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视域维度选择

2017-03-29 19:19肖俊夫林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战略规划大学

肖俊夫 林勇

摘要:科学的大学發展战略规划对推动大学改革发展,提高大学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立足系统观和时空观,从宏观价值判断到微观文本制定,提出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需要从价值取向、时间轨迹、空间环境、职能任务、内容体系和主体参与等六大核心视域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和科学谋划。文章特别指出,价值取向维度在大学战略规划制定中的“总领”地位,强调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应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关键词:大学;战略规划;视域维度

中图分类号:G5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7)01013107

一、研究背景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其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大学精神以及使命、愿景等核心价值观锤炼、继承和弘扬的过程。大学通过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助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促进大学内部各组织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大学战略规划不仅改变了大学管理理念,提升了大学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而且对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大学办学体制机制以及大学理念与文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当前和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随着建立健全大学章程、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等各领域各层次试点探索的全面展开,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大改革计划的大力实施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加快从“由小变大”阶段向“由大变强”阶段迈进,因此,更加需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认识,系统思考和科学谋划各类别各层次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发展战略规划的战略指导性与实践操作性,更好地发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战略保障作用。

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视域维度分析框架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展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调查显示,在“十二五”规划期间,中国高校几乎都制定了五年规划,超过2/3的学校制定有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八成以上学校都制定有专项规划[2]。然而,从各高校过往的发展战略规划看,大多还只是简单地将领导的意图变为文本,甚至仅仅依靠秘书班子的妙笔生辉,关注和力图解决的多为眼前和短期问题,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的战略研究与思考,对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战略引领与保障作用还十分有限。目前,中国有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

制定的理论研究基础还十分薄弱,导致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其制定过程往往较少进行系统谋划和科学构架,具体表现在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指导不足,民主协商制度在大学发展战略规划过程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等多个方面。此外,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背景下,由于不同层级高校大多一味追求综合发展,模糊对战略规划的特色性把握,使得中国大学趋同发展现象日益严重[3]。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形成是一个总括特定时期经济条件、制度环境、资源约束方式等广泛内容的系统工程[4]。传统范式上有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一定时代背景下,对影响大学发展的理念、人文、经济等几大因素进行简单理论探讨,或基于SWOT、PEST等分析方法对战略规划进行基础分析,其结果往往走向简单的资料堆积、现象描述和事实归纳,缺乏对整个大学发展系统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全面考察和科学分析[5]。笔者基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实践策略与技术,以系统观和时空观为指导,从战略规划的宏观价值判断到微观文本制定,对影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核心要素进行梳理和归纳,强调并提出由价值取向、时间轨迹、空间环境、职能任务、内容体系和主体参与等六大核心视域组成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维度选择分析框架与思路(图1)。六大核心视域维度中,价值取向视域维度很明显处于“总领”地位,直接决定着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战略”特质,影响着时空观察的广度和系统谋划的深度。在大学发展战略制定过程中,开展时间轨迹、空间环境不同角度的时空观察工作,是从职能任务、内容体系各个层面对大学发展战略进行系统谋划的基础环节,对于研究和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职能任务视域维度分析的关键在于理清大学各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把握推动大学各项职能作用更好发挥的着力点和努力方向,这一视域维度的分析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的特色定位,直接影响到战略规划内容体系中的战略目标设计、重点任务凝练与选择。内容体系视域维度关键是在前述四大视域维度工作基础上,把战略规划的核心思想和要素通过文本形式直观地反映出来,强调逻辑清晰、系统规范、重点突出。主体参与维度则从组织程序与文本技术层面进一步保障了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保障全员参与条件下,应用时空观和系统观对大学发展进行战略分析与谋划所获得的启示,反过来又对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取向进行不断的修正和丰富,进而保证最终形成的战略规划最大程度地契合大学发展实际,凸显大学自身优势,真正充满着理性的厚度,彰显着时代的特色。

