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 石娜娜 胡玉娟
中国科技产业的黄金时代
中央财经大学 石娜娜 胡玉娟
本文对中国经济、社会、人口等形式进行分析,认为向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将带来越来越多的超额收益。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具有发展科技产业的比较优势,而中国电子行业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
信息 科技产业 电子行业
过去10年间,中国科技产业取得了长足的成长,在电脑领域,联想通过收购IBM业务成为家用电脑巨头;在手机领域,华为、OPPO、VIVO、小米等一系列品牌强势崛起,替代了原来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诺基亚、摩托罗拉、西门子等国际企业;在通讯设备领域,华为、中兴、烽火等巨头也在国际舞台上大展风采。与此相伴随的是,品牌商上游的零组件企业也不断成长,京东方、中芯国际等上游企业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海外制造型企业也看到了大陆市场巨大的商机,富士康、和硕等电子加工企业,台积电、UMC等半导体制造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不断向大陆地区迁移。那么,中国科技产业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在未来数十年的时间内在科技产业领域高速发展以及应该如何发展,是摆在中国科技产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首先,资本和劳动力是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处于劳动力人口众多,资本缺少原始积累的年代,容纳资本的最重要的形态就是土地和房产。1998年朱镕基总理推动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创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资本收益拉动了房地产产业链的长周期投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大量的存量资产,根据王成2008年的相关测算地方政府拥有约50万亿的存量土地资产,这个产业链也是支撑过去20年投资的中轴。然而必须清晰的认识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从总数量上讲中国已经完成了人口红利的释放,15-64岁人口总量和占比已经见顶,根据高善文研究,中国大约在2007年前后走到刘易斯拐点,并测算了不同农产品价格上涨速度与生产该农产品所需的劳动力投入呈现线性相关特征,说明人力成本的上涨推动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宁光杰的研究也表明除了中老年农村人口仍有过剩外,特定年龄段的劳动力已经出现短缺。因此一方面长周期看地产需求趋于下滑,观察点只在是否平稳发展,由房地产产业链拉动的成长难以长期持续,同时人口因素决定了未来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在低端加工业领域难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向高附加值的科技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条必由之路。
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信息的生成数量,传递速度都极度的加快,未来信息的占有将产生超额收益。华为公司在2014年年报中指出:“ICT基础设施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之后的新的生产要素”。由于信息的超额收益对土地的超额收益的替代,短期客观削弱了占有土地资源的富有人群的资本优势,在政治、社会上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支持。
然而土地资源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和不能用户生成的特点决定了其集中度提升会比较缓慢,例如2015年第一季度万科的销量只约占全国房地产销量的2.79%。信息资源则不同,企业级信息由于企业之间的关系链制约,可能出现类似地产的格局,但是消费者生成型的信息资源,很可能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根据红点投资对2009到2014年互联网投资的统计,过去5年在美国IPO的206家企业中,前5名都是面向消费者型的互联网企业,市值占总体的76.2%。因此在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中,未来占有信息资源将带来更多而不是更少的贫富分化,也即信息时代成功者将享有巨大的市值。在财富从地产资源占有者向信息资源占有者变迁的过程中,所有围绕着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分发、展示这个产业链上的元器件厂商、ICT硬件厂商、消费者终端厂商、软件系统厂商、平台运营厂商都将长期受益。
中国劳动力见顶引发了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低端制造业,来料加工业,组装业等人力密级型产业都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大学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还在逐年增加,这导致技术型劳动力价格受到压制,不同档次劳动力价格差距缩小。使得横向比较来看,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用工成本具有竞争优势。
林毅夫指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也即一个经济中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存量的相对份额的差别。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均资本的存量上有很大的差距。另外,不同国家在资本的积累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当我们讨论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时,通常指资本相对丰裕程度的提高。一国最具竞争能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一个经济中的要素价格结构能够充分反映各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产品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追求利润目标的微观经济主体就会依据价格信号自动做出反应,在其产业、产品和技术选择中尽可能多地使用便宜的生产要素,这样的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才会具有自生能力(林毅夫,2002)。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所有微观主体理性的产品和技术选择的结果,就会形成与特定的资源禀赋结构相适应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并随着禀赋结构的变化而自动调整。
(一)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在经历4万亿投资后,中国企业经历了迅速加杠杆,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传统部门继续加大投资无以为继。2013年投资占GDP比重仍达到54%,而GDP面临压力时,在官方语境中对当前形势的判断表述为“要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性作用”。那么通信业、电子业等代表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方向的产业必将成为下一步稳增长的投资重点。
中国已经成立1200亿集成电路产业基金、400亿创投基金,官方测算1200亿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拉动6000亿投资,预计以一年200亿的速度落地;400亿创投基金拉动4000亿投资。目前长电、展讯等企业在大型并购中已经获得了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的支持,预计未来围绕着设计、制造、封装的电子上游产业链,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集成电路厂商都将获得不同程度的支持。
(二)产业集聚引发上游国产化替代机会
在电子产业链上,我国企业从代工、组装起家,在近5年利用中国区巨大的市场,中国下游终端品牌厂商得到了迅速发展,成长出了一批像华为、中兴、小米一类的消费者品牌。目前由下游向上游看,售后、渠道、品牌、组装、设计方案、元器件模组等领域国产基本具有一流竞争实力,从上游向下游看,集成电路设计也逐渐进入国际先进水平。上游存储器、传感器等元器件,电芯、玻璃、液晶等核心材料,以及LED、4G、芯片架构等专利尚掌握在国际大厂手中。波特教授通过钻石模型展示了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因素包括企业战略、同业竞争、本国市场需求、生产要素、相关产业,因此下游品牌厂商的发展、巨大的本土市场、激烈的竞争、优质的人力资源无疑给上游电子行业的广大厂商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沃土。
[1]高善文.经济运行的逻辑
[2]宁光杰.选择与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地区收入差异[J].经济研究2012年增2期
[3]王成.策略投资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国际经济评论200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