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霞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双一流”建设与大学职能的审视
李晨霞
武汉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高校基本职能的履行和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更需要高校践行其基本职能。但是实践中,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科学研究职能被异化,过分迎合市场以及文化建设薄弱,高校基本职能的践行遭遇障碍,不利于“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重新审视高校基本职能,这也是推动“双一流”建设目标实现的现实需要。
“双一流”;建设;大学职能;审视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下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这是新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简称“双一流”建设,对于指导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在推动“双一流”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高校为了加速实现自身“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其大学职能在实现过程中不免受到异化。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审视大学职能尤为必要。
随着《总体方案》的颁布,“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各高校致力于实现大学的一流以及学科的一流。“双一流”建设与大学职能在实践中是密切联系的。首先,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是作为大学而存在,即探索高深知识与学问的高等教育场所,履行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职能,简而言之,高校要想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其基本职能的实现是前提条件;其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任务”是对高校四大基本职能的深化,这也是激励高校努力实现其基本职能的重要政策指导,无论是对于高校自身职能的实现还是对于高校实现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都是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大学的最初使命就是培养人才,培养人才也是大学最根本的职能所在。在高校的四大职能中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其中,人才培养是大学传承知识、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首要使命,也是这一过程的必然归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必定是能够培养创新人才、科研实力较强、文化底蕴丰厚的高等教育场所,世界一流大学更应当如此。另一方面,《总体方案》中“总体目标”提到“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这是立足高校四大基本职能并对其进行深化。如前所述,“双一流”建设和大学职能在实践中是密切联系的,二者在实践中共同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要求。
然而在实践中,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很多都是数据指标性的,比如《总体方案》中基本原则中的“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在理想主义逐渐式微、功利主义不断强化的高等教育界,大学很容易将绩效理解为指标的提升,唯指标化就极易成为“双一流”建设的误区。当高校将发展的重心置于指标上,学校的发展不免会陷入行政化管理僵局。
其一,高校人才培养趋同化,不具有创新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忽视自身实际,专业设置偏于“拍脑袋”和“跟风”,缺乏科学的学术论证和周密的市场调研,许多新专业内涵建设严重不足,忽视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需求对接。“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一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不是盲目迎合市场需求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人才培养这一工作虽然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但是学生学习质量以及毕业生的质量与高校办学的所有相关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无论是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还是大学自身的发展背景下,培养创新人才都是大学关注的重心。
其二,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职能在量化指标的导引下被异化。一所好的大学,其名气和社会认同度与其科研实力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高校基于这样一种价值理念的指导下,为了提升大学排名,跻身于一流大学的行列,发展科研,将资源与经费分配更多地倾向于科研,为科研更好地服务学校和社会提供物质基础,致使教学发展的资源和经费支持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在教师晋升、定级及业绩考核中,往往只重视对研究学术水平的评价,关注点集中在科学研究课题级别和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及何种刊物,取得多少三大奖励(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上。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制度致使教学处境边缘化,科研职能也被异化。将科研与教学两者机械地分开,其结果就是两败俱伤,那样的科研未必是真正的科研,当然教学也不是真正的教学了。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在发展科研的同时不能将其与教学割裂开来,博耶将学术划分为发现(研究)、整合、应用与教学四种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交叉联系的学术形式。因此,教学也是科研的重要内涵之一,二者是相互促进的。
其三,高校过分迎合市场忽视了引领社会的职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高校走出“象牙塔”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是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职责所在。高校本该为社会发展提供指引与服务被异化为高校盲目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在走出“象牙塔”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大学的特色,社会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但是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大学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毋庸置疑,“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一流大学所承担的更是引领社会发展的职责,其通过培养创新人才以及转化优秀科技成果来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持,并通过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引领社会发展的路径。
其四,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薄弱,处于学校建设的边缘地位。大学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是蕴含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的全过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相比于人才培养等职能,它是隐形的,但是它的作用不容小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的履行缺失了创新文化的引领,那么发展路径很容易陷入僵局。当前高校在提升自身办学水平时,关注更多的是科研实力等容易量化的工作,高校自身的文化建设往往处于边缘地位。在《总体方案》中有提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觉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明进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因此,“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的审视显得尤为必要。
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科学研究职能的异化、过分迎合市场以及文化建设的薄弱等,不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量化指标的误导以及市场需求的错误感知对于高校的发展以及一流大学的建设都是一种阻碍。正确认识和定位高校的四大职能,是高校发展的前提,更是推动建设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
(一)创新人才培养,彰显学校特色
教育的根本使命都是培养人才。高校在发展历程中更应该牢牢坚守这一使命,这也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创新型人才也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人才质量与高校办学的所有因素都密切相关。但是在实践中,高校过分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的趋同性致使人才培养的单一性,不具有创新型。一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人才,各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应当正确审视人才培养职能履行的效果。高校要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学科优势和对市场需求的深入调研设置专业以及进行学科建设,以建设具有特色和创新的学科,培养具备优势学科理论储备和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人才;同时鼓励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养多类型的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二)正视科学研究中的指标评价,协调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水平关乎高校办学水平以及其在各高校之间的排名,因此高校的科学研究往往是其投入的重点。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不同,它能够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教师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教师的科研成果是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教师为了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忽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投身于科学研究的队伍,致使高校的教学水平堪忧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因此高校在鼓励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要正视指标的评价作用。高校在建设一流大学的时候在利用量化指标的同时还应制定能体现大学特色和精神的质化标准。高校的本质使命是以培养人才而存在的,仅仅依靠科研各项指标来提升办学水平的大学缺失了大学的本真,人才培养这一任务和使命是高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同时教师要正确看待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融合关系,大学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唯有二者的相互融合才能促进高校科学水平的提升,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高校要变被动为主动,引领社社会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道来,教育对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一方面,高校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社会为高校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高校过分迎合市场需求,其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忽视自身实际以及理论基础研究,盲目跟风,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大量闲置。高校要利用自身的科技成果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助力社会经济转型发展,而不是社会经济发展带动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转变。同时高校也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场所,高校要充分利用文化的力量对社会发展路径的影响,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思想的引导。高校要正确对待社会发展需求的导向作用,致力于一流大学的社会服务建设,摆脱市场需求的错误信号指导。高校的科技成果和文化影响都将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要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优势,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和文化引领社会发展。
(四)加强文化建设,塑造一流大学的文化底蕴
文化建设不同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它是一种隐性存在,它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始终。“创新文化,引领未来”作为大学的新职能,有久远的传统根源,它既是许多教育家和大学改革者执着追求的大学理想,也是大学应对社会竞争、满足社会创新之需的现实选择。文化建设影响高校的办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发展模式等,因此,大学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指引,一流大学的建设更离不开文化的引领作用。高校要正视自身是高深学问与知识的探索场所这一定位,通过自身独有的文化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建设与发展中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是大学发展的重要支撑,缺乏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大学是难以培养出创新人才的。
[1]李晓红.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4-8.
[2]罗向阳.“双一流”建设:误区、基点与本土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0):12-17.
[3]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3):34-39.
[4]张安富,靳敏.崇尚教学学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现实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