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祎
(赣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社会思潮是指某一时期内在某一阶级或阶层中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情况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会存在为基础,以相应的意识形态为理论核心,并与某种社会心理发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作用。”[1]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文化的井喷式发展,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的联系日益紧密,为国际上各种具有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文艺等性质的多元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打开了阀门。青年学生是各种社会思潮的最先反映者,社会思潮是影响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在多元社会思潮的洪流中,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厘清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挖掘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是做好青年学生思想引导和教育工作,着力应对多元社会思潮的应有之义。
社会思潮是特定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社会群体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多元社会思潮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和流行,是社会环境对青年学生作用的必然结果。任何一种受青年学生特别关注的社会思潮,都是青年学生心理诉求与利益诉求在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体现。改革开放后,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多元社会思潮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这种影响包括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其中,消极影响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程度较之积极影响更深一些,因此,这里主要阐述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多元社会思潮带来的种种思想和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与我国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在资产阶级思想的冲击下,一方面在价值评价与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与迷茫;一方面被西方价值理念所蛊惑,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与误解,降低了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与说服力。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地位也因青年学生的漠视而逐渐降低,青年学生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浸染,其思想观念会脱离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弱化,影响力度降低。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性体系,它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立体、多维的系统。”[2]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无时无处不存在。西方社会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与中国本土的各种思想理论激烈交锋和融合,冲击甚至背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西方不良社会思潮打着“文化交流”的幌子,传播其价值理念,青年学生因思想不成熟、辩证分析能力较差而容易跟风、从众,这就会逐渐影响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的环境系统。又由于反映新的思想观念的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出现迷茫与混乱的现象,且这种现象会长期存在。
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为具体内容。某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往往注重书本内容的教授,忽略学生实际接收效度,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难以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获得即时有效的回应。西方不良社会思潮凭借其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心理诉求与利益诉求,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漏洞,乘虚攻入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歪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青年学生失去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声音。
处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是古今中外各种社会思潮的汇集点,反映不同阶级、阶层或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愿望和意志的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呈现多元化趋势。青年学生是追捧社会思潮的主要群体,也是受社会思潮影响最大的群体,社会思潮不仅影响着青年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与走向,也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民族观、道德观、价值观、政治观的形成与发展。
民族主义强调一个国家的国家意志及整体利益,民族主义具有两面性,一面以爱国主义为最高表现形式;一面以极端民族主义、盲目排外主义及民族虚无主义为非理性表现形式。因此,在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学生的民族观也呈现两面性。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感,需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观引导,以防其受到非理性民族主义的影响。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某些西方国家企图利用各种手段误导、蛊惑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民族观念,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缺乏辩证科学的思维方式,萌生出崇洋媚外的心理,更甚者滋生出激进的极端主义思想。
在当前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思想观念变化的大环境下,多元社会思潮尤为活跃,以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混淆了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耻之间的界限,严重干扰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青年学生的道德观正处于形成期,明辨是非的能力较为薄弱,某些错误思潮因迎合青年学生的现实需求,而引起青年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青年学生的道德观在其还未完全定型之前,极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腐蚀青年学生原有的正确道德观念。由于社会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碰撞、交汇等动态转换性,青年学生的道德观也会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向而发生改变。
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参加社会实践的结果。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青年学生的思想变化,以隐形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引导青年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取向。一般而言,进步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潮,有利于引导青年学生在对各种社会思潮不断验证和调适的过程中,价值观上升到一个更高水平,从而形成且完善其内在的价值结构体系。反之,落后的、偏离社会发展方向的思潮,会使青年学生产生迷茫与困惑的心理,阻碍其良好价值观念的形成。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各种影响,主流价值观的深度传播与践行,显得尤为必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坚守的政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这种政治观突出表现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定上。青年学生思想活跃,有着强烈的求新意识和参与意识,对待有关政治的话题更是表现出渴望融入、积极讨论的倾向。社会思潮中譬如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社会意识现象,但却迎合了部分青年学生的思想选择,干预扰乱其正确理想信念的确立。当青年学生的政治观没有得到积极有效的引导,其政治观念表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抑或偏向于错误思潮的思想理论,盲目徘徊在正向与反向的政治观选择之间。
社会思潮的萌发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特定社会状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及现实基础。社会思潮的嬗变与兴替,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定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待多元社会思潮,既不能打压堵截,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该理性分析,正确引导青年学生,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过程中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必须对青年学生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与学习,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和鉴别多元社会思潮。具体来说,首先,引导青年学生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原著,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式。使青年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青年学生对社会思潮的辨识力,有效抵制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毛泽东曾经指出:“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以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3]其次,培养青年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和把握各种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把双刃剑,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既有进步意义,又存在消极影响。因而,要培养青年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社会思潮,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最后,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认真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某些青年学生面对多样的社会思潮容易被误导,思想政治工作者对那些思想出现偏差的青年学生,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采取批评、教育、引导的措施使其回归主流价值层面。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提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与践行度。一方面,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与传播,严重冲击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立足国内现实、把握时代潮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引领社会思潮的内在机制,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关键举措。用主流价值观教育、感染、引导青年学生,培养其价值认同和国家认同,以期保证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思潮在我国的多元并存、广泛传播,引起了多元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例如,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公平正义等,但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市场化价值观念也顺势而生,对抵抗力、辨识力弱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导致其理想信念淡漠、价值取向功利化。重塑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引路人”。再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导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让青年学生树立理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要青年学生内化一套正确的价值体系,就能从源头上遏止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袭。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师生们所普遍认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信念的总和,展现了学校的生命力与凝聚力,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标识。不良多元社会思潮得以在校园传播,是青年学生精神需求的增加、校园文化建设的滞后及思想政治教育不力所导致的。某些青年学生认知偏失、行为不正,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责无旁贷。为使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作风步入正轨,必须注重校园文化对青年学生的熏陶与涵养,利用校园文化加强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与渗透。首先,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青年学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依托青年学生的自发组织与实践,青年学生是发起者、实践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学校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既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辅助思想政治教育对不良社会思潮的防控。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合力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趁虚而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网络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等充斥校园环境,校园文化被“排挤”。各种社会思潮利用校园文化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趁虚而入,抢占校园文化阵地,歪曲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种情况下,急需建立强有力的校园文化防护屏障,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力融入其中,合力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先进的信息载体和传播工具,是社会思潮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青年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大行其道,对于使用互联网
人数最多的青年学生而言,会时刻受其影响。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管控与指引,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会利用网络肆无忌惮地危害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重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学生的管控与指引,是预防青年学生思想变质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手段。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社会思潮,加强对青年学生管控与指引的具体做法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净化网络和加强网络监管,构建文明健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4]文明健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能对各种社会思潮理性容纳、合理防控,又能指引青年学生辩证分析、正确批判社会思潮的利与弊。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网络社会管理者对社会思潮在网络的传播,要加强监管,消除不良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盛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能力。其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话语体系。社会思潮林林总总,在网络空间活跃度高,对青年学生吸引力强,因此,面临社会思潮的新语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固守原有的教育模式,要适时创新话语体系,抢占网络制高点,在权威的高度上有效应对不良社会思潮对青年学生的影响。
[1]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6.
[3]毛泽东选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