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 蔡基刚
最近几年,我国外语教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直接表现为国家对大学生英语能力要求从提高听说为主的日常交际能力发展到“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教育部,2007)。《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颁布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具有在各自领域内有国际话语权(如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等)的需求。
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大三学生罗锐邦和他三个同学在Nature子刊Biotechnology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构建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2011年,周口师院生命科学系的4名本科生刘严等在影响因子为 2.12的国际 SCI期刊 Plant Disease发表关于叶黄杨白粉病菌河南菌系。2012年,常熟理工学院大三学生陈杰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影响因子为1.28的国际SCI磁学国际杂志Journal of Magnetism and Magnetic Materials上,同时另有SCI论文3篇是作为第二作者。2012年上海理工大学本科生朱俊安将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为1.48的Optics Communications。2013年天津大学材料学院2010级本科生刘梦夏的“陶瓷纤维编织体的隔热涂层”的论文发表在SCI期刊一区刊物上,并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016年11月湖南大学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本科生胡樑栋和连丁坤在《欧洲物理杂志C辑》(粒子与场论)发表关于向心力定律论文。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本科生彭博在大三开始投稿SCI期刊,截至2016年,共有11篇论文在SCI期刊上发表,其中2篇分别被ESI数据库评列为高被引文章,分别在2016年7月入选物理类和材料类最优秀的1%。
调查发现:本科三年级是一个特殊时期。他们通过前两年紧张的课程学习,不仅到了相对课程较少,学习压力较轻的时候,也到了储备了较好的专业知识,有着强烈的科研实践和创新欲望的时期。这个时候只要给他们安上语言的翅膀,他们就会开始在国际学术天空上翱翔。但是,我国的外语教学界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课程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恰恰在大三没有了英语课程。Nature(2015)在分析了最近几年中国年轻科技人员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后指出:“中国本科教育缺乏关键性的训练”,“如果将论文写作纳入教育体系,如本科阶段甚至是中小学阶段,那将极大地改善中国下一代学生和科研人员的科技写作水平”。因此,在本科教育中,开展大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本科生(下简称“非英生”)用英语阅读和撰写研究论文的教学与研究已成为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外语教学工作者的重大新任务。本文试图从调查非英生的研究论文写作提供教学思路。
文献调查发现,对中国大学生研究论文写作的研究有以下两个特点:1)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尤以硕博学位论文为主,且大多研究侧重论文写作的某一个方面。如娄宝翠(2013)对英语专业硕士论文的转述动词调查;王丽等(2014)调查英语专业硕博论文的引言部分词块结构和语步特征。2)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论文研究主要是硕博生研究论文写作的问卷调查和论文的摘要部分研究。Li(2008)从社会政治角度研究一个中国物理博士生投稿的经历。刘梅华等(2013)对21名来自材料、工程物理和机械等背景的硕博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过程访谈调查,发现英语基础差、表述不准确、缺乏学术写作训练、中式英语等问题。于万锁(2014)通过280名在校工科博士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词语句法、写作技巧、语篇组织三方面问题。
