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长科,杨镇标,林国彬
中国东部工业对外开放对其就业影响的比较分析
■樊长科,杨镇标,林国彬
对外经济的发展,对东部乃至全国工业来说是个巨大机遇,同时也为工业就业的形势变化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本文从工业的贸易、投资和生产等三个角度提出工业开放对其就业影响的理论机制,实证分析2000年至2014年东部工业对外开放对其就业总量的影响,重点比较东部各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就业影响效应的共性和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东部工业整体的对外开放与其就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贸易和生产开放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东部工业整体就业总量的扩大,而投资开放对工业就业总量具有轻度的挤出效应。(2)工业开放对其就业总量影响在东部各地区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可以为各地政府制定产业与就业政策提供一定的启示。
中国东部;工业对外开放;工业就业;比较研究
樊长科(1958-),湖南长沙人,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杨镇标(1989-),广东潮州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林国彬(1990-),广东湛江人,华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广东广州51000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东部地区是我国工业经济的主要集聚区域,而对外经济是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其中,大量且廉价的劳动力为东部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地理、政策和人口红利等因素的促使下,中国东部工业经济形成了高度的对外经济依附和劳动密集生产方式,其生产的主体是我国的廉价劳动力,消费的主体是国际市场,这种“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传统发展模式使得东部工业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空间结构特征,大大地削弱了东部工业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2012年欧债危机的出现,使得我国东部以对外市场需求为依赖、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支撑的工业就业结构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外需的萎缩以及外资的撤离不但造成了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放缓,而且也加剧了工业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大量工业劳工被迫离职返乡。
目前,东部工业与就业之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对就业总量的拉动效应逐年减弱。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经济早期是以粗放型外向经济为主导发展起来的,工业对外经济表现出对就业很强的拉动效应。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东部工业经济年均增长11.3%,就业增长同期上升8.1%,累计提供超过2000万的就业总量。九十年代,我国提出工业对外开放政策方针的调整及产业转型的加快,东部工业经济增长在提升到12.8%的同时,其就业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6.7%的水平,就业拉动作用开始减弱。进入21世纪,东部工业经济年均增长高达14.7%,而其年均就业增长率却降至4.4%。中国经济出现了“无就业增长”的现象,在学界称为“奥肯悖论”现象。未来10年中国总体的劳动力供给压力每年平均约达2500万。即使按最好的年份计算,每年平均仍然会有1000万失业劳动力的10年积累,加上失业转结,我国将可能形成1亿以上的城镇失业人口。在这一形势背景之下,“奥肯悖论”现象的出现及蔓延必将对东部工业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前景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此外,工业对外开放与其就业的关系在东部各区域之间形成了内部差异。由于内部各省市先天条件以及其他内部因素影响的不同,东部工业经济相对我国其他地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但影响了各地区在执行和利用相关政策开展对外经济的最终结果,同时也间接地引致了各地工业在面对工业产品和要素市场形势变化时所表现出的对工业劳动力需求变化的实际差异。
综上所述,因此,通过基于对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是如何影响其就业的这一核心关键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探讨在工业开放政策相对均衡的情况下,东部整体以及各地区工业对外开放的实际情况及内部差异出现背后的成因所在,并具体比较东部各地区工业对外开放所引起的就业效应异同,由此将所得结论作为引导地方工业对外开放促进产业就业的理论依据,无疑具有较高的现实和政策意义。
在对外开放的就业影响相关研究中,国外学者最早是从国家或产业的就业总量角度入手的。在对外开放的就业总量影响方面,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主流的研究观点认为,对外开放有利于促进就业总量的提高。Messerlin(1995)通过分析1977~1992年法国行业就业与对外贸易、资本流动的关系发现,对开开放对法国就业的净效应达到年均8%。Tran&Yoon(2009)的研究也发现经济自由化有效地扩大了制造业的规模,从而促进了其行业就业水平。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提出对外开放对就业总量影响具有二重性特点,且这些研究大多是针对发达国家来展开探讨的。Autor,Dom& Hansen(2013)研究了美国制造业就业与对中国贸易开放关系,结论表明,随着中美贸易来往程度的加深,1990年到2007年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的总体占比从12.7%下降到8.5%。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对外开放不具有对就业总量的显著影响的相关观点。如Chakrabarti(2003)进行面板协整方法分析发现,美国制造业贸易开放和行业就业总量间不存在长期关系。