三、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视域维度内涵阐释

(一)价值取向维度: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大学精神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价值取向问题,是关系到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哲学问题,是事关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制定的本源问题,从价值取向维度思考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促进大学发展的根本环节。文化积淀、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同属于大学价值取向范畴,一个大学的理想、信念、价值和道德水平构成了大学文化的内核,它决定着大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决定着大学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的特定的“人格化”和个性精神,即大学精神。特定的价值取向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众多著名大学都拥有自身明确的价值取向(表1)。国内外一些高等学校正是因为坚持不懈地传承自身的文化和精神,才得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典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校往往只注重物质文化等硬件建设而忽视了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精神的构筑,造成大学办学理念模糊,学生对大学的归宿感和使命感日渐消失。当前,重建大学文化、再塑大学精神已势在必行,这既是激励和推动大学发展的刚性需求,也是重铸和升华大学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传承和弘扬国家、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时代责任和战略需要。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需要重新回归到大学本源,清楚回答“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等重要命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时代基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本源文化与世界潮流的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的统一,既要传承弘扬,又要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从战略层面系统规划大学内部的教育、管理、组织与服务,建构大学内部的组织结构、制度文化与环境氛围,强化办学特色,凝练办学理念,树立学校品牌,以多种形式提高大学精神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努力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鼓舞人人向上、推动事业发展的一流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二)时间轨迹维度:过去借鉴、现有基础、未来谋划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契合科学发展理念,是对大学教育系统自身运行状况的自我评估和全面审视。从时间轨迹维度看,发展战略规划是基于过去的发展轨迹,立足当前的现状基础,谋划未来的宏伟蓝图。科学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既需要历史的眼光,也需要发展的眼光,必须从过去、现在和未来全面客观地认识学校的历史、基础和潜力,既要注重传统的延续与传承,又要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变化;既要分析过去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又要统筹现有办学资源,研判未来发展形势,准确定位学校长远的发展愿景。

过去借鉴要坚持历史眼光、国际视野,一方面要考察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或同类高校过去发展中取得的典型经验;另一方面要通过梳理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特别要对影响学校事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重要时点、关键决策、重大事件进行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总结学校过去发展中存在的有效经验和主要教训。现有基础的分析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全面,主要是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纵横向的比较剖析和系统诊断,关键目的在于摸清“家底”,进而清晰把握学校发展的阶段与基础,准确了解学校发展的优势与特色。未来谋划则要把握宏观性、注重前瞻性,是基于过去借鉴与现有基础,立足学校当前和长远需要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科学确定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与路径,确保学校在优势学科领域取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推动学校发展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一般来说,中长期战略规划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侧重从宏观视野对学校未来较长时间战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进行统筹设置;近期战略规划着重于提出专项计划与具体举措,并构建相关核心指标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分类安排。

(三)空间环境维度:国际视野、国内定位、区域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学发展的生存环境已经与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制度环境等密不可分。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本质在于通过一系列规划方案的科学设置,不断调试大学组织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资源流通、能量转换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学校最终的发展目标[6]。因此,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系统分析国际国内以及区域发展环境变化趋势与特点,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要敏锐洞察国家发展战略目标与方向,不断修正大学的国内发展定位;要瞄向区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凸显大学的区域化特色。

前瞻未来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人才竞争与科技创新成为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数字化教育、教育全球化、终身教育等教育新技术和教育新理念正在快速兴起与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新学科涌现,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应运而生[7]。基于空间环境维度的思考与启发,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科学制定需要从理念上更加重视人才教育、终身教育和创新教育,准确把握和主动适应空间环境变化需求,根据学校自身所处的高等教育层级体系位置,形成正确的个性化发展战略选择,注重发挥学科在大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大学努力形成自身特有的发展优势,使其在未来激烈的国际、区域和行业竞争中掌握发展主动权。一般来说,中央高校需要更加注重服务于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战略需求,体现综合实力与优势;区域性高校则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体现区域特色与优势;行业高校则需要以服务行业科技创新发展和特殊人才培养为目标,体现行业特色与优势。

(四)职能任务维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相辅相成,有机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无论大学制度如何变化,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职能;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需要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作为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服务社会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大学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学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创新来服务和引领社会。

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大学职能提出的发源地往往成为当时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即大学职能演变和形成的历史就是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的历史(表3),大学职能的延伸发展对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制定大学发展战略规划需要辩证认识和科学处理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大职能之间的关系,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深刻认识“以人为本”的教育,大学培养的人不应是人力的训练,而应该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尽可能完善

这里的“完善”包括強健的身体、专业的技能、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思想道德。的人。就中国高校而言,其核心职能在于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帮助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造就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关注现实,以问题为导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一方面要注重发挥高校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一大批兼具综合性、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核心科学理论与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并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8]。社会服务职能需要高校全方位关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直接参与社会精神文化建设,不断丰富社会服务职能内涵和外延。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各高校更要主动承担文化传承创新[9]的时代重任,对内传承优秀文化,推动思想创新,对外促进文化传播与人文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五)内容体系维度:目标构想、重点任务、路径选择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内容体系一般主要由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路径三大部分构成。首先需要基于学校的发展基础,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科技发展发展态势,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要求,科学提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构想;其次针对学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抑或行业产业中承担的职能责任以及各项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凝练出未来办学的重点与主要任务;最后立足学校资源获取能力、发展环境和条件保障,选择实现发展战略构想的具体路径。

