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思媛
中国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社会4.0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作为生产力正不断推动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调整。随着技术的迭代更新,媒介形态正在不断变化,“新媒体”概念应运而生,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旧媒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内涵稳定,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具体而言,现阶段的数字媒体可称为新媒体,在不久的未来,生物媒体可能取代数字媒体而成为新的媒体。
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等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介环境下掌握着信息的选择权与发布权,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受众获取到的信息经过了媒体人专业化的筛选与再加工,体现的是媒体人的直观价值准则,因此,受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之中处在了被动的地位。随着新媒体,如移动端载体、网络台、互联网电视等的出现与发展,传统媒体的规模虽略有所壮大,但是新媒体的迅速膨胀,使得传统媒体在媒介领域之中的占有率越来越低,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动摇。伴随手机、网络等一些新媒体的发展,一系列的信息传播形式也相继出现,如可视电话、手机电视、CMMB、网络阅读终端、车载电视等。新媒体和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人类的信息生产进入了无限传输、无限消费的时代。而传统媒体在这些新传媒冲击下,社会影响力也在减弱。
传统媒体是组织严密的社会机构,它们既拥有传播渠道,也垄断传播内容。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都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因此,他们能够在媒体编辑方针的指导下,采集符合传播者意图的信息进行传播。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受众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地位,不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心声,只能通过代言人(编辑、记者等媒体从业人员)去表达。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平台的开放性,导致门槛较低,违规、打擦边球现象严重;公众不但可以自由地获取信息,而且还能够自由地发布信息。这种新闻获取与传播的新模式,大幅度降低了内容生产与制作的难度,让新闻传播正逐步回归到大众中间,这弱化了媒体从业者对新闻生产和发布的控制权,使政府的媒介管理政策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舆论监督机构会通过审查传播内容、控制传播渠道、追惩违规媒体等方式对信息的发布进行控制,所以公众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缺少思想的碰撞与理念价值观交流的机会,其意见是离散且卑微的,这些意见往往被公众决策忽略,从而阻碍了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新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放大了公众的知情权与表达权,其不但可以满足公众对客观世界“知”的要求,同时也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平整开阔的公共平台,让大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种整合首先是技术上的整合,即将传统媒体的内容与新的媒介形态和技术进行整合;其次是传播理念上的整合,即改变过去那种权威的、居高临下的以及无反馈的传播理念,强调平等的、互动的传播理念;最后是商业和盈利模式上的整合,探索传统媒体内容在新媒体技术基础上的新商业模式。这是从媒介联动走向报网互动并最终形成媒介融合的过程。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技术上的融合、技能上的融合,以及资本、运营和机构的融合。
传统媒体传播的最大特征是点对面,但是,在新媒体中公众可以不受限制地发布信息,每台电脑或者手机都是接收端,同时也是发射端。传统媒体的传播是一种组织化的行为,而新媒体的传播却是一种非常社会化、个性化的行为。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分散的、个性化的、隐蔽的公众,政府要如何在风口浪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保持其一贯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导向性,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因此在现代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政府要加强对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培养,让它们充当舆论领袖,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在新媒体视域下,手机成为新闻传播的标准配置,“手机优先战略”已箭在弦上,又因手机的个性化特点和准确的定位系统,要求新闻传播能基于手机终端所在地理位置和用户的行为特征,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周边新闻和资讯,以达到精准性和个性化。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应用时代的到来,在这一时代将涌现出大量新闻阅读类移动手机客户端,为用户搭建起一个可随身移动的新闻获取平台。因此,新闻传播机构需要为各类不同操作系统和不同类型的终端设计АPP应用;需要挖掘用户的碎片时间,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阅读类产品;需要运用自己的传统品牌为新的АPP应用进行价值推广。据数据显示,每个用户平均使用的只有100个左右的АPP,而仅苹果应用商城就有70万之多的АPP。移动应用时代的到来也就意味着新闻媒体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和更残酷的拼杀。
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技术变革的结果,逐渐发展壮大也是新媒体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新闻要想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获得更优质的传播和发展,避免被边缘化的风险,必须不断变革,并积极适应新的传播环境。
[1]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J].今传媒, 2013(1):14-15.
[2]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 2015(8):19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