国内研究大多是通过在国外经典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国内不同层次范围的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证检验和讨论,同时做出了一定的理论创新。俞会新和薛敬孝(2002)从工业制成品进出口导向率的角度分析了工业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贸易出口自由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工业的就业总量。罗军(2014)对制造业行业的研究验证了要素禀赋模型,他认为在经济开放背景下,对外贸易和技术进步都具有制造业就业的正向拉动效应,而外商直接投资使用的提高在短期内抑制就业,在长期这种反向作用将会减弱。此外,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近年也开始关注工业以外其他产业的开放就业总量效应。杨玉华(2008)通过分析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状况,实证结果发现,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和非熟练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陈果和陈汉林(2014)研究了入世政策开放导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加大与服务业就业总量的关系,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总量具有微弱的挤出效应。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就对外开放的就业影响效应开展了较为全面详尽的研究。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对开开放是在遵循经典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显著地影响就业市场的总量供需和内部结构,但仍有不少学者提出对外开放带来的就业影响效应具有二重性作用甚至是没有不显著作用的观点结论,同时给出了较强的理由解释,鉴于此,有必要根据东部不同地区的工业开放特征差异,从贸易开放、投资开放和生产开发的角度出发,利用可得到的工业数据,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东部整体及其各内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对其产业就业的影响。
假设劳动力和资本存在着常数替代关系,同时参考Acharya(2015)的研究方法,将就业总量模型建立在希克斯中性技术不会导致生产要素与产业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产生变化的基础上,因此产业劳动力就业总量需求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产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及要素的替代关系。根据上述理论假设,从阿罗和索罗1961年提出的完全竞争CES生产函数出发进行模型推导,当只考虑资本和劳动力两生产要素时,工业的产业生产函数可表示为以下形式:
在上述CES函数式(1)中,Y表示地区产业增加值,A为假设中性的技术进步,K和L为影响产业产出的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总量,αk和αl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要素对产业产出的密集参数,代表了两者对产出的贡献份额,且αk+αl=1。ρ为要素的替代常数,并假设两要素的替代效率为ρ2。
由于假设产业在完全竞争环境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所以实际工资w可以作为劳动力要素的边际产品,引入产业的产品价格p并对式(1)进行利润函数关于劳动力要素的一阶条件0,并整理得:
同理,假设租金成本θ是资本的边际产品,可得到利润函数关于资本要素产出的一阶条件:
进一步地,通过结合式(2)和(3),可得到关于产业劳动力总量和劳动力实际工资之间的函数。
对式(4)两边取对数并整理后得:
对于式(5),由于暂时不存在各省市工业的资本租金成本的相关数据,本文参照Hamermesh et al(1993)以及Reenen(1997)的做法,在假设各个产业之间的融资成本在研究整体范围内不存在内部差异的同时,认为资本租金成本的大小只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出现变化,于是可利用设置时间虚拟变量的做法进行替代处理。另一方面,在开放经济下,本文假设式(5)中两要素的相对贡献程度αl/αk的变化主要是受到国内外产品价格的供需冲击和外生技术进步两方面的影响。因此,利用对外开放指标和外生技术进步变量对其进行替代并引入到式(5),得到如下水平估计方程模型:
式(6)中,TO、PO、IO分别表示产业贸易开放、生产开放和投资开放的衡量指标,而Techit为产业的外生技术进步变量。c和uit分别表示模型的常数项及个体虚拟变量。其中,由于上述产业对外开放指标及外生技术进步变量均为比值形式,为了确保估计效率和指标自身定义对于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所以不对其进行对数化处理。
以上模型是从水平角度上对产业对外开放指标的就业总量影响进行推导的,但Greenaway et al(1999)的研究发现,对外开放因素对产业劳动力就业市场存在着局部调整机制,产业就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过去存量的影响。因而有必要通过建立动态模型来验证这种惯性效应的存在性:
式(7)是本文拟利用实证方法考察东部工业对外开放就业总量影响的动态模型,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该模型采用的是差分方程形式,所以从计量分析的合理性角度来看,只有当产业各期的就业总量差分项△Lit与个体效应不相关,才能保证下文采用的工具变量与复合扰动项(ui+εit)不存在相关性,故需要通过剔除个体效应来减少估计的内生性问题。