至目前为止,对非英生学术论文的实证研究在国内几乎是空白。主要原因:1)我国高校没有要求非英生用英语撰写学位论文的要求,2)非英生向国际期刊投稿的比例很小,很难收集到他们发表的论文。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对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学位论文写作研究和非英语研究生写作困难的问卷调查得到启示,但相比他们:1)绝大多数的非英生没有经过学术英语论文写作课程的训练,他们对英语研究论文写作是陌生的,因此可能暴露的问题更原始;2)直接观察非英生的论文,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到的发现可能比自我报告的问卷或访谈调查更为客观和可靠;3)非英生的基数大,他们大多数是自然科学专业的,因此,在他们中开展用英语撰写研究论文的写作教学和研究对满足国家的双一流建设的需求意义更大。这就是本研究的目的或意义。
从语类(Genres)分析,英语研究论文可分学位论文、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三大类。从非英生角度看,后两种需求性更强(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需要和国际专业期刊投稿需要),而且更容易突破(篇幅英语四五千词左右可在非英生高年级英语语言水平努力范围内)。尤其是会议论文,篇幅虽短,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具有研究论文的最基本要素如 IMRD(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discussion)(Swales,1990)。鉴于非英生的会议论文相对容易收集,我们把他们的会议论文作为研究对象。
研讨会上发言交流的共有98名中外本科生。大会结束后收到完整论文并愿意作为研究和发表的论文共40篇(蔡基刚,2017a)。这40篇论文(下简称“样本”)作者是大一至大三学生,比例分别为 35%,55%,10%,男女比例为 47.5% 和52.7%,文理科比例为 27.5%和 72.5%。他们来自上海、北京、南京和江西等27所院校,大多数为一本院校,其中少数是三本和二本院校如上海商学院、天华学院和建桥学院等。样本作者只有45%选修过学术英语课程。有12.5%称以前有写过正式研究论文的经历,5%称用英语在正式期刊上发表过论文。样本平均长度为2 148词,最长的为4 011词,最短为1 372词。
我们首先邀请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学会的专家和特邀境外专家共31人(见鸣谢。其中境外专家4人,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和我国香港和台湾专家)进行审稿。审稿人条件是:1)多年来承担修改科技和社会人文期刊论文的教师(除一名博士生外,但她多年为在人文社科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学者修改论文);2)多年从事学术英语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对学术英语写作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3)国际期刊匿名审稿人或本身是国际期刊的主编或编辑。审稿人被要求除内容外从研究论文的写作基本标准和规范(表1)观察并点评。除了对原文修改外,他们还要写出500词以上的评语。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对样本进行分析梳理,对可以量化的因子(如有否相关文献回顾)尽量量化处理,对难以量化的(如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或论文的逻辑性)则质化描写。同时我们采用邮件访谈的形式,对参加论坛的学生作者进行邮件访谈。分析方法主要采用问题归类。
表1.研究性论文基本标准和规范
审稿人认为,除少数几篇外,大多数样本离正式发表的标准还有较大距离。专家认为,论文在语法正确性、学术词汇选择的多样性以及句法结构复杂性等方面做得相对较好,但在结构、语篇和规范方面上问题较多。归纳专家评审意见和我们的统计,报告如下。
论文标题的要求是简洁,同时又要尽可能包含更多的信息,让读者通过标题就能猜到论文的研究问题。但样本中不少像四、六级考试题目:Our Lives in 50 Years,Environment and our cities,标题大而泛。审稿人改为了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Perceptions of Life in 50 Years,The Impact of water pollution on Shanghai就具体了。标题中另一个问题是表达拖沓,不少用句子形式。如A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ent Regulation on Garbage Classification in Shanghai,修改后: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Garbage Classification Regulation in Shanghai,用名词前置修饰使标题简练。
一般包含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和发现等要素,长度在150词到200词之间(当然各个学科或期刊要求不一)。样本最主要问题是:1)缺少必要的要素,尤其是研究目的和结果的缺失;2)内容拖沓冗长,把文中的引言内容如背景介绍直接移过来,往往摘要过了一半后才出现The paper aims to。统计表明学生论文摘要的平均长度为236词。而我们用“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作为关键词在国际期刊上随机抽样20篇摘要,平均长度只有162词。如表2是审稿人修改情况。
