具体经办之人,相信他的奏折应最具有权威性。

3 安徽大学堂何时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

安徽大学堂何时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学界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1902年和1904年之说。

分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清政府在1902年和1904年分别颁布过两个高等学堂章程,难免让后人产生学堂何时更名的错乱。不过,据上文安徽巡抚聂缉槼的《皖省高等学堂办理情形由》,聂曾明确提到,“当将求是学堂改为省学堂,遵照钦定章程更名曰安徽高等学堂,于上年七月间开办”[12]。奏折的日期是1903年7月26日(阴历),“上年七月”即1902年,而钦定章程自然是指1902年的《钦定高等学堂章程》。此外,同年11月3日,继任安徽巡抚诚勳在《筹措学堂不敷经费片》中也提到安徽高等学堂,并上奏清廷为学堂扩建筹措经费[13]。由此可见,安徽大学堂应当是1902年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其次,安徽高等学堂1903至1905年曾进行扩建,这令学堂何时更名更加扑朔迷离。1902年安徽大学堂合并求是学堂,遂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但学堂场地太过狭小,当时安徽巡抚聂缉槼就有意另辟校址,后来勘得敬敷书院旧址,于1903年6月动工修建,历时两年竣工,1904年主体工程完工后,学堂开始扩大招生[14]。一些学者不察,误将学堂扩大招生日期当作高等学堂更名日期。

4 结语

综上考辨,可以得出几点结论。首先,求是学堂并非在省城敬敷书院基础上改建而成。安徽当时风气相对闭塞,巡抚邓华熙虽思想开通,力主在安徽创办新学,但不得不考虑守旧士绅的压力。敬敷书院作为省城书院,从某种程度而言,乃旧学大本营。如果直接以新代旧,难免会引起动荡。新旧并存,则是当时情势上上之选。与此同时,将敬敷书院迁出城外,避免新旧同城对峙,也再好不过说明了新学创办的步履维艰。其次,1901年清王朝实施新政,通令省城书院改设大学堂,新式教育由于政令推动加速发展。安徽顺应时势,遵从谕令,将敬敷书院改为大学堂。此举从一个侧面说明安徽教育环境的改变。1902年安徽大学堂与求是学堂合并,更名为安徽高等学堂,1904年安徽高等学堂扩建,则进一步说明安徽趋新教育的发展。

注释:

①沈寂对严复出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沈寂指出桐城派的渊源、姚永概的力邀、巡抚诚勋、恩铭的礼遇,都是严复毅然来皖执教的重要原因。参见沈寂:《严复为安徽高等学堂的“礼聘”与“辞馆”》,《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张仲民则利用大量报刊资料,进一步指出严复担任高等学堂期间与当地士绅和学生的矛盾与冲突。在他看来,由于严复同时担任复旦公学和安徽高等学堂监督,精力不济,结果出现任用私人,遥控校务的情况,并由此引发学校风潮,最终被迫辞职。参见张仲民:《严复与复旦公学》,《历史研究》2009年第2期。周家华则对严复出任高等学堂监督的时间等细节问题进行了探讨。周家华:《严复赴安徽高等学堂任职时间考》,《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②在敬敷书院迁建时间上,汪青松和吴建吾有出入。邓华熙1897年初奏请设立求是学堂,在没得到朝廷明确答复前,没有理由先把敬敷书院迁到安庆北门外百子桥,而且新敬敷书院的修建也有一个过程,综合来看,1898年迁址更加可信。

[1]冯煦,陈师礼.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2]安徽通志馆.安徽通志稿·教育考:第3册[M].安庆:安徽通志馆,1934.

[3]安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安庆文史资料第二十四辑[C].安庆:安庆文史资料委员会,1992.

[4]程必定,汪青松.皖江文化探微——首届皖江地区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选编[C].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江标.湘学报:第1册[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沈寂.安徽新型教育的开端[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5):69-73.

[7]实学报社.实学报(1-14)[M].北京:中华书局,1991.

[8]程滨遗.安庆旧影[Z].安庆:安庆市交通局史志办,1983.

[9]安徽通志馆.安徽巡抚朱家宝奏高等学堂甲乙丙班毕业请奖折[O].铅印本.安徽教育档案资料.安庆图书馆藏.

[10]吴毅安.百年回顾:从敬敷书院到安庆师范学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8(4):9-14.

[11]璩鑫珪,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12]安徽通志馆.皖省高等学堂办理情形由[O]//安徽教育档案资料.铅印本.安庆图书馆藏.

[13]安徽通志馆.安徽巡抚诚勋奏筹措学堂不敷经费片[O]//安徽教育考材料.铅印本.安庆图书馆藏.

[14]安徽通志馆.安徽巡抚诚勋奏高等学堂工竣拨款片[O]//安徽教育考材料.铅印本.安庆图书馆藏.

[责任编辑:钱果长]

G649

A

1674-1102(2017)01-0066-03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17

2016-05-3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5A219)。

周宁(1978—),男,安徽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历史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安徽近现代教育史。

猜你喜欢
大学堂安徽大学巡抚
一字一师
读《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一)札记
行政违法行为检察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秦晓玥作品
陈成亮作品
陈县令拍错马屁
总督与巡抚的相处之道
遥远的道德箴言
西游大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