因为工业是一个覆盖面非常广泛的产业,各工业行业在东部各地区间都具有其独特的内部特征,而这些特征之间也存在着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为了在庞大的样本数据中控制不同行业个体的异质性,以呈现出对外开放所带来的产业劳动力动态影响,本文在以差分广义矩估计法(DGMM)作为东部整体样本的参考基础上,选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GMM)对各样本进行理论模型的估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0年至2014年我国东部十四个具有较明显工业开放特征的省市作为研究对象,并进一步将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作为东北地区,河北、天津、北京作为华北地区,江苏、浙江、山东、福建、上海作为华东地区,以及以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作为华南地区,通过这些省市面板数据开展研究,并进行比较分析。
在数据来源上,本文使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年份国研网统计数据库、《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以及省市统计年鉴和工业统计年鉴。引用的行业数据主要涵盖的是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 T4754-2011)中的39个主要细分工业行业,并按照前文概念界定章节中提及的分类方法将各个地区的这些行业按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
(二)变量的选取与设定
在变量的衡量上,本文注意到,变量衡量的准确度对于研究问题的实证估计具有较大的结果影响,因而以下将就各个非开放变量的具体衡量方法及处理展开说明。
就业总量水平L和实际工资水平W分别由各省市工业全部年平均从业人数和工业平均工资进行衡量,其中工业实际工资的具体计算方法是将各省市工业行业的工资总额求和值与行业的年平均从业人数相除来获得,并利用各省市的城镇居民的物价指数对平均工资当期值进行平减。
资本存量K。本文参考张军等人(2004)估计我国经济资本存量的方法,采用永续盘存法对各地区工业资本存量进行大致估算Kit=Ki,t-1(1-ξ)+Iit。其中Iit为经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折算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ξ为工业资本存量的折旧率,基于东部工业生产性资产更新较快的事实,将资本折旧率定为10.5%。此外,将基期2000年资本存量的计算公式设定为K2000=I2000/(g+ξ),g为工业固定资产总额的年平均增长率。
工业产出Y利用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折算的各地区工业增加值来衡量,而工业的技术进步率则使用各省市工业R&D的年平均全时从业人数占工业全部从业人数的比值进行衡量。
在贸易开放指标测算方面,由于贸易开放主要反映的是东部地区工业发展依赖于国际市场的相对程度,本文按照一国或地区经济按照传统经济理论的提法,选取小岛清等人提出的贸易依存度作为测量贸易对外开放度的衡量指标,以主要工业品进出口总额与工业产业增加值间比率来进行衡量。
在生产开放指标测算方面,为体现出外国企业在政策结果层面得到在国内开展生产许可及其带来的实际效果,本文参照胡智和刘志雄(2004)的做法,运用东部地区三资工业企业生产总值与工业生产总值的比值来反映生产的对外开放情况。
在投资开放指标测算方面,参照马章良(2010)的做法,本文通过结合目前东部地区工业资本相对构成情况,从工业增长对外资的相对贡献程度出发考虑,将外商直接投资年流量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作为其投资开放度的衡量指标。
通过对各模型所有变量进行处理和统计描述分析,可得到表1。
从表1可以看到,在数据特征方面,东部各省份工业对外开放指标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其中贸易开放指标的最小和最大值相差接近7倍,而生产开放和投资指标极值比为5.82倍和8.8倍。在数据质量方面,为了消除单一观察均值和标准差可能带来的量纲偏差,本文通过分析样本均值和标准差系数的比值,也就是变异系数的情况来考察数据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变量的相对离散程度在合理范围内,因此从统计角度上说,该数据集适合用于进行计量统计分析。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的估计结果及其比较分析
为了深入地探讨和验证东部地区工业不同开放指标对其产业就业总量的具体影响,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并得到了表2的相关研究结果。
表2 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对其就业总量影响的实证结果
在整体样本的回归结果中,东部工业的贸易开放和生产开放均表现为正,且两者在数值上较为接近,说明贸易和生产开放对于东部整体的工业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其投资开放在估计结果上表现出轻度的就业总量反向影响,在数值上具体表现为每当投资开放变动1%,东部整体的就业总量反向变动0.081%。结合投资开放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这可能更多是由于开放早期政府缺乏对工业外资引进进行必要的引导措施,导致外来投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在缺乏合理外资引导的背景下,一方面,由于东部地区工业早期的对外投资开放更多是风险抵御较差、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传统行业,外资的自由流入使得这些工业行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以此引起的就业挤出效应会更为明显。另一方面,从区域层面上看,投资开放与东部地区工业生产所处的资源禀赋、地理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条件有着很强的关联。早期不同区域所能吸引的外资水平往往并不能与当地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随着近年东部地区工业投资开放水平的相对下降及其内部结构和质量的优化,这种外资的就业挤出状况相对得到了缓解。