表2.审稿人对样本摘要长度压缩前后对比
引言部分主要是相关背景—文献回顾—研究问题—研究目的。样本背景介绍的突出问题是大而泛,如有一篇关于新能源汽车论文,作者从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区别,写到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各自的优缺点,面面具体,洋洋洒洒,一直到引言部分的最后才提到该研究调查的是新能源汽车的市场。
背景介绍过泛直接导致对所研究的主题文献回顾不够。文献回顾是通过搜索、整理、比较和分析本主题前人做过什么相关研究、有什么发现和结论。这是论文楔入已有研究框架,进行定位的重要一步。但样本显示缺乏这个意识,主要表现:1)18篇(45%)没有任何研究回顾,即引言部分不见一篇文献引用。2)34篇(85%)缺乏相关研究回顾。这些论文在概念和背景介绍方面引用了一些文献,但缺乏与本主题同类或相关研究的前人发现回顾。3)文献回顾随意,不仅数量少,而且所引用的文献未充分体现文献的代表性、时效性、权威性,甚至可靠性。不少论文从网上找的非学术文献,甚至博客文章。由于缺少前人研究的回顾,因此提不出鲜明的针对性的研究问题(research questions),也无法体现研究的价值。
研究性论文的结论和发现是否经得起检验,取决于方法的具体介绍:数据在什么条件下获得的?即使是问卷也要介绍发放方法和对象(如性别、年龄和文化层次等),问卷构成的依据等等。如是实验,要介绍实验材料的来源,工具或仪器的型号和生产厂家要详尽。还要介绍具体过程或实验流程顺序,写明方法是参考或借用他人的还是自创的。经对样本统计,按最基本可接受的标准,仍有29篇(73%)没有达到要求。方法介绍随意,有的甚至缺少最基本的要素。
结果部分正确的做法是把收集到的数据根据在引言部分提出的研究问题来组织描写、报告和分析,进行针对性回答。样本主要的问题是:1)把所有数据不加选择一一描述,结果读者被淹没在众多数据中,很难从中发现数据的价值。2)把数据用图表简单列出,而没有或较少分析和描写。3)图表普遍缺少标题,使读者不知道该表格反映什么问题。
一般说来,研究性论文的讨论部分最重要,也篇幅最长。研究的发现和创新点、论文的意义、价值和贡献都应在此部分通过充分的讨论而体现出来或得到升华。Kanoksilaptham(2005)对研究论文的讨论部分调查,发现大多有如下语阶:归纳主要发现;比较与前人研究发现;解释发现;阐述发现意义;指出研究局限。但实际情景恰恰相反。样本中37篇(92.5%)没有对前人同类研究进行比较;34篇(85%)缺少对自己的发现做充分的解释;32篇(80%)缺少对研究发现意义的讨论。尤以前两个情况更为严重。我们发现有25篇(62.5%)的论文把提出建议当作了讨论,寥寥几句;或没有讨论部分,结果部分和结束部分直接对接,没有讨论。
第二,操作机制的设计相当周密细致,既考虑了各种可能情况,又充分地保证了农民与“粮食银行”的双赢,让两者都有高度的积极性。通过建立“粮食银行”,既能够为农民提供最低收购价格保障,又能够优质优价,还能够获利,不需要国家补贴。这样的“粮食银行”,利国、利民,值得关注与推广。
逻辑不清,思路不严密。这是审稿人共同反映的问题。如一个多年来为医学工作者修改国际期刊论文的审稿人说,学生论文中“很多句子当单独分析时,不存在问题。但若从上下文分析,就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有些数据的提供,或句子的添加与它们要支持或说明的观点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互相矛盾,或“逻辑顺序颠倒”。她说,语法错误,语言粗糙,与“思路不清晰相比,都不是大问题”。前者还能看懂文章,而后者造成无法理解。至少有6个审稿人写信给笔者说,如不能和作者本人沟通,修改是无法有效进行的。
学术规范在样本中比较突出。具体表现在:(1)有些定义(如“荷尔蒙是一种……”)和概念(如“光污染可以分为四种”)一看就知道不是学生自己的知识,但是学生运用时都不注明出处。(2)不少论文用 many scholars,some researchers believe that引出句子,但并没有标出来源。(3)提供的具体数据,如中草药出口增长多少,某城市人口增长率多少,这些数据显然不是“common knowledge”,但作者也没提供出处。(4)引用不规范,有些句子从汉语论文直接汉译英过来,或从英语原文拷贝过来,但既没有用双引号,也没有重写句子,用自己的话来表达。(5)有些论文大段复制,甚至粘贴其他文献却不注明出处,这是最严重的剽窃、抄袭行为。有4篇论文,审稿人认为有抄袭的嫌疑(他们虽然不能完全肯定这些论文存在抄袭,但从论文内出现不同语言风格,他们的怀疑是有道理的)。除此之外,还有引用格式问题。有15篇在文后参考文献所列的文献中不能在文内找到或完全找到,如有一篇论文文内只引用文献22篇,但参考文献列出了40篇。
研究性论文中每一个观点和看法,只要不是自己新发现的,都必须有文献引用支持或实验数据支持。像Air pollution causes a rapid increase in the lung cancer disease in Beijing,这种结论性观点没有文献支持是不能接受的,而样本中这类话很多,很随意,不少论文是自己在谈感想,发议论。无论是对问题描述、定义分类和解释比较等都缺乏充足的文献和证据的支撑,有点自说自话。我们对文后的参考文献统计(去除在文内没有实际使用的文献),学生论文每篇平均引用文献为6.1篇,有6篇论文所引用的文献在4篇以下。
