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欣阁
报纸作为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四个角度,浅谈《新华日报》的特点。
首先,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报纸在传播之初,对受众的要求相对苛责。受众首先需要具有识字与阅读能力,在教育尚未普及的年代对文盲无法产生传播效果,所以报纸的受众阶层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收入水平较高的社会群体。这也是为什么在文化程度低门槛的广播和电视出现后,会迅速取代报纸成为更广泛的大众媒介。《新华日报》在发行初期同样面临如此问题,知识分子阶层才是受众群体。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阅读障碍,即使阅读或理解能力较低的人,亦可相应多耗时间,吸收报章的讯息。
然而,据2013年《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受众特征》一文中调查,“目前购买报纸的受众以上班族为主,这一点也可以从工作日与周末报纸销量的差别看出来。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的新闻信息来源趋于电视,学生群体的新闻信息来源倾向于网络,所以老年人和学生群体较少买报纸。”这一调查结果,恰恰印证了即使时至今日报纸的主要受众仍然是数百年前的特定群体:中青年工作人士,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人群倾向于主流的权威化的媒体,偏向于精确的硬新闻报道,报纸不仅报道新闻,而且分析新闻的来龙去脉、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同时不带有主观感情色彩,满足这类受众独立深入思考的需求。如今网络新闻盛行,但是针对这一群体的受众,深度与广度才是报纸的优势。
其次,在讯息方面,如今综合性报纸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块越来越详细、印刷排版也具有了设计感。以2016年5月26日的《新华日报》为例,头版、要闻、焦点、综合、专版等36版。由此可见,报纸的讯息较为深入细致、详细、全面,读者容易获得比较系统的信息。其次,信息具有可选择性。现代生活节奏快,人们倾向碎片化阅读和泛读,而不仅新媒体可以适应这样的阅读需求,报纸虽刊载信息量较大,但读者依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众多信息中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加以阅读。
而且,报纸的讯息具有可保留性,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报纸基于这一特性,也成为了重要史料,方便人们在很长时间以后仍能清晰地的查阅某日发生的讯息。这两点是电视与广播不具有的特点,也是纸质媒体的突出优点。此外,报纸讯息较之网络讯息更具有权威性。大多数报纸历史长久,且由党政机关部门主办,在群众中素有影响和威信。报刊部门本身具有专业性,新闻报道质量较高,比起网络上良莠不齐不经考证的讯息,报纸获得信誉就来自于消息准确可靠,报道保守却内容真实。
第三,综合性日刊报纸与传统媒体相比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传播迅速。《新华日报》面向社会普遍群体,不具有专业性,因此信息广泛而庞杂。规模较大的报社都有稳定的信息来源,而这些能称之为新闻的讯息对时间要求极为严格,一则讯息,可能晚一天或几个小时便不能称之为新闻。时间性是报纸区别于书刊的最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快就是日刊报纸的价值所在。
但是如今新媒体的更新速度是一般报纸不能企及的,拿微信客户端的腾讯新闻来说,一天早中晚各三则重要推送;而百度新闻、凤凰新闻这种专门的新闻平台更是能做到实时推送。甚至相较于广播,《新华日报》等传统报纸这方面的优势也无法凸显。可是由于新媒体追求迅速,对讯息的考证却漏洞百出,甚至权威机构的网上媒体也经常不经证实的转发虚假新闻,事后辟谣又变成事实反转。所以正如上文提到,《新华日报》的优势不在于信息的速度,而在于信息的真实性与深度,比起“快”的较量,报纸更应在“质”上下功夫。
最后来看成本,大众媒介产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三部分。其一为创作成本,包括记者、编辑采集、编排新闻中耗费的劳动以及其它一些人工劳动。其二为生产成本,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包括设备费用、印刷时花费的新闻纸、工人工资等。其三为传播成本,印刷媒介传播成本是媒介产品到达每一个消费者中所消耗的成本,包括发行、运输和铺设相关网络的费用。许多报纸的售价甚至都低于成本价,不会对受众造成经济压力,相比于其他媒介载体,报纸可以说是最廉价的获取讯息的媒介。
报纸作为最传统的大众媒介,经历了许多次媒介的变革,在数百年间不断面临危机,却一直能够找到新的突破使其延续到今日。如今互联网甚至融媒体发展迅速,但是媒介的变迁不是一个“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丰富”的过程。《新华日报》在如今自媒体融媒体高速发展时,也融入其中。既在印刷排版方面不断创新,又发展了线上《新华日报》网页版,便于网民阅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发展,各种媒介都发挥所长,面向不同受众不同需求完善自身。就像车载广播为广播找到了出路、电视仍是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报纸媒体也不会因为时间而失去活力。