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2017-03-28 17:54:51潘火强朱鹤鸣
滁州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资助队伍辅导员

潘火强,朱鹤鸣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潘火强,朱鹤鸣

新的高校资助体系实施以来,高校资助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高校资助工作哦队伍建设存在着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的地方,本文认为高校资助工作现状中存在着专业化供需不足,工作定位不明确,育人功能缺位等问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认识不足,工作队伍不稳定,晋升/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并根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对策。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

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的现状

1.1 高校资助工作的系统化专业化要求和供给不足的矛盾

自2007年以来,新的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国家对高校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人员的范围扩大,资助工作体系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局面,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都有较为明确的工作细则和操作流程,如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参军入伍学费代偿等都有着明确的工作规范和制度要求,这些对于推进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工作要求高校资助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能力,如熟悉各项资助政策,具体材料的审核和工作流程,熟练的信息和数据处理技术。而高校资助工作队伍的建设却远远滞后于现实的需要,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其一,工作人员严重不足,根据教育部相关工作要求,对于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该按照1:2500的比例配备相应的专职人员,[1]根据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目前各高校在资助工作方面基本上由学生工作处来承担,在人员配比上许多高校只有1人作为专职人员,在院部具体工作开展方面多是由辅导员、班主任来协助完成,人员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效率.其二,业务不够熟练,由于缺乏专职的资助工作人员,使得兼职的工作人员对于工作开展的业务不够熟练,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造成了许多错漏及不规范的地方,使得学生资助工作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改观。这些兼职人员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资助工作,只是简单地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不利于学生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1.2 资助工作队伍的定位、目标不够明确

目前高校资助工作普遍的做法是放在学生工作处,由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来完成相关工作,院部则由辅导员或班主任辅助,很少有学校成立专门的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在具体工作方面给外界造成一种资助工作人员就是具体完成学校或者上级安排的各项资助工作的印象,主要是确定受助人员的信息,材料的上报审核,以及资金的发放等具体事务,这些多是一些常规性,具体操作性的事务,缺少技术含量,往往得不到学校各部门的认可。同时资助工作的开展也往往将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对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方面,忽视了对于困难学生的精神、心理以及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关注和帮助,无论是外界和资助工作人员往往也会简单地将资助工作视为简单地完成对学生的各项具体的资助工作,由于资助工作队伍的地位和工作目标不明确,加之工作队伍“晋升窄,职业倦怠强,人员资历低”[2]等现状,使得这项工作的认可度不高,加之此项工作事务性多,工作任务繁杂,且责任大,使得许多人都不愿意长期从事这项工作,这种现状使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工作队伍人员稳定性差,工作的系统化推进的难度大,难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1.3 资助工作中的育人功能缺位

资助工作队伍人员的缺乏,工作的目标不明确,具体性的事务较多,工作量大,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忙于具体事务,难以有充足时间和精力进行理论总结和反思,无法为受助学生提供物质以外的帮助和智力支持。“现有资助体系注重经济资助忽视贫困循环,重视利益保障淡化责任约束,强调政策强度而软化操作强度”[3]资助的育人功能发挥的效果有限。主要表现为:1.“国家资助中无偿资助多,有效资助少,而无偿资助会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和不劳而获的思想,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资助是应该的,是他们理应享受的权利,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4]2.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模糊,在现有资助体系中,对于困难学生认定难度较大,一些学生为获得资助,在个人学习中造假,过分夸大家庭困难情况,在获取资助后缺乏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注重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的提高,这种思想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价值观,相反会助长学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2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认识不足

自2007年新资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奖、助、贷、勤、补、减、免”为核心的资助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高等教育的公正、公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高校资助工作还是存在着很多认识上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重“资源输出、轻回报”,强调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刚性资助,而忽视了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资助的实际效果,阻滞了人才全面发展的培养。以至于有研究认为“尽管我国的资助体系已比较完善,对学生资助金额很高,受益面广,但是其对学生的资助基本上仅是经济上的,对受助学生的人格、心理、技能水平的提高与有限”[5]资助工作往往被局限于具体事务,个人能力难易发挥,抑制了工作人员的热情。2.资助政策要求强,灵活性弱,资助经费大多是上级拨款,且有较为明确的使用要求,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工作人员难以有灵活机动的空间,即便对于资助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没有自主权,难以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这无疑给工作增加了难度和繁杂的程度,容易使资助工作人员造成倦怠感和执行中的机械性和程序化。

2.2 工作队伍的稳定性不足,职业倦怠性较强

由于资助工作任务重,要求严,且强调时间效率,工作认可度底,使得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热情不高,高校从事资助工作的队伍的稳定性不足。具体表现为,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在这个岗位上工作过几年后纷纷调整岗位或者工作范围,造成了工作队伍的流动性较大,学校尤其是在各个院部具体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是刚入职的新辅导员,业务熟练的工作人员离岗,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浪费,新入职人员的培养又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工作局面的出现不利于资助工作队伍长期健康的发展。同时由于这项工作事务性较多,政策的刚性要求多,个人发挥的灵活性较少,难以突显个人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导致很多在熟悉了业务流程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只是机械地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缺少工作的热情和创造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资助工作责任大、强度高、事务繁琐,认可度低这种客观现实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工作队伍的流动性强,职业倦怠等因素的存在,使得资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有了很大的困难,既不利于学校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也不利于工作人员个人的发展。