虽然在语法方面基本没有问题,但样本体现出学术语体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过多使用第一人称we,I,甚至第二人称 you等具有对话特点的人称代词;(2)使用缩略形式,如 it's,isn't,don't,you're,shouldn't等;(3)使用 anywhere,something like等口语和用so,and这样的衔接词开头的句子;(4)使用小词偏多,如 bad(detrimental),spread (disseminate),speed up(accelerate);(5)喜欢用动词表达,而学术文体倾向名词化,比较:People should be involved in taking part in/Their involvement in participation in ..is necessary;(6)一方面出现run-on 句子,几个小句用and或逗号连接,另一方面有的论文用过于复杂的句子结构,从句套从句。此外,学生没有掌握元语言手段,如委婉限制语(seem,tend to,may,might,most likely,sometimes)的使用。限制语的使用可以避免结论和观点过于绝对,如Air pollution causes the rapid increase in the lung cancer disease in Beijing,改成 might cause,tend to cause,即使没有找到合适的文献支撑,也可以接受。但学生论文中往往不注意这一点,诸如“is always described as”,“every study reveals”到处可见。另外,样本过多使用义务情态动词should,表现出具有很强烈的命令色彩。
我们的发现与前人对中国非英语专业硕士和博士生的调查的情况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刘梅华等(2014)的调查发现逻辑思维、整体结构、文献索引、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是困扰他们最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写作训练和母语干扰等。于万锁(2014)则发现学生习作“中式思维困扰”和“缺乏起承转合基本知识”。不同的是他们的数据和发现是通过学生(硕博生)的自我汇报获得的,而我们的发现是基于论文的直接观察的,因此得到数据更客观,内容更丰富。由于中国非英生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学术论文写作,因此暴露的问题可能更为严重,情况也更为复杂。
第一,学生论文逻辑不清的原因是多方面。我们发现证实了Nature(2015)的调查:中国科技论文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语言是论文写作上的一个障碍,但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这才是最大的问题”。从样本分析看有下列原因。(1)研究问题的缺失(32篇/80%)。由于没有研究的问题,就失去了研究的范围和焦点。(2)虽然提出了研究问题,但论文没有实现或只有部分实现,主要是研究问题太多太笼统。(3)讨论或结论部分并没有针对研究问题展开讨论,而是插了不相关的议论,真正研究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4)对有关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以及必要的知识铺垫或背景介绍,写作缺乏读者意识,没有从读者(reader responsibility)角度考虑自己的表达读者能否读懂。(5)没有清晰的逻辑架构,要么相同内容放在相隔较远的两个段落里讨论或重复,要么在同一段落里讨论两个甚至多个互相并不相干的内容,讨论缺少重点和焦点。(6)(句与句和段与段之间缺乏适当衔接标志如 meanwhile,however,therefore)或语义上的过渡也增加了读者的理解难度。(7)词汇量小,无法准确、清晰和简洁地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总之,学术论文比大学生小作文复杂多,思想内容多,论证要求更高,如何有目的进行文献回顾、收集数据,把数据和文献嵌入不同部分进行讨论,对新手来说是很大挑战。
第二,文献引用少,背后的原因是缺乏长篇文献阅读能力。我们的发现印证了Davis(2013)关于中国学习者文献引用量少且全面性不足的观点。国际英孚(2015)调查也发现2011年中国学者发表的国际科技论文只有15%引用了同行的国际期刊论文(而比利时、丹麦和瑞典等虽然发表论文的总数量不及中国,但引用国际最新发展和研究则超过了50%)。学生论文普遍不去查阅在自己研究的问题上前人做了些什么。没有针对性的回顾,因此也就不可能在讨论部分把自己的发现与前人研究进行横向比较,或引用理论来解释发现。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我们注意。学术论文只有充分搜索、梳理和回顾了前人相关研究的文献,才能有高质量的研究。如引言提到的复旦大学彭博,访谈中他说“写一篇论文我一般要读50—60篇文献,最疯狂时候达到120篇”。一篇论文在不了解他人有否作过类似的研究情况下开展研究,轻则这个研究因重复而使得论文没有价值和意义,重则是一种学术剽窃(尽管是无意的)。这就是我们一些科技人员在期刊上投稿时录用率比较低的原因。文献引用少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阅读英文文献的能力。在访谈中,一些学生说:“一篇用英语写的专业期刊文章有十几页,读不下来”,“我们大多读一些中文期刊,英语的一般从wikipedia找资料”。这不仅暴露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短板,也暴露了我们大学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大学英语只训练的几百词的精读,学生怎么可能有阅读长篇文献,以及从长篇英语文章中汲取信息的能力?