新时期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的确立越来越注重指标化,强调战略规划与战略行动的一致性和可行性,强调规划目标的可达成性和可考核性,需要从规划时间、规划类别、规划主体等层面构想和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体系。重点任务的凝练需要契合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变化,强调优势特色的凸显,注重大学职能实现与作用发挥,所提出的重点任务要力图成为影响和决定学校事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核心工作。围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国家战略,大学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任务应更多聚焦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德才兼备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传承创新大学文化、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广泛汇聚有效办学资源等方面。路径选择则着重强调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职能职责要落小落细,标准界定要清晰明确,任务分解要科学合理,时间安排要充足有序,目标考核要从严从实,使其能够切实利于推动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确保各项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

(六)主体参与维度:党政谋划、全员参与、专业制定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过程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的过程,是广泛发动和宣传,统一全校教职工思想的过程,是凝聚大学内部组织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有效途径[10]。高质量的发展战略规划制定需要“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全员讨论相结合。学校党政领导集体要联席谋劃,提出战略规划的总体思路和制定的总体要求;要调动和发挥学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学校战略规划的讨论和制定,集中群体智慧,甚至要主动加强与社会互动,邀请上级、社区、家长、校友等都为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出谋划策;要由学校规划部门牵头组织一支包括校领导、机关部处负责人、专家教授组成的专业规划队伍负责战略规划的文本起草与制定。

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应注重将基层学院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内容范围,把规划制定的过程真正化为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人心的过程;将开放化和民主化作为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一个基本理念,积极营造重视学校发展规划工作的舆论氛围,引导学校基层系统、师生员工都关注并参与学校的总体规划工作,形成遵守学校发展规划约束的民意自觉[11]。要将广泛调研、不断磋商和反复协调作为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基础和常态,通过座谈会、调研会和报告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听取和吸收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各院系以及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离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社区代表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文本基本形成以后,要通过召开研讨会、咨询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和吸收高校主管部门以及有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真正确保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四、结语

源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实践体会与深入思考,笔者提出了由价值取向、时间轨迹、空间环境、职能任务、内容体系和主体参与等六大核心视域组成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维度选择分析框架与思路,并通过历史的分析、对比的分析,对规划制定过程中各维度所要关注的核心重点进行了深入剖析,维度的分析始终考虑和契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内在规律。

适应全球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大学角色和使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现代大学应更加主动、科学地构建自己的愿景,谋划长远的发展,才能在未来改革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取得竞争优势。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高等教育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国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当前,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各高校都在抢抓机遇,结合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围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研究谋划未来五年或更长时期的发展战略规划。本文关于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不同视域维度分析,力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战略规划制定的方法论,助力各高校形成更加科学的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层级体系的更快形成,进而协调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战略决定命运,执行决定成败,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真正发挥作用还在于其执行与实施。实践中,强化战略规划实施的责任落实、过程管理与绩效评价;争取和吸引各种外部资源支持,为学校战略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争取学校领导层给予战略规划实施更多的重视、支持和指导;提升战略规划部门的战略决策地位,赋予一定的资源配置权力和更大的绩效评价权重;推进有利于全员参与战略规划实施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等都将是保障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之策,也是为进一步丰富完善大学发展战略规划相关理论,有待继续进行动态观察和深化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

[1]张伟.略论大学战略规划及对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作用[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3):25-33.

[2]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大学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来自“中国高校战略规划现状”的调查报告[N].光明日报,2014-05-20(13).

[3]王祖林.近十年我国大学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现代教育管理,2013(4):20-25.

[4]胡天佑.大学发展规划的制度逻辑与规约[J].江苏高教,2014(1):25-28.

[5]林勇,陈德敏,肖俊夫.新时期我国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定的认识与实践[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9):69-73.

[6]陈斌.大学发展战略规划制度化:要求、价值与挑战[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6-21.

[7]叶世满,冒澄.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中观环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0(3):51-54.

[8]杜玉波.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9]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1-04-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4/c_121341791htm.

[10]别敦荣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5):1-9.

[11]陈超.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战略规划及其秉持的理念[J].外国教育研究,2013(8):112-119.

猜你喜欢
战略规划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对战略规划评估体系研究的思考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论油气田战略规划与投资风险管理
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