对东部各地区样本的回归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在东北地区工业的回归结果中,投资开放具有较强的就业总量正向拉动作用,其估计系数达到0.169,不仅大于其贸易和生产开放的就业总量效应,同时也是东部所有地区中是最高的,说明东北地区利用外资扩大就业需求的效果较强。但是,其贸易开放却表现出反向的就业总量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成因可能在于东北地区所在的辽中南工业基地作为传统的重工业生产地,其对于进口工业品的依赖度较高,工业成品进口开放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东北工业的就业总量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华北地区各个维度工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就业均不同程度地起到了促进作用,其中以贸易开放的效果最为明显。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都表现出贸易和生产开放对工业就业较强的积极作用,但两者的投资开放和东部整体的情况类似,均表现出对工业就业总量的反向作用。
(一)主要结论
第一,就业市场变化是东部地区工业结构转型及其对外经济发展状况的内在反映。受当前国际市场需求变化的关联影响,东部地区工业就业总体表现出增速持续放缓的过渡趋势。作为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影响因素,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呈现为总体的上升趋势,且在入世初期具有显著的地区不平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开放的不平衡性在地区工业的内部因素作用下仍然得以继续存在。此外,东部地区工业贸易开放、生产开放以及投资开放各具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东部各细分地区工业发展的共性和差异,也揭示了东部地区工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内部变化对其劳动力就业的潜在影响。
第二,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工业整体的对外开放与其就业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影响关系。这种关系既表现在时间维度的影响变化上,也表现在地区分布的比较差异上,其中,贸易和生产开放水平的提高都有利于东部工业整体就业总量的扩大,而投资开放对工业就业总量具有轻度的挤出效应。
第三,在工业对外开放影响其就业总量的地区实证比较上,东部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内部差异。其一,相对于生产开放,投资开放对东北地区工业的就业总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但其贸易开放不利于就业总量的扩大。其二,各开放指标对华北工业就业总量均不同程度地起到了正向作用,其中以贸易开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三,华东华南地区的贸易和生产开放对工业就业总量都具有较强的正向作用,但两地的投资开放与其就业总量呈反向影响关系。
(二)政策建议
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对其就业具有利大于弊的净收益效应。这也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可以根据东部地区工业发展的固有内部特征,立足于工业就业的现状特点,将推进各层面工业对外开放作为改善东部地区工业就业的一种潜在可行方案。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统筹东部各地区工业发展的共性和差异出发,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发挥因地制宜和良莠互补的禀赋组合优势,推动对外贸易、生产多样化分工以及外来投资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促进工业整体就业作为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各地区就业结构以及劳动力配置的合理化和最优化。基于以上政策规划思路,本文将从引导工业整体发展及其开放策略调整的角度提出几点就业改善建议:
第一,加强工业资本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投资开放就业效应的良性优化。
从前文中对外开放影响东部就业的实证分析结果可以推知,东部地区工业投资开放对其东部就业总量具有反向挤出影响并非缘于投资准入等政策层面的限制,而更多是由于开放早期政府缺乏对工业外资引进进行必要的引导措施,导致外来投资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因此本文认为,东部各省份地方政府应该在优越的投资开放政策优势的依托下,加快形成和拓宽多层次的外资引进渠道,通过实行强而有力的外资配套引导措施,将外资投资的要素回报和地方工业发展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地方产业特色的工业产业外资利用模式,并根据其工业生产行业结构、生产方式以及劳动力实际状况,将外资配置到合理的位置上,提升招商引资促就业的良性互动效果,以期努力做到不仅在总量上加大对外资的利用水平,也要在外资质量和结构的改善上多下工夫,克服目前投资开放存在的对工业就业增长和就业结构升级的潜在竞争挤出效应,加快实现投资引进由被动向主动地位的转变,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投资开放的就业带动作用。
第二,积极发挥地区工业开放的比较优势,提升区域性对外合作的就业拉动效应。
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的发展评估的研究结论表明,随着东部整体工业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尽管东部各地都面临着较为平等的政策条件,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因素在促进就业发展效应上仍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最终呈现出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地区集聚效应的南北分化。鉴于此,各地区应该根据其工业开放的发展特征及着力点,顺势而行,突出自身工业开放过程中所获得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落实有助于促进工业就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措施,在引导发挥地方工业分工协作功能的同时,注重对区域特有工业发展要素资源的深耕利用,改变过去地方工业一味以市场效益最大化为导向的发展模式,积极摸索和积累通过壮大特色工业以带动当地劳动就业及优化就业结构的相关实践经验。同时,不同地区应强调区域内以及区域板块间的优势互补和协调合作,通过建立经济合作带等区域对外经济合作机制,推动工业经济对外发展的一体化进程,消除影响地区间劳动力流动转移的不利因素,为包括劳动力在内要素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提供条件。