第三,学术规范缺失比较严重可能和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汉文化和汉语结构有关。(1)直接照搬文献和数据不注明出处来源,可能和中国关于知识是共同财产,可以学习互用的传统观念有关。(2)论文中大量出现because..so一对一的简单思维论证结构与汉语 “因为(由于)……所以……”连着一起使用的汉语固定表达习惯可能有关。(3)论文段落写作中任意发挥,出现跑题的现象,可能与汉语螺旋式思维有关(Kaplan,1996),学生缺乏主题句意识,无论描述结果还是解释发现,缺少一个归纳性句子。(4)中国报刊文章大量使用“应该”、“必须”等词,也可能使学生受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提建议时习惯使用“should”。这种用法对非汉语读者来说,非常唐突。(5)汉语是一个高语境语言,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自己的知识和表意性的汉字,即使不用“但是”,“如果”这些连接词表明逻辑关系,也能读懂一组句子的关系。这种习惯也影响了学生英语写作中缺少衔接手段的使用。(6)汉语自从新文化运动后,由于文言文的弃用,加上现代手机信息和微信工具的大量使用,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这些情况也潜移默化到英语写作中,不注意区分口语和书面语言。
第四,样本存在的问题暴露了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训练的负面影响和本科缺少学术英语写作课程的问题。大学英语四、六级写作是考察语言的,文章只要语句使用正确地道就可接受,很少考虑思想的深度,文献的支撑和学术的规范。如一篇样本在分析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连续几年为世界第一时,用Because引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保护环境意识不强来解释,四、六级作文不会因此而扣分,但论文写作认为这个解释是最表面、直接的原因,是不能轻易用so,therefore来引出结论,因为还有经济发展模式、环境法律健全、政治民主决策、国民素质和教育程度等更多因素,这就是研究性论文要求的起码的思辨能力。再如Traffic congestion has now plagued many Chinese cities和 Compared with their American counterparts,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lack the environment awareness这些观点或结论性的看法不提供证据或文献引用出处,在四、六级小作文里是不存在问题的,但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没有自己调查数据的支持或文献引用出处是不能接受的。严谨的学风主要是指引用文献和数据说话,这种学风是在研究论文写作中培养的。访谈中,一个学生说污染分类是我们专业教材里的,是专业通识,“有必要写出从什么地方来的吗?”。还有学生问“有些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测量工具网上都有,大家都知道,有必要注明出处吗?”还有学生问:“我们报刊上或领导人讲话,涉及某年国内GDP增长比例,也没放上数据来源”。同样,在四、六级作文中 always,never,every,should这类绝对强势语或措辞,教师是不指出的,而在学术论文中,为了使结论有开放性,或降低被批评的风险,作者普遍使用might,seem,probably等委婉限制语。另外,四、六级作文中充塞的口头语表达法也往往得不到系统的纠正,学生书面学术语体遣词造句的训练得不到有效培养。
本研究考察了40篇非英生的会议论文。结果发现,这些论文的内容虽然很有新意,但在写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文献引用不规范和过少、讨论结果不充分、学术规范不严谨、逻辑思维不缜密、语言表达不正式等是主要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缺少学术论文写作的严格训练,也有母语迁移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为此我们建议:1)在本科生中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学术论文写作和大学英语写作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是在特定专业学习语境下,以读者为对象,基于文献阅读和研究调查的写作,后者是去语境的,以作者为中心(writer responsibility)的自说自话的随笔,教学只关注语言问题。因此,大学英语写作是无法替代学术论文写作的。把研究性论文的训练推迟到硕士或限制在研究性大学开设是值得商榷的。研究性论文不仅仅是语言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思辨能力、思想深度、学术规范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只要承认大学生应该具有用英语汲取和交流本专业前沿信息的能力,研究性论文写作就应该是每个大学生必修课程。