铄淳
本届香港巴塞尔共有34个国家、241家画廊参展,与去年的32个国家、239家画廊基本持平。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来自北京或上海的参展画廊,以及在北京、上海开设艺术中心的参展画廊达到了近40家,与去年的近20家相比有不小幅度的增长。
全世界对新鲜血液的热情有目共睹,不论是科技、金融亦或是科学领域,而在艺术领域,说这种趋势更甚也不为过。今年香港巴塞尔展会对年轻艺术家的关注,从集中展现新晋艺术家的主展区“艺廊荟萃(Galleries)”中也可见一斑。本次展会共有29家参展画廊是第一次亮相香港巴塞尔,占了总体数量的12%。在香港巴塞尔主展区占据席位的国际知名画廊以及本地老牌画廊,也已不再全心专注于经营久负盛名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而将相当一部分精力投注于处在事业上升期且作品颇富升值潜力的新晋艺术家身上。
有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商业化表现,事实上有关艺术“商品化”和“工具化”的讨论自巴塞尔登陆香港以来,坊间的争议就一直不断。健康的资本介入以及成熟的自由市场是当代艺术发展的良好引擎,然而谁又能保证呢?一些香港本地的艺术评论家也曾表示,很多参展的人其实不懂艺术,只是把巴塞尔当做一个拍照的游乐园,并且觉得香港巴塞尔其实与香港关系不大,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很少。怪不得,“圈外”艺术爱好者看巴塞尔上频频亮相的明星身影、天价藏品、香槟华服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亦或“高大上”或者“华而不实”的幻觉。
然而,剥茧抽丝,这个老牌的艺术博览会自然有它的“脾气”。每年参展的画廊们“非富即贵”,在历史、发起人、流派、作品质量、成交额等各个方面出挑,有相当知名度的才有机会摸到参展的入场券。另外,参加巴塞尔展览的花销巨大。据悉,在香港巴塞尔展期内,一个单位摊位的租金在去年就有至少6万美元的身价,其中空间大或不同于主办单位提供的标准配置的摊位,装修与租金可能要花费超过10万美元。为了短短几天的展会如此开销,不得不说是有些“烧钱”,寻求高回报自然也是无可厚非。
香港录映太奇主席梁学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群众“由下而上”改變商业模式的现象已经在打车软件优步(Uber)、租房网站Airbnb等上有所体现,但“在艺术上还比较慢”。在信息化时代,通过群众的力量,或许可以降低商业画廊对艺术家的影响,使艺术更加独立于资本,从而“创造一个新思维……回归到每一个人认为好的、重要的事上。”
香港巴塞尔作为一个大型的艺术商业活动,逛起来其实和逛街差不多。我们去高级商场了解最新的服装与家居流行趋势,去香港巴塞尔了解最新的亚洲当代艺术风向。香港巴塞尔无疑是一个展示交流的大平台,让艺术从业者、艺术爱好者都能借此受益匪浅。比起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和鲜有人频繁光顾的草场地艺术村来,参加香港巴塞尔这样的国际大展会自然能够极大地提高自己的曝光度和知名度。基于这样的考虑,香港巴塞尔可谓处处充满着商机。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香港巴塞尔在公众参与和教育延展方面略显冷淡,并且在风云变幻的当下,如何结合时代的语言,凸显出巴塞尔的与时俱进,或许是未来巴塞尔展会要考虑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