第三,注重技术引进能力培养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协同互补,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根据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发展的成果经验,工业对外经济发展的高度化离不开工艺技术的开放引进。事实上,后者水平的内涵式提高对于劳动力整体素质有着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当前东部地区工业劳动力素质偏低与要素成本上升之间的矛盾无形中构成了妨碍其产业技术升级的内在约束陷阱,进而消极地影响了东部工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要通过发展对外经济来加速达到工业就业结构乃至产业生产结构优化的目的,就需要在产业开放中有机地将工业技术引进能力的培养与人力资本投资结合起来,发挥两者的协同互补效应,从而形成良好的技术成长良性循环。具体来说,一方面,有必要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的方式,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投入力度的同时,对不同企业性质的外来技术及其人员配套体制进行调整,加快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配置机制,提高其对于工业技术引进培养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相关行政主体要努力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快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企业员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工业生产“干中学”氛围的形成提供基础,进而促进工业产业内技术创新和人员培养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此外,在东部地区工业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亦应该更多地向本土的外国先进企业学习,利用人员交流和技术引进改造等方式吸收其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为工业劳动力综合素质及产业技术的整体提高创造条件。
[1]Messerlin P.A.The Impact of Trade andCapi tal Movements on Labor:Evidence On French Case[J]. OECD Economic Studies,1995,(24):90~124.
[2]TranN.K,YoonH.ImpactsofTrade Liberalization on Employment in Vietnam:A System GeneralizedMethodofMomentsEstimation[J]. Developing Economies,2009,(47):81~103.
[3]Autor D,Dom D&Hansen G.The China Syndrome:The Local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Import Competition[C].MIT Working Paper,2011:2~9.
[4]ChakrabartiA.Importcompetition, Employment and Wage in US Manufacturing:New EvidencefromMultivariancePanelIntegration Analysis[J].Applied Econometrics,2003,(35):1445~1449.
[5]俞会新,薛敬孝.中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J].世界经济,2002,(10):10~13.
[6]罗军.经济开放与技术进步影响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07,(4):61~71.
[7]杨玉华.我国农产品贸易对农村就业的影响[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73~76.
[8]陈果,陈汉林.中国服务业FDI对服务业就业影响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2014,(10):37~39.
[9]Acharya R.C Impact of Trade on Canada’s Employment,Skill and Wage Structure[J].The World Economy,2015,(1):1~34.
[10]Hamermesh.,Daniel S.&Albert.R.The Economic:of Work and Pay[M].Fifth Edition,New York: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1993.
[11]Reenen J.V.Employ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U.K.Manufacturing Firms [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1997,(15):255~284.
[12]Greenaway D,Hine R.C,Wright P.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15):485~500.
[13]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14]胡智,刘志雄.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测算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研究,2005,(7):10~25.
[15]马章良.长江三角洲两省一市对外开放度的实证研究:2000~2009[J].国际商务,2010,(5):49~53.
F224
A
1006-169X(2017)02-002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