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为何受追捧?

2017-03-29 19:17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心

当第一个网络表情——“:-)”——一个象形笑脸诞生的时候,大概没有谁能够想到,数十年后的今天,表情包的种类会变得如此丰富,数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总结完整表情包的种类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你在网上搜索“表情”二字,铺满屏幕的不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脸,而是各式各样的网络虚拟表情符号。表情包文化在中国非但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還随之产生了表情包文化产业,甚至有人说如今没有表情包甚至都不能好好聊天了。为什么国人如此热衷于使用和生产表情包?

据了解,目前中国在旧衣回收产业链的经济价值在千亿元以上,而在旧衣回收的环节中有将近200亿元的市场规模,海南省的市场价值在4亿元左右,每年能产生8万吨旧衣物,这也给环太·城市英雄带来了市场机会。

表情包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诉求

中国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曾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总结过中国的国民性格:一是淳朴,二是含蓄,三是聪明。而含蓄也一直以来被大家公认为中国的民族特性。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里都推崇沉着稳重,崇尚“哀而不淫”、“乐而不伤”,“会心一笑”、“笑不露齿”等都是夸人的话。

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太过于中规中矩,说话要得体、知分寸,见人要有礼貌、打招呼、点头微笑。很多条条框框已经限制了我们正常情绪的宣泄。因此,那些看似贱贱的表情包便应运而生,释放了每个人内心的那份“野”,是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条条框框的反抗。

“亚洲国家的社会文化偏保守传统,平时看起来都一本正经,但内心其实很狂野,表情就是很好的表达情绪的方式——‘萌让人感觉比较舒服,‘贱能表达内心嘚瑟的感觉。在经济低迷导致整个社会缺乏活力的环境中,‘治愈系也会比较给人温暖的感觉。” 微信表情团队表示。

兔斯基的形象是国人用网络表情表达内心世界的绝好隐喻,一只兔子的一张大脸上,除了画成两条黑线的眼睛和小小的耳朵,没有别的五官,看不出任何表情,但手舞足蹈的动作幅度却很大,一言不合就夸张地表达内心丰富的感受。静若处子,动如癫痫的强烈反差,与国人的文化心理暗暗相合。

兔斯基创作者王卯卯平时沉默寡言,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不擅长用表情和肢体语言表达内心世界,最初创作兔斯基就是因为她在生活当中情绪激动的时候总想用夸张的动作表示自己的想法,可是又不好意思这么做,才创作了这样一个表情形象。

与国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动辄用亲吻拥抱来表达内心喜悦和亲切感的西方人,却基本上只用苹果自带的emoji表情就足够了,很少制作和使用表情包,更不必说暴走漫画那种风格又夸张又狂野的表情。而在中国、韩国以及日本这样传统文化中以收敛感情为道德的国家,网络表情包的运用率却出奇的高。以日本聊天软件Line为例,有数据显示在Line每10条发送的消息中,就有一条是表情。而仅仅2014年一年,QQ用户表情发送量超过5338亿次。可见现实世界越严肃,虚拟世界里就越需要表情包。

图有尽意无穷 表情包填补文字表达空白

表情包设计的初衷就是弥补人们网络交流中不能准确表达情感的不足,单纯的文字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经常出现词不达意、情感失真的问题,因而直观的图片、动态的GIF都能包含更多的信息,表情包的出现无疑填补了直观视觉体验的空缺。