如果说训练四、六级小作文是培养鸡的方法,那么训练写研究性论文的方法是培养鹰的方法。鸡再培养也永远飞不起来,但用鹰的方法培养大学生,他们中不少人会冲上天空,相当一部分人会像彭博一样在国际学术舞台上自由翱翔。2)举办以班或校本或专业联盟的大学生学术论坛,以专业热点为论坛的主题,要求学生写论文参加。当下有投稿国际期刊需求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经常结合教学举办论坛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学用一体,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在实践中提高论文写作的密度(蔡基刚,2017b)。本研究不仅对中国非英语本科生学术论文写作研究是一种探索性贡献,也将促进这个领域的写作教学和倒逼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定位的改革。
本研究虽然是基于大学生会议的论文,样本比较客观,不是为研究而让实验对象写的论文,同时有30多位学术英语写作专家参与观察和点评,数据和结论比较可靠,但缺点也较明显:1)样本只有40篇,2)由于不同专家参与,标准和观察的视角不一,难免影响我们的结论。我们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尝试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投稿国际期刊,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样本作为研究,以促进非英生的论文写作教学。
Davis,M.2013.“The development of source use by international postgraduate students”.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pp.125-135.
Flowerdew,J.& Y.Li.2007.“Language re-use among Chinese apprentice scientists writing for publication”.Applied Linguistics4.pp.440-465.
Hyland,K.2016,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Routledge.Kanoksilapatham, B. 2005. “Rhetorical Structure of Biochemistry Research Articles”.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4.pp.269-292.
Kaplan,B.B.1966,“Cultural thought pattern”.Intercultural Education Language Learning 16(1).pp.1-20.
Li,Y.2006,“A doctoral student of physics writing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A socio-politically-oriented case study”.English for Specific Studies,25(4).pp.456-478.Nature Publishing Group,2015,Turning Point:Chinese Science in Transition,retrieved from http://www.nature.com/press_releases/turning_point.html.
Swales ,J.1990.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蔡基刚,2017a,大学生上海国际学术英语论坛论文写作与点评,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蔡基刚,2017b,基于项目研究的学术论坛教学法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2期。
教育部,200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http://3y.uu456.com/bp_7szqj91yy58uhsm07rr5_1.htm l。
刘梅华、刘世生,2014,学术英语论文写作的过程、挑战与应对策略,《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第4期。
娄宝翠,2013,中英大学生学术论文中转述动词及立场表达对比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王丽、李清婷,2014,二语学习者学位论文引言中词快的结构、功能以及语步特征,《解放军外国语学报》第4期。
于万锁,2014,工科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主要问题及解决建议,《外语界》第3期。
英孚教育,2015,EF.2015 EF English Proficiency Index.retrieved from:www.ef.com/e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