2.3 晋升、激励机制的不到位

目前学生资助工作一般都有学生处和院部辅导员承担,而在辅导员的职务升迁和职称评定中一般都强调个人工作业绩和专业能力,从事学生资助工作在工作业绩上难以做出客观量化的评价,在职称晋升方面目前都强调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从事资助工作队伍的人员在这两方面都不占比较优势,相反由于从事的工作都是具体的事物性工作,很难在工作中形成特色和亮点,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时往往不具有比较优势,大大影响了从事这项工作人员坚持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积极性。此外在具体的工作中,由于各种学生、班主任等工作上的失误,在材料审核,信息录入,数据统计方面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使得资助工作的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核对相关数据,甚至为了一个或者几个学生的数据信息往往要花费几个小时,资助工作人员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往往难以得到学校和具体工作部门的认可而得不到必要的奖励和物质上的激励,损害了从事资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与管理部门仅仅将学生资助工作当做一种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来看待的认知不无关系。

2.4 重实务,轻理论

学生资助工作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实务操作层面的工作较多,加之受制于政策的影响,而忽视了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从知网中搜索的与学生资助相关的论文来看,多数论文都是对于学生困难生的认定、资助程序的优化等技术操作层面较多,对于困难大学生资助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较少,对于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方面的论文更是少之又少。这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还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同时也反映出高校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高校资助工作的理论研究应该跳出高校自身的视域,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资助体系优化组合方面多加思考,而这些需要与相关部门进行协同研究,也应该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3 高校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重新定位

自2007年国家在高校实行新的资助政策以来,国家对高校资助的力度在逐渐加大,并初步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和管理体系。高校资助工作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推动教育公平确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应该看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家庭资源、个人发展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当前的资助体系仅仅、能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在受助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才方面关注度较少,在学生毕业后如何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适应社会也应该是学生资助工作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在对学生的物质资助方面基本覆盖到位,对于大学生的资助也应该由传统的物质资助为主的“输血式”转变为以物质资助为基础,加强资助的育人功能的发展型资助模式。目前已经有学者对于当前资助体系发展做出了这方面的研究。因此在资助工作理念方面应该有传统的物质资助模式转变为发展模式,形成“助困——育人——成才的发展型资助模式”。对此需要政府、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人员转变传统的资助观念,正确看待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在资助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在制度和政策方面应该开展相应的配套措施,确保资助工作向着更全面,更科学,更具有实效性方面发展。

3.2 完善工作队伍建设机制

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除了转变工作人员的观念,重新定位外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必须要有在制度保障体制下,优化工作队伍结构,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制度的建设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在制度完善和落实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组建合格的工作队伍,在学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要求配备符合要求的工作人员,在院部也应该设立专门的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人员配备到位的基础上成立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并制定出完善的工作机制和考核标准。2.强化业务能力培训、加强理论研究,目前国家资助体系基本建成,实施细则也得到有效的执行,工作流程也日益规范化和程序化,必须要求资助工作人员熟悉各项资助政策和具体的操作流程,同时熟练掌握各项操作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结合工作实践开展有效的理论研究,不断提升工作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提高资助工作的服务质量和助学育人的实际效果。3.完善奖励激励机制,根据资助工作的实际制定有效的考核办法,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对于长期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支持,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应该给予适当奖励,使资助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够得到认同,凸显出此项工作价值所在。

3.3 落实专业化、职业化的各项政策

目前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已成共识,资助工作多数也是由高校辅导员承担,相比较于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创业等方面工作而言,资助工作缺少有效的资格认证,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以及各项考评、评奖、评优方面缺少比较优势,同时由于工作多是操作性的事务,难以总结成有效的理论成果。因此有必要在资助工作方面针对辅导员工作制定出有效的专业化、职业化政策,能在以下两个方面有促进作用,1.有助于提高资助工作队伍的稳定性,有了制度的保障,解决了辅导员个人发展的问题,能够专心从事资助工作,既能稳定工作队伍,同时也有利于工作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避免因人员流动过快导致的低水平重复。2.有利于资助理论工作的开展,由于工作队伍稳定,能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有效的理论研究,并将这些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工作实践,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国家资助政策的助学育人功能。

[1] 宋时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面临的困境及解困措施[J].江苏科技信息,2013(4).

[2] 蔡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3] 高艳丽,马彦周,高原.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构建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6).

[4] 李暖均.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优化与重构[J].广州大学学报,2010(9).

G640

A

1673-1794(2017)05-0087-03

潘火强,滁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朱鹤鸣,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政工师,硕士 (安徽 滁州239000)。

2017-01-19

责任编辑:刘海涛

猜你喜欢
资助队伍辅导员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28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3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中国火炬(2015年2期)2015-07-25 10:45:24
还剩多少人?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中国火炬(2009年10期)2009-10-17 03:25:22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中国火炬(2009年12期)2009-10-17 02:27:06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