在陌生人开始聊天时,一组卖萌卖蠢的表情包就能让聊天气氛缓和起来,而熟人间相互打趣,一组恶萌搞笑的表情包无疑能使对方感到更加亲密,连尴尬的开场白也可以用漫画小人打招呼的表情轻松略过。比视频体积小而比文字内容丰富的表情包主打轻量级互动的特色,成为了网络社交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图有尽而意无穷,表情包比直接输入文字或者语音更好用。借助变形而模糊且陪着粗体汉字的表情包,人们真诚地袒露了不肯示人的内心欲求和喜怒哀乐。任何一个表情的走红,都对应人们内心需求的一种发泄。例如被网友熟悉的“金馆长”表情,两根眉毛朝着不同的方向歪,一副夸张的哭笑不得的表情,很无奈也很喜感,高冷、嘲讽、蔑视的感觉似乎都可以表现,这样一来发送表情者就有自己在高处俯视的感觉,现实生活中碍于情面无法表达的“我已经看穿一切”,通过金馆长那错位的五官就可以跃然于屏幕之上了,一图胜过千言万语,能让人少打许多字。

表情包越来越糙、越来越无节操,也把中国人习惯用潜规则和暗示来处理人际关系的国民性反映出来。比如每年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时,很多表情包制作团队都会制作关于索要红包的表情,现实中张不开嘴的要求,一个表情就表达了真实的想法,而规避了用语言表达的冒失,粗糙的表情表达内心的压抑和呼喊。表情包在有话不直说的中国,已经不能或缺。

表情包才是中国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写照,嘴上说不要,表情包却很诚实。表情包突破了文化传统的桎梏,也突破了表意的边界。

傅园慧之所以被称为“会游泳的表情包”,表面看来是因为她活泼的表情确实又魔性又好玩,而更深一层则是她的表情勇敢地表达了自己享受竞技体育的喜悦之情,改变了代表国家的运动员们接受采访时滴水不漏、铁板一块的外交辞令风格。即使决赛无法获得金牌,也“已经很高兴了”的率性一面,与其说是表情包的胜利,不如说是真诚的力量。

你有什么样的表情包 就是什么样的人

表情包诞生于社交平台,也就带有社交属性,在分享和使用中,同一群体实现了接受和认同。一个人的表情包往往个人特色明显——你有什么样的表情包,就是什么样的人。软妹子的收藏里清一色卖萌卡通小人,小白领三张图不离努力加班、谢谢老板。这种极具个人特点的表情包运用更加拓展了表情库内涵,以表情定义自己,也成为社交中的必备套路。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中国网民呈现出全年龄段的布局,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表情包刷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审美甚至不同阶层的存在感。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上,60后与80后、90后的分野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表情包竟然可以成为不同群体的标签,用什么表情包,就能推算出屏幕背后的人是什么性格、什么年龄。

前段时间就有人总结了老年人常用表情的风格,中老年表情包一般色彩鲜艳,喜欢用“红配绿”、“蓝配黄”等对比色,常用的图案是举杯、玫瑰花、小婴儿等,表情的效果一定是闪闪发光的动图。图片上的文字字体花样很多,字号也很大,通常是祝贺节日或者早晚的问候。

而90后则特别热衷像素很渣,有文字注释的系列表情包,走又萌又贱又蠢的路线。最具代表性的是熊本部长、天线宝宝等。可爱而有点呆的形象,借助于很渣的像素,给人很low、很自恋、很没骨气但同时热情乐天的自嘲印象。而这些性格元素,恰好与泛90后群体是十分吻合的。

还有最近才流行起来的“葛优瘫”,也表达的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下,人们多重的生活无奈感,“感觉身体被掏空”时的生无可恋。群体的共同情绪,借助一个爆红的表情得到传播和表达。

每个人都有一个真我隐藏于表情包。反过来,表情包也重新规训了我们的社会身份和群体坐标,让表情包承担了部分标签功能,被更加广泛地使用。这是为什么老年人专属表情即使千变万化,也会一眼被识别,即使被年轻人嘲讽,老年人也不察觉地继续使用的原因。表情包作为语言文字表达的延伸,呈现出了不同人群的差别,反向也固化了不同群体的身份认同,表情包用得越多,刷出的存在感就更强烈,这是表情包文化在中国独有的特色。

猜你喜欢
内心
最好的家风,是内心的善良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努力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保持内心的平静
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的内心戏
你的内心到底有多强大
慢下来,静观自己的内心
内心不能碰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