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7-03-29 02:39万顺利
成功 2017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科学

万顺利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万顺利

黄山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安徽黄山 245041

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高质量的环保专业型人才需求量不断变大。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并结合结果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从而为各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

环境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自20世纪90代以来,全国相继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环境专业毕业生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环保行业对于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能在生产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缺乏实际工程经历、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因此,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质量与社会需求类型的矛盾不断加剧。这一现象也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均在积极的探索着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设计,以期培养出更吻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综述了国内不同层次具有代表性的部分高校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模式上所做的改革,并做了简单评述及思考,从而为正在探索以及将要进行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高校提供借鉴。

一、“211”工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改革

该类高校定位为培养高端的研发型科技人才,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也在积极的探索培养模式的改革。同济大学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培养理科学生的工程素养与面向实践的创新意识为目标,构建了理工相融的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一是建设多元化认识实习基地,直观性强、可操作运行的仿真模型深化了学生对实际工程的理解;二是建设研究型认识实习项目,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及示范工程中,增加学生对科研动态及本专业发展趋势的把握;三是建设数字化认识实习教学视频,典型工程视频的观看可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废水的处理流程、工艺及构筑物的结构等;四是建设认识实习考评机制,根据重点突出、易于操作及激励学生的原则,通过一系列途径构建学生认识实习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并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考察认识实习的效果;五是延伸认知实习成果,成绩显著的学生可继续深入研究与调查,参加学院社会实践和创新实验奖学金的评选或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1]。同济大学构建的认识实习教学体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同时通过新鲜事物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林业大学充分认识到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迫切性,故结合该校教学水平、地理条件等对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上,将传统的以生态学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型为以环境科学、污染控制工程为主,兼顾生态学、林学特征的课程体系,以形成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颇具特色的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在实验教学建设上主要做了三点改革:一是重新设定了实验内容,内容上既注重传统技能的培训,又关注环境科学的最新进展,提高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增加了实验学时。二是实验、实习工作中加强了教师的参与,借助理论课教师的前沿性思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验项目。三是分阶段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高更好的训练条件。该校环境科学专业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通过与北京著名高校与研究所配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2]。陕西师范大学对环境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化学课程设置做了重要改革,将化学课程的学时比例提高至19%,这不仅为后续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水及大气等污染控制课程、见习实习课程、综合性、开放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设计和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符合我国目前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社会的需求[3]。

二、省属一般高校的培养模式

省属一般高校重点培养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发展,该类高校也积极的开展应用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南昌航空工业学院也在积极的探索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他们改革授课形式,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改为讲座式教学和实例教学,同时也对考试形式进行了改革,无论教学模式还是考试形式的改革都使得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更加贴近于实际,为实际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重庆文理学院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环境治理工程和环境监测与评价2个方向模块,环境治理工程方向模块主要开设环境工程方面的基础课程,该模块的设置可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问题的能力,以增加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环境监测与评价模块的设置是为了适应社会对应用型环境监测人才和环境影响评价人才的需求,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该校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比例高达46.2%,同时学校还将把职业技能训练及职业资格证书纳入教学计划中,并计入相应学分。重庆文理学院的课程体系很好的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增强。高比例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改革符合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5]。三峡学院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加强了毕业论文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通过毕业论文的严格训练,学生不仅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实际动手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提高,且写作及答辩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为以后的论文指导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6]。

三、对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就业形势的严峻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各个高校深刻认识到培养社会吻合型人才的重要性,纷纷投身于自身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热潮中,但很多高校,特别是省属一般高校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培养方案不尽合理

对社会需求型人才的培养机制认识不足,理解不深,课程繁重,且基础教育课程学分比例过大,开设课程种类较多,专业教育课程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及实践环节所占比重不足,且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基础教学设施不完善

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很多高校现仍采用大班教学,效果较差,且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及实验场地远远不足,无法保证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

现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式还主要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

(四)实习、实训基地不足

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对口实习、实训基地过少,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社会生产相结合。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培养模式改革,采取必要的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如: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借鉴其他学校的办学思想,明确自身办学目标,根据社会需求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教师可尝试讨论式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视频、模型等丰富课程内容,使所讲解内容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多讲解实用性的知识点,生僻的理论性内容少讲甚至于不讲;应有计划、有步骤的投入基础教学设施,先投入关键性的教学设备、设施,再逐步完善其他设施。若条件允许可尝试小班制教学,并不断积累经验;应拓展实习基地,努力将所处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环保相关企事业单位纳为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要不断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深层次的联系和协作,使各实习基地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环节中,为学生的培养建言献策。

四、结语

各层次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均在积极的探索着适合自身需要的专业培养改革方案,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总体来说,各高校均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方面放在了改革的首位,故而加大了实习、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当然,高校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探索适合自身的改革方案,不能生搬硬套。改革之路是漫长的,但只要积极的学习、思考,就一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1]黄菊文,贺文智,徐竟成,等.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9),165-167.

[2]王毅力,张征,梁文艳,等.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思考 [J].中国林业教育,2007,2,10-13.

[3]李小平,冯琳娜,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化学课程体系建设、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46-150.

[4]熊辉,张秋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改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4,2,109-110.

[5]曹优明,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29(4),86-90.

[6]余顺慧,何立平,付川.加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J].2011,10(1),73-74.

万顺利,1987-,男,安徽省霍邱县人,助教,从事环境污染控制科研教学工作。

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2015sjjd022);黄山学院教研项目(2015JXYJ18);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sjjd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科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科